•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贾樟柯的世界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6.41 6.8折 68 全新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让-米歇尔?付东 著,孔潜 译,理想国 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3013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200859

上书时间2024-10-17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商品简介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1953–),出生于法国巴黎,为世界著名影评人、电影史研究专家。付东曾担任《世界报》电影版主编和《电影手册》主编,目前为Slate.fr网站撰稿人。此外,还任教于巴黎政治学院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出版多部关于电影的著作,如《民族映像》《伍迪•艾伦谈话录》《论侯孝贤》《中国电影》《电影与纳粹浩劫》《罗伯特•布列松》《杨德昌的电影世界》《法国现代电影史:从新潮到今天》《阿萨亚斯谈阿萨亚斯》和《电影做什么?》。


 


译者简介


孔潜,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法语系。已出版学术专著《司汤达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法文版),及《舞台音乐》《爱的宝藏》《加缪书店》等十余部译著,获2019年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



目录

序 1


超越前代 7


[访谈]


贾樟柯说…………..23


关于《山河故人》…………..120


参照与影响…………..129


[电影]


     初具雏形的贾樟柯-《有一天,在北京》/1994—《小山回家》/ 1995…………..141


     小偷的对角线-《小武》/1998…………..144


     青春的火车几点开?-《站台》/2000…………..149


     痛中曲-《公共场所》/ 2001—《任逍遥》/ 2002…………..155


     网状电影-《世界》/ 2004…………..160


     美的方程式-《三峡好人》/ 2006…………..166


     树的艺术-《东》/ 2006…………..172


     有体量的电影-《无用》/ 2007…………..178


     泼在石头上的牛奶-《二十四城记》/ 2008…………..184


     他们曾写下诗篇-《河上的爱情》/ 2008…………..190


     记忆与城市-《海上传奇》/ 2010…………..194


     一点中国-《天注定》/ 2013…………..200


     贾公如何移山-《山河故人》/ 2015…………..205


[文字]


     我的边城,我的国…………..213


     广场种满树会是多少棵?…………..220


[合作者访谈]


     赵涛…………..227


     余力为…………..236


     张阳…………..248


     林旭东…………..256


     乌兰巴托…………..263


电影目录…………..277



内容摘要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1953–),出生于法国巴黎,为世界著名影评人、电影史研究专家。付东曾担任《世界报》电影版主编和《电影手册》主编,目前为Slate.fr网站撰稿人。此外,还任教于巴黎政治学院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出版多部关于电影的著作,如《民族映像》《伍迪•艾伦谈话录》《论侯孝贤》《中国电影》《电影与纳粹浩劫》《罗伯特•布列松》《杨德昌的电影世界》《法国现代电影史:从新潮到今天》《阿萨亚斯谈阿萨亚斯》和《电影做什么?》。

 

译者简介

孔潜,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法语系。已出版学术专著《司汤达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法文版),及《舞台音乐》《爱的宝藏》《加缪书店》等十余部译著,获2019年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



精彩内容

摘自:《访谈》

 

当时,你还不知道终要通过电影来讲述这些故事,但电影已经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的,一直是这样。我小时候,汾阳有四家电影院,现在就剩一家了,但是一座大型影城,甚至有巨幕影厅和卡拉OK,与我了解的电影院大相径庭。当年的电影院在1990 年代逐渐关闭, 人们更喜欢看电视,放映的电影失去了吸引力。一座电影院改成了超市,另一座成了家居市场,第三座成了仓库……那座大型影城是全新的,2011 年兴建。我童年时,每个周末,一家人都会去电影院,这是县城吸引人的地方。我清楚地记得看的部电影《平原游击队》1,黑白片,讲的是二战期间游击队长抗日的故事。我对幕印象特别深:军官骑着一匹白马,手持双枪, 闯过已经被日本人占领的村庄,他一边骑马一边朝敌人开枪,惊险刺激!我在座位上一边跳一边喊,父亲叫我安静点,别打扰别人。这就是我对电影的初记忆。1970年代末,人们只能看这类电影,战争英雄的事迹,游击队的故事,革命电影。还有改编成电影、当时仍在放映的“文革”“样板戏”,《红灯记》和《白毛女》。国家经济刚刚开放,还能看到“文革”前引进的外国电影。就这样,我看了《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点钟》1,南斯拉夫的许多电影例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后的桥》2。还有印度电影,特别是宝莱坞的音乐喜剧片。有一部影片我们特别喜欢,就是《流浪者》3。讲的是一个小偷的故事,他是法官的私生子,不得不在大街上讨生活,沦为小偷。我们还喜欢这部影片的插曲,也叫《流浪者》。在《站台》里,尹瑞娟去看电影,她父亲把她叫出来,看的就是这部电影。

 

 

接着,你又看了一些不同的电影。

1949年之前的电影渐渐公开放映,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与麻雀》,让我们看到旧上海的样子。从1980 年代中期开始,影院公映的电影片目真正丰富起来,每三四天就出新电影。其中有我们称为“伤痕文学”的电影,有对“文革”反思的表达。记得母亲陪我看过一部《枫》,当时年纪太小,实在看不懂,但在我眼中,这部根据郑义2 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是一部准确表现“文革”的暴力,包括不同派系间冲突的电影。郑义是北京人,把故事设置在了北京,但他曾被下放到山西农村再教育,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因此我们把他看作山西作家。

 

 

你是否也开始接触到当时从外面引进的娱乐电影?

要等到1984—1985 年,才看到批香港娱乐电影。让我们为之疯狂的是《少林寺》,李连杰的部电影3。看了之后,我和伙伴们都想学功夫,成为武术大师!我机缘巧合练了一点,因为“奶妈”的二儿子有一身好功夫,他曾在汾阳一位太极名家那里学过武艺。但大部分娱乐电影,都不是进电影院看的。1984—1985 年,我还在上初中,录像厅开始遍地开花。里面有一些桌子,放着电视机和录像机,人们在那儿看录像带,尤其是从香港和台湾地区有组织地运进来的。我就是在那儿,发现了迷人的武侠世界。看了大量武侠片,各种功夫片,还有黑帮电影,特别是胡金铨、张彻、吴宇森和徐克的影片。还有许鞍华1早期电影。有时,一堆武侠片里还混着一部色情片。这让我们激动得要命!全场一片寂静,被画面吸引。但我们从来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能看色情片。一天,录像厅老板说:“今天,我有好东西给你们看”,我们全都以为他有了一部新的色情片,实际上,他给我们放了一部计划生育动画宣传片!大伙都很失望。《站台》里有一幕,王宏伟和双胞胎姐妹看性教育动画片,正是来自这次经历。

 

作为观众,你印象深的是什么?

对我震动的电影一定是1980年代末看的吴天明的《老井》2。这部影片与众不同。我在银幕上重温了熟悉的贫困。张艺谋主演,演得好极了。但激发我当导演的并不是这部电影。我离开汾阳到太原学画,有机会看了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的片子,我晚了快十年才看。从那以后,我决定干这一行。这件事, 我说过很多次……

 

 

去电影院不光能看电影,还是一项集体活动……

当然,而且很多电影院还是恋爱场所,这跟录像厅不一样, 在录像厅只能看屏幕。在电影放映厅里,大人们很谨慎,他们装作不认识的样子进来,等电影开始,才彼此靠近,牵起手来。不过, 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小心谨慎。电影放映厅的确是很多爱情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和别人较量的方式。记得看完刘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1,我们在街上找同龄人打群架。有时候,两帮男孩子在影片里找个冲突的借口,甚至在电影院打起来。就好像打架有某种性的成分。打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不打不相识。有时,打完成了仇人,有时,反倒亲近了,成了朋友。

 

定居北京改变了你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完全不一样了。幸运的是,有王宏伟。我们是高三时候认识的,在电影学院又遇上了,从1993年开始一起上课。上的是电影理论课。第二年,我们成立了“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核心成员是王宏伟、顾峥和我,偶尔还有其他系的学生。一开始,像闹着玩的游戏。在电影学院,我们有十多个朋友,都喜欢当代电影。每人都有自己的办法弄到片子。成立这个小组主要是为了交换录像带。比如,1993年还是1994年,有人找到了简·坎皮恩的《钢琴课》,其他人没看过,传着看。几天后,又有人找到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我们一起看。过了一阵子,有人认识了一个台湾学生,他有帕索里尼的片子,我们就看了帕索里尼。就像一个电影爱好者小组。

 

也正是和这些朋友一起,你拍了批短片。是什么原因推动你这么做的?

当时,除了在北京电影学院定期观看外国影片1,我们每周还放映两部的国产电影。学校和北京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有协议,经常把刚拍完的电影借给学校,放映给学生看。这些电影还没有公映,作为电影学院的学生,我们有特权。问题是这些影片没有反映我们的生活。主要有两类影片。一类是娱乐电影, 大部分是动作片,称为“功夫片”,警察和武术在一个传奇世界的混合体。我并不反感,大家都知道是虚构的故事,有些还挺有趣。另一类标榜现实主义,表现的却是过滤的或变形的现实。比如,每年都看到这类影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山村支教,那里闭塞、贫困、落后,但村民非常热情。大学生被朴实的民风所感染,决定留下来当乡村小学教师……同样的故事,只是地点不同, 广州,山西,河南……这些看似描述真实生活的影片,恰恰没有真实性。它们不表现贫困,也不描写人们必须面对的困难。看似谈论现实的电影,其实是个骗局。看着这类电影,我心想,一定要拍我自己的电影。

 

为什么让非专业演员王宏伟主出演《小山回家》?

的确,当时他正在写关于塔科夫斯基的论文。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他,因为他动作敏捷,形体语言生动。一边说话一边做很多手势。有时候我们聊天,他突然蹲下,或摆摆胳膊,晃晃身子。他的身体和嘴说的一样多。我觉得他比表演系的学生更有意思。他们经过若干年学习,常常像雕塑一样。把他们放在汾阳街头或北京的集市,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演员。我的电影很写实,只用实景,手持摄影机,方言对白,所以选择王宏伟要好得多。王宏伟的表演符合所有这些要素。不过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选他做演员是个糟透了的决定。

 

 

你和王宏伟也接受过演员训练。

没有,我们学的是电影理论,不过也有表演课,我们把表演课的老师气疯了。他讨厌我们的表演。应该说我们的表现差极了。有一次,老师忍无可忍,说:“贾樟柯、王宏伟、顾峥,你们三个躺在地上,演死尸。”我们三个就躺地上,一动不动。老师就说: “你们一动不动,那你们的表演在哪里?”啊,我们还没有彻底死吗?于是,我们开始动。老师又说:“你们动得太假了,根本就不对……”那一场对我们的表演自信心打击非常大。但是,后来王宏伟从《小武》开始一直到现在,他用他的表演证明了自己。他是个出色的演员,但需要与电影风格相契合。我还觉得,我们之所以能走出来,是因为当时我们已经到了一定年纪,我们进电影学院相对晚一些,比身边的其他学生多了一些人生阅历。

 

怎么会写《小武》这个剧本的?

是因为汾阳县城的拆迁让我既愤怒又伤心。春节我回去,得知所有老街都要被拆除。我出生和长大的小县城的主要街道都要被摧毁,这真叫人愤慨。我心想,或许几年以后,所有承载我童年记忆的地方都要从地图上划去了。此外,还有一方面,其实是同一现象的另一面。我从北京回来,发觉所有朋友都在私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耳边听到的全是他们跟父母、朋友、妻子或女朋友吵架、分手的事。我非常震惊。以前当然也有矛盾,但没有到这个地步。每个人的事我都很清楚,我发现经济状况改变是冲突的根源。钱成了人与人关系的调节器。还有一个方面:卡拉OK厅和里面的姑娘难以置信地多起来。汾阳有个地方叫“汾州市场”,从前那里到处是两层楼的铺面,卖当地特产,烧酒、枣子、小米,还有家里用的物件。1997年我回去,几乎所有店铺都改成了卡拉OK厅,有女孩子在里面上班,陪客人唱歌,有时也跟客人出去。这成了许多年轻女孩的工作,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角梅梅。歌厅的名字常常充满异国风情:梦巴黎、维也纳、纽约……这些名字透露着对远方的渴望。歌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许多男人爱上了歌厅小姐。那一年,我回老家,有人告诉我好多跟她们有关的故事,讲家庭如何受影响,等等。正是因为所有这些因素,我一回到北京就开始写《小武》。

 

当时想好电影的主线了吗?

是的,我很快就预见到电影围绕一个人物展开,一切都和此人相关。这和画肖像的方式类似。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男孩的形象,和我年龄相仿,在汾阳街头。是我所有朋友的一种写照。这个念头次在我脑海中出现时,它包含了这些要素:他经历的变故,同父母、所爱的女子和朋友的关系。还有他的外表:写剧本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他的外形气质,我想到他穿着西装,就像1990年代初人们穿的那样,也就是说不合身。一身过于肥大的西服,一只袖子上的商标很显眼。还穿着母亲织的套头羊毛衫,在汾阳街上闲逛。

 

拍摄进行得怎么样?

三月份我回汾阳取景,拆迁工程已经开始,我想要的地方找不到了。只好另想办法,换布景。对白也是一样,因为拍摄过程属于即兴创作。我总是不停地变换对白……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对每个演员都很熟悉。除了王宏伟,其他人都是汾阳的朋友,或者家里人。当时,我们还是大学生,拍《小武》的时候还没毕业。技术团队由电影学院的学生充当,从批短片开始,和几个要好的同班同学一起组建的。制片条件非常困难。没有资金支持,只能靠自己的资源,所以有朋友在身边很重要。我们没钱租机器。摄影师和录音师各自从电影学院相应的系借来了器材。我们没有任何制片预算,显然也没有人员工资。为了让我拍电影,团队里的人甚至自己掏腰包。在这样的环境下,出于对电影共同的爱才可能做成事。这份爱将我们团结起来,打造出精诚合作的团队。从拍批短片开始,我就知道我构想的这份职业就是这样。后来,尽管制片条件改善,团队扩大,我一直不改初心。

 

不管怎样,你还是找到了需要的拍摄场地。

适应了。我很满意梅梅上班的卡拉OK 厅。我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一处很喜欢的地方:很小,隐蔽,看上去是密闭的,没有自然光,但有一扇小小的门,门后有个院子,还有一间厨房、一个堆煤的储藏室和一个住人的房间。前面就是卡拉OK 厅,很特别的地方,和日常生活只隔了一扇门。布景非常真实。而外面的马路刚好用来拍小武和梅梅散步那场戏。我特意选了一个比王宏伟个子高的女演员,这一落差表明他永远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加强这个印象,她穿了高跟鞋。拍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十几厘米的身高差正好是马路和人行道的高低差,于是就有了她挖苦他的话: “我今天不应该穿高跟鞋啊。”小武生气,走上人行道,和她差不多高了。女孩发觉他的心理变化,建议他再爬高一些,到旁边一座天桥上去。王宏伟登上台阶,在上头走,女孩则继续在下边走。

空间的运用能表现小武的自尊和敏感:以登台阶向梅梅表明,他需要得到肯定。我试图在同一个取景框里拍摄,但画面不好看。于是,镜头一开始朝下拍梅梅,然后跟着爬台阶的王宏伟往上,直到高处。当他重新入框,我们看到背景里的“夜上海歌厅”。

 

对白是即兴的吗?

有写好的对白,但拍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换。随时都在修改,以便符合真实情形,这一点一直如此。但大多数时候,故事的发展都按剧本来。总的来说,剧本是准备好的,而对白包含着推动故事发展的信息。拍摄前,我会和演员聊聊,告诉他们必须保留叙事中指示性的点,但可以自由选择传达这些信息的方式和字眼。在这方面,王宏伟和赵涛很像:他们的表演每次都不同,每次都会说不同的词,做不同的动作。不变的是他们的位置,排演的时候就定下来了。

 

从这部电影开始,你经常用的长镜头成了你电影中频繁的艺术选择。这个坚定的选择有什么目的吗?

我一直很吃惊,有人认为拍长镜头是因为更容易。恰恰相反,长镜头需要很多技术手段和准备。我喜欢长镜头,因为它首先是生活经验。我们的回忆、印象都是片断式的。当这些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