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第3版)(心理学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理学(第3版)(心理学译丛)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0.95 5.2折 79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斯宾塞·A.拉瑟斯(Spencer A. Rathu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7227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27870979

上书时间2024-10-13

启灵正版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你的所闻所见是坊间传闻、常识,还是无稽之谈? 

你是否相信某些人所说的遭到外星人的绑架? 

大脑作为人类行为的“总指挥部”,是如何控制我们的行动的? 

很多动物可以感知到人类感知不到的东西,我们人类又是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呢?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将会怎样? 

催眠是如何实施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在生命旅程的每个阶段,人们会有哪些特点、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压力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心理压力会带来致命的身体伤害吗? 

…… 

 

《心理学》(第3版)通过大量的“真假”判断,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心理学的世界。本书语言轻松活泼、概念准确、理论丰富,涵盖了心理学研究的广泛领域,引用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穿插了大量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逸闻趣事,集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于一体。作为一部内容翔实、重视应用的心理学入门书,它在为读者打开心理学大门的同时,还能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丰富生活的智慧。



作者简介

[美]斯宾塞.拉瑟斯,心理学博士,任教于新泽西学院。主要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人类发展,以及肥胖和饮食失调、烟瘾、性功能障碍治疗等领域。他开发了被广泛使用的拉瑟斯自信量表(Rathus Assertiveness Schedule,RAS),并著有众多广受读者欢迎的心理学作品,其中译介到国内的就有《心理学》《当代心理学导引》《你一生的故事:走近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性与生活:走近人类性科学》等。



目录

第1章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家都做些什么


三、心理学的起源:历史沿革


四、当代心理学家如何看待行为与心理过程


五、心理学如何研究行为与心理过程


 


第2章生物学与心理学


 


一、神经系统:密布的网络


二、大脑:比天空更辽阔


三、内分泌系统


四、进化与遗传


 


第3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


二、视觉


三、视知觉


四、听觉


五、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


六、肤觉


七、动觉与前庭平衡觉


八、超感官知觉(ESP):是否存在没有感觉的知觉?


 


第4章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二、睡眠与梦


三、改变意识:催眠、冥想和生物反馈


四、用药物改变意识


 


第5章学习


 


一、学习、经验和变化


二、经典条件作用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


四、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第6章记忆


 


一、记忆的类型


二、记忆过程


三、记忆的阶段


四、遗忘


五、记忆的生物机制


 


第7章思维、语言和智力


 


一、思维


二、语言


三、智力


四、智力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第8章动机与情绪


 


一、动机心理学


二、动机理论


三、饥饿


四、性动机和性取向


五、成就动机


六、情绪


 


第9章生命的旅程


 


一、胎儿发育


二、童年期


三、青少年期


四、成年初显期


五、成年期


 


第10 章人格


 


一、心理动力理论


二、特质理论


三、学习理论


四、人本-存在主义理论


五、社会文化理论


六、人格测量


 


第11 章压力、健康与应对


 


一、压力是什么、来自哪里


二、压力的心理调节因素


三、压力与身体


四、心理与慢性病


 


第12 章心理障碍


 


一、什么是心理障碍?


二、焦虑障碍


三、解离性障碍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心境障碍


六、精神分裂症


七、人格障碍


 


第13 章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


二、心理动力疗法


三、人本主义疗法


四、行为疗法


五、认知疗法


六、团体治疗


七、心理治疗有效吗?


八、生物疗法


 


第14 章社会心理学


 


一、态度


二、偏见与歧视


三、吸引与爱


四、社会知觉


五、社会影响


六、攻击


七、群体行为


 


附录统计


 


一、心理学中的统计


二、描述统计


三、正态曲线


四、相关系数


五、推论统计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你的所闻所见是坊间传闻、常识,还是无稽之谈? 


你是否相信某些人所说的遭到外星人的绑架? 


大脑作为人类行为的“总指挥部”,是如何控制我们的行动的? 


很多动物可以感知到人类感知不到的东西,我们人类又是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呢?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将会怎样? 


催眠是如何实施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在生命旅程的每个阶段,人们会有哪些特点、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压力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心理压力会带来致命的身体伤害吗? 


…… 


 


《心理学》(第3版)通过大量的“真假”判断,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心理学的世界。本书语言轻松活泼、概念准确、理论丰富,涵盖了心理学研究的广泛领域,引用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穿插了大量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逸闻趣事,集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于一体。作为一部内容翔实、重视应用的心理学入门书,它在为读者打开心理学大门的同时,还能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丰富生活的智慧。



主编推荐

[美]斯宾塞.拉瑟斯,心理学博士,任教于新泽西学院。主要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人类发展,以及肥胖和饮食失调、烟瘾、性功能障碍治疗等领域。他开发了被广泛使用的拉瑟斯自信量表(Rathus Assertiveness Schedule,RAS),并著有众多广受读者欢迎的心理学作品,其中译介到国内的就有《心理学》《当代心理学导引》《你一生的故事:走近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性与生活:走近人类性科学》等。



精彩内容

心理学的起源:历史沿革

 

你听说过“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吗?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在2 000 多年前留给世人的一句箴言。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自古至今,不外如是。学习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其理论和流派之争、在科学中的位置、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也对心理学贡献卓著。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如星辰隐耀、海潮涨落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他分主题逐一深入阐述其主旨:人格、感知觉、思维、智力、需要和动机、情绪与情感以及记忆。

 

对心理学功不可没的还有其他古希腊哲学家。

 

大约在公元前400 年,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我们可以从身体和心灵的角度来理解行为(当代心理学家的说法是生物和心理过程的交互作用)。他指出,我们的行为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德谟克利特早提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或选择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人的影响从哪里消亡?我们“真正的自己”从哪里诞生?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仰仗理性思维和内省(introspection,仔细审察个体自身的思维和情绪)

来认识自我。他还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彼此影响。心理学原本可以追溯至比古希腊更久远的思想家,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匠也可以追踪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然而,限于篇幅和时间,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19 世纪后半叶,即心理学作为实验科学的发展阶段。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心理学成为实验科学的时间在1860 年,因为此时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出版了他里程碑式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Elements of Psychophysics)。这本书阐释了物理事件(比如光和声)与感觉、知觉之间的关系,并演示了如何科学测量这些事件的效应。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现代心理学作为实验科学首次“登台亮相”是在1879 年,以威廉·冯特(Wilheh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一)构造主义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1832—1920)小时候看上去似乎要发展成问题儿童,他上小学时常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以至于还留了一级。后来他因为想更好地谋生而进入医学院学习。但他并不喜欢与病人打交道,于是转而致力于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冯特将心灵视为自然事件,就像光、热和血液流动,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类似。冯特采用内省的方法,试图发现构成经验的基本元素。

 

冯特与其弟子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尝试将意识经验分解成客观感觉(如视觉、味觉)、主观感受(如情绪反应、意志)以及意象(如记忆、梦)。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灵的活动正是通过整合客观和主观的经验元素得以实现的。

 

(二)机能主义

 

19 世纪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的关注点是意识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认为“意识流”是流动的、连续的。内省法使他更坚信经验不能分解成客观感觉和主观感受,这与构造主义学派秉持的观点不同。

 

詹姆斯开创了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学派关注行为以及心灵和意识。机能主义者研究经验如何帮助我们有效地适应环境,例如,习惯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日常情境(用勺子吃饭时,我们不会刻意制订一个计划以把食物送入口中)。机能主义学派也借助实验,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作为内省的佐证。构造主义者会问:“构成思维和经验的素材是什么?”而机能主义者会问:“行为与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人们应对生活的挑战?”

 

詹姆斯还受到了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进化论的影响。19 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适者生存”的观点。机能主义者接受了达尔文的理论,并提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和保留下来的。不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会被摒弃,只有“适应”的行为得以保留。适应的行为会得到不断的重复,变成习惯。詹姆斯写道:“习惯是社会巨大的飞轮。”习惯使文明之引擎永不停息。

 

(三)行为主义

 

假想一下,你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迷宫,它沿着弯弯曲曲的通道爬到了“T”字路口,它既可以左拐,也可以右转。如果小白鼠总是在右转后得到食物的奖赏,它就学会了在“T”字路口向右转,起码在它饥饿的时候是如此。然而,小白鼠在学习向右转时是如何思考的呢?

 

试图去揣度一只小白鼠的“心灵”似乎显得很荒唐,至少对于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布罗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来说是如此。1903 年,华生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曾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思考一下老鼠“心灵”的构成。机能主义是当

时芝加哥大学的主流观点,机能主义者既重视意识流,也关注可观察的行为。不过,华生(1913)

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与物理或化学平起平坐的自然科学,就必须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上,即行为本身,于是,行为主义就诞生了。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可观察的行为的心理学流派。可观察包括通过仪

器测量的诸如心率、血压和脑电波等行为事件。这些行为事件是公开的,并且不同观察者对于它们的存在和特征可以达成共识。正是由于行为主义者关注行为,所以他们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行为,而不是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对行为主义的贡献也功不可没。

他认为有机体学会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是受到强化(reinforced)的结果,即其行为带来了积极的结果。他在实验室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强化物,比如食物,训练动物执行各种行为。他训练老鼠原地打转、爬梯子、在地板上推玩具。由于斯金纳能够利用强化的手段让动物们学会非同寻常的行为组合,所以许多心理学家原则上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人类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数以千计的经由强化形成的情境学习来理解。

 

(四)格式塔心理学

 

在20 世纪20 年代,另一个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在德国

异军突起。到20 世纪30 年代,该学派的三位奠基人——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

1880—1943)、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hler,

1887—1967)——为躲避纳粹的威胁离开了欧洲。他们在美国继续研究工作,为美国心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格式塔心理学家关注知觉及其如何影响思维和问题解决。德文中的Gestalt 意为“模式”或“有组织的整体”。与行为主义学派相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无法仅从可观察的行为上理解人类的本质;与构造主义学派相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无法用基本元素来解释人类的知觉、情绪以及思维过程。知觉大于其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家把我们的知觉看作整体,从而赋予部分意义,如图1-3 所示。

 

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倾向于依据信息出现的背景,把信息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知觉为有

机的整体。在图1-3 的A 中,中心的圆点大小一样,但却会因它们的背景而显得大小不同。在B中,两行符号中的第二个是相同的,但是,在上面一行中我们会把它看成B,在下面一行中会把它看成13。符号并没有变化,但它的背景改变了。在C 中,内部的正方形亮度相同,但由于参照背景不同而显得有差异。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相信学习可以成为积极、有目的活动,而不仅仅像华生和斯金纳实验中

表现的那样被动反应和机械化。他们发现,许多学习是通过顿悟,而非机械的重复来完成的,尤其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以沃尔夫冈·苛勒对黑猩猩的研究为例,如图1-4 所示。起初,黑猩猩无法够到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香蕉。然后,他突然把箱子堆起来,爬上去够香蕉。黑猩猩似乎经历了一个对问题情境的心理要素突然重组的过程,即它有了“灵光一闪”。苛勒的发现表明,人们不断对问题情境的要素进行操作,直到以某种方式重组这些要素,从而达到目标。这样的操作会伴随着心理上的“尝试-错误”过程而花费一定的时间,不过一旦找出解决方案,问题便迎刃而解。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所开创,它既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认为我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被源自童年冲突的无意识观念和冲动所控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洞察内心深处的各种冲突,找到社会接纳的途径来表达渴望和满足需要。

 

*样书以及其他资料请联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