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祥·再造非经典 杨超 凤凰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研祥·再造非经典 杨超 凤凰出版社

正版二手书,完整不缺页,实拍图片为准。

3.68 1.3折 28 八五品

库存9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超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807294887

出版时间200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9787807294887

上书时间2024-06-16

启灵旧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长久以来,我一直就在思索一个问题——国学如何“学以致用”?如果说开讲坛、写书都是在普及国学,让国学更加通俗易懂,受益的是每个听众、读者。但如果能够将国学研究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那么受益的就是众多的企业家,通过他们的传授和实践也会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我虽然不是企业家,但身边不乏很多企业家朋友,他们也经常向我问起同样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如何结合儒家思想?企业家自身的修行如何道法自然,无为之治是否可以兼顾天下?每个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人的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的运用。
 闲暇之余,我也曾看过一些中外企业的以及专家们的管理心得,其中也不乏精髓。但是真正能够学好用好、融会贯通的企业凤毛麟角。在我所接触的企业中,研祥集团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了,并非是因为企业性质本身特殊,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们的“非经典管理文化”。
 在2007年的时候有幸结识了陈志列先生,和我年龄相仿,却已经带着他的团队在特种计算机领域里打败了众多国际品牌,很惊讶中国还有这样的企业,不显山不露水却悄然坐上了世界第三的位置。很多朋友都同我一样好奇,想看看陈志列成功的金

精彩内容
第一章 赢在深圳——研祥的创业之路
 第一节 寻找研究的发祥地
 一、创业的开始
 1987年,陕西西安。24岁的陈志列和他的同学们一起高唱着齐秦的《狼》,迈人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如今的西北工大计算机学院)的大门。在这片诞生了苍狼白鹿的土地上,一头年轻的“雄狼”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在东北长大并接受大学教育的江苏人,陈志列身上有着南方人的睿智和北方人的豪爽,这也使他在学业上显得格外刻苦。校园里的陈志列一般只出现在两个地方——运动场或实验室。热爱运动给了陈志列健硕的体魄,实验室里的用心钻研更是令他着迷,也逐渐地培养了这个年轻人对于计算机研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年后,羽翼渐丰的陈志列并不知道毕业之后的道路将如何选择,他也根本不用选择。那时候的理工科研究生们属于国家各个科研单位的“抢手货”,全中国才6万多名,像陈志列这一批学习“并行超级计算机系统”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军事院所、高科技企业的“抢手货”。而陈志列的导师,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康继昌教授更是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大会奖章的计算机泰斗。
 骄阳下的毕业典礼上,康继昌教授面对眼前这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这一批人将是今后中国计算机研究的“国家队”,希望你们毕业后也能够继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搞好科研工作……以后不论你们走到哪里,你们所在的地方也将是研究的发祥地!
 “研究的发祥地!”——这最后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陈志列的心里,这不正是“西北狼”心中所追寻的“梦中的草原”吗?对!就是要寻找那研究的发祥地!
 二、崭露头角
 1989年从西北工大研究生毕业的陈志列,是中国航空工业设计院下属公司的业务骨干。那时候,公司一方面承接国家委派的相关电脑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同时还代理着一个台湾品牌的嵌入式产品销售,这种经营方式在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国内,还是非常罕有的,这也给了刚踏出校门的陈志列一个不同于别的同行的特殊体验。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陈志列散发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在大学的时候,他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那种钻研精神以及对专业的热爱让老师们都觉得佩服。虽然他是学技术的,却并不古板。他在与人沟通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因此来到公司后,许多需要对外接洽的业务,总是由他出面。
 1990年,公司要在西安开拓新市场,非常欠缺人手,陈志列主动请缨,只身前往。在古城西安,他在多家从事特种计算机行业的企业家面前侃侃而谈,扎实深厚的技术功底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公司的产品树立了一个专业而权威的形象,在整个西北特种计算机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陈志列和他所在的公司名声大振,订货单纷至沓来,一时间几乎让公司应接不暇。
 可是,领导的赞扬、同事的羡慕并没有让陈志列有任何的成就感,当时的嵌人式行业属于计算机控制中的核心领域,始终被海外企业垄断,不管是工业生产还是国家安防,都受制于人,不仅要付出高昂的引进费用,还直接影响我国特种计算机产业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状对陈志列触动很大,从进入公司开始,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总在他心里翻腾,这也促使他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暗暗在心里对自己承诺:总有一天,我要创立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三、结缘深圳
 1991年,陈志列受公司指派到深圳和一家台湾企业合作设立分公司。没有一点的犹豫,没有一丝为个人的考虑,陈志列迅速地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再次只身前往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一下火车,陈志列就先赶往台湾公司驻深圳的办事处。他把行李向办公室的角落一堆,甚至连对方递上来的水还没来得及喝一口,就投入了工作。对他还抱着不信任态度的台湾人一看,这个小伙子专业、认真、细致,最重要的是,他思维开阔,丝毫没有当时很多从内地来的知识分子的拘谨。他身上那股对工作的热爱,对技术的狂热,都深深地吸引着周围的人。刚来的第一天,他们就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多,收工的时候陈志列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呢!
 大致打听了一下深圳最便宜的出租屋的所在,陈志列就背着行李匆匆地和台湾人告别,他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一个简陋的单间住了下来,梳洗一下倒头睡下。可是,蚊子们仿佛想给这个年轻人来深圳的头一夜留下深刻的记忆,它们以特有的方式热烈地迎接着他,陈志列被咬得一头一脸都是包,刚打死了两只又跑来三只,几乎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等到他好不容易眯上眼睛,清晨的阳光却已经从没有窗帘的窗户投射到他的脸上,扰乱了他的好梦。
 陈志列也不介意,这个位于罗湖的城中村虽然环境不好,但视野极为开阔,在阳光灿烂的清晨,放眼望去,越过一片灰白色的浅海,甚至能看到对面香港的楼房,陈志列深呼了一口气。深圳虽然在他眼里还是那么陌生,但那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感觉让他全身舒畅。“这里真是一个适合工作的地方!太好了!”对于把工作当作爱好的陈志列来说,这句话是他对深圳最好的评价。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陈志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他废寝忘食早出晚归,宿舍不过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办公室才是他的家。没有娱乐、没有休息的日子在别人眼中是噩梦,在他那里却甘之若饴。他从来不觉得这种日子有什么不妥,每天都像机器一般不停地运转着,一米八几的他一年下来,体重还不到130斤。
 终于,在一个台风肆虐的早晨,他病倒了。
 四、义无反顾
 在病床上,陈志列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台湾企业待遇虽好,但是对于人才成长却有着太多的限制。陈志列总感觉到头上有一块大石头压着,似乎怎么着也长不高。经过这几年对用户的接触,他已经熟悉了中国特种计算机市场的状况。多年的市场打拼虽然为他解决了温饱,但对于国内的特种计算机用户而言,始终无法解决受制于人的现状。如果不能突破技术的瓶颈,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海外的二流技术,中国特种计算机产业落后的现状就永远无法改变……
 陈志列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病愈后的陈志列大胆地做出了决定——自主创业!
 陈志列要辞职创业的想法刚一抛出,反应最为强烈的首先是他的家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科研机构,并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研干部,是多少年轻人事业的梦想;况且企业还提供给陈志列优越的学习机会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不到30岁的年纪就要辞掉公职,在陈志列的家人看来:他简直就是疯了!
 陈志列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四位老人一起找他单位的领导,恳求领导劝阻。爱才心切的老领导带着四位老人的厚望,与陈志列展开了一次彻夜长谈。在了解了陈志列创业的决心后,老领导最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你如果愿意创业也可以,单位可以考虑在深圳成立一个分公司,创业收益你与公司分摊,风险算在公司的账上。即便你创业失败,也还可以继续做公司的业务骨干。”领导要陈志列回去再慎重考虑一下,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单位也不会强人所难。
 第二天一早,满眼血丝的陈志列敲开了老领导的房门:我已经决定了自己单独创业,不能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五、初起炉灶
 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巴上,陈志列把思绪从过去的3年里抽了回来。大巴不知道什么时候驶上了新落成的雅园立交桥,这座刚刚落成的立交桥纵横交错、气势宏伟,它如同一个美丽的中国结,连接着这个城市的几个主要干道,不落俗套的构思以及实用为主的设计处处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车内的乘客纷纷把目光投向窗外,欣赏着,赞叹着,陈志列的内心里突然一阵感动:“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实在是太美了!能在这里创业生活,是每个有梦想的人最好的选择!”
 然而,陈志列的创业梦在一开始就遭受到了挫折,研发自主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脉,但陈志列两样都没有,除了一腔热情和过人的技术,他在这个城市里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