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心理语言学
注意看图片
¥
7.94
2.5折
¥
32.3
九品
仅1件
作者桂诗春 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1
装帧精装
货号SZ5-25
上书时间2024-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桂诗春 编
-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0-01
-
ISBN
9787810467728
-
定价
32.3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内容简介】
-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语言的生物和生理基础、语言的心理机制、第一语言习得、言语听辨、心理词汇、意义表征、句子理解、语篇理解、言语产生、语言和思维、“认知”假设。
- 【目录】
-
目录
1 绪论
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
1.2 面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
1.3 心理语言学的认知基础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进化
1.4.1 历史根源
1.4.1.1 哲学根源
1.4.1.2 心理学根源
1.4.1.3 语言学根源
1.4.1.4 神经生理学根源
1.4.2 早期研究
1.4.3 初步发展
1.4.4 重要的进展:1960—1970
1.4.5 70年代以后的心理语言学
1.5 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5.1 自然观察和实验方法
1.5.2 心理语言学常用的实验手段
1.5.3 统计方法
1.5.4 计算机模拟
2 语言的生物和生理基础
2.1 语言进化论
2.1.1 人类发音器官的专门化
2.1.2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
2.2 语言能力的遗传性
2.3 大脑和语言
2.3.1 运动皮质
2.3.2 大脑的结构:左半球
2.3.3 大脑的结构:右半球
2.3.4 两半球间的功能定位
2.3.5 语言习得的临界期
2.4 语言和智力
2.5 大脑和认知
2.5.1 认知的发展
2.5.2 神经系统
2.5.3 信息的神经表征
2.5.4 连接主义模型
3 语言的心理机制
3.1 记忆的功能
3.1.1 编码
3.1.2 记忆的提取
3.1.3 遗忘
3.2 记忆的结构
3.2.1 感觉记录器
3.2.2 短时记忆
3.2.3 长时记忆
3.2.4 记忆结构在语言处理中的作用
3.3 语言处理的几个中心问题
3.3.1 串行处理和并行处理
3.3.2 从上而下处理和自下而上处理
3.3.3 自动化过程和控制过程
3.3.4 组块
3.3.5 语言处理的一个例子
4 第一语言习得
4.1 研究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4.1.1 组块性
4.1.2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
4.1.3 语言与思维
4.1.4 学习和内在性
4.2 语言习得研究些什么?
4.2.1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4.2.2 学习了什么?
4.2.3 语言习得实际上是怎样进行的?
4.2.3.1 言语产生
4.2.3.2 结构依赖
4.2.3.3 内部制约
4.3 儿童是怎样习得语言的?
4.3.1 婴儿言语听辨的研究方法
4.3.2 听辨能力的天生性
4.3.3 前言语交际
4.3.4 最早的声音
4.3.4.1 儿童最早的声音听辨的几个阶段
4.3.4.2 儿童最早的声音的产生
4.3.4.3 咿呀学语和成人的声音系统的关系
4.3.5 真正的言语
4.3.5.1 单词话语
4.3.5.2 双词话语
4.3.5.3 连接语法
4.3.5.4 递归语法
4.3.6 习得策略
4.3.7 儿童是怎样使用语言的?
4.3.7.1 语言的功能
4.3.7.2 语言功能的发展
4.3.7.3 儿童是在什么语言环境里习得语言的?
4.4 语言习得理论
4.4.1 行为主义理论
4.4.2 心灵主义的“内在”论
4.4.3 交互作用论
4.4.3.1 发展认知论
4.4.3.2 信息处理模型
4.4.3.3 社会交互作用模型
5 言语听辨
5.1 言语听辨的研究手段
5.2 言语听辨的主要问题
5.2.1 音段是怎样辨认的?
5.2.2 “缺乏不变式”的问题
5.2.3 言语在不理想的条件下是怎样被感知的?
5.3 言语信号
5.3.1 言语是怎样产生的?
5.3.2 语音的声学特征
5.3.3 辅音的声学特征
5.4 孤立的语音听辨
5.4.1 元音的听辨
5.4.2 辅音的听辨
5.5 连续性语音的听辨
5.6 书面语言的辨认
5.6.1 阅读中的眼睛移动
5.6.2 孤立字母的辨认
5.6.3 在词的语境中的字母辨认
5.7 言语听辨模型
5.7.1 言语听辨的肌动模型
5.7.2 合成分析模型
5.7.3 模糊逻辑模型
5.7.4 交股模型
5.7.5 轨迹模型
6 心理词汇
6.1 心理词汇和书本词典
6.2 词汇和意义
6.2.1 语言的对译
6.2.2 不完全的映射
6.2.3 意义的灵活性
6.3 词的基本元素
6.4 口头词语和视觉词语
6.5 心理词汇的研究方法
6.5.1 反应时实验
6.5.1.1 词汇判断作业
6.5.1.2 验证语义作业
6.5.1.3 启动作业
6.5.1.4 音素监察
6.5.2 命名/词汇检索
6.5.2.1 命名
6.5.2.2 词汇提取
6.5.2.3 提示词汇提取
6.5.3 言语错误分析
6.5.3.1 词在唇边现象
6.5.3.2 言语错误
6.6 影响词汇提取和组织的因素
6.6.1 词频效应
6.6.2 词汇性效应
6.6.3 语义性效应
6.6.4 语境效应
6.7 词汇提取模型
6.7.1 串行搜索模型
6.7.2 并行提取模型
6.7.2.1 词汇发生模型
6.7.2.2 连接主义模型
6.7.2.3 交股模型
6.7.3 小结与前瞻
7 意义表征
7.1 意义是什么
7.1.1 从哲学的角度看意义
7.1.2 指称理论
7.1.3 意念理论
7.1.4 使用论
7.1.5 词义和句子意义
7.2 概念基本单元
7.2.1 特征理论
7.2.1.1 经典模型
7.2.1.2 原型模型
7.2.1.3 范式模型
7.2.2 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
7.2.2.1 心理本质论
7.2.2.2 心理语境论
7.3 概念组织
7.3.1 分层网络
7.3.2 特征比较模型
7.3.3 激活扩散网络
7.4 小结
8 句子理解
8.1 以句法为中心的语言理解
8.2 语言理解的性质
8.3 句子的即时处理
8.3.1 句法分析
8.3.2 句法分析策略
8.3.2.1 动词复杂性假设
8.3.2.2.Bever的策略理论
8.3.2.3 Kimball的七项原则
8.3.2.4 灌肠机理论
8.3.3 句子处理的问题
8.3.3.1 结构还是词汇优先
8.3.3.2 模块还是互动分析
8.4 在语境中的句子理解
8.4.1 约定
8.4.2 言语行为
8.4.3 隐喻
8.4.4 句子的使用过程
8.4.4.1 判断的保存
8.4.4.2 是非问句的回答
8.4.4.3 特殊问句的回答
8.4.4.4 指令的执行
8.5 句子的记忆
8.5.1 意义和表层结构的记忆
8.5.2 推理和句子记忆
8.5.3 命题和句子记忆
9 语篇理解
9.1 语篇连贯和理解策略
9.1.1 局部和全面的语篇结构
9.1.2 连贯
9.1.2.1 连贯范畴
9.1.2.2 上指式和下指式
9.1.3 建立连贯的策略
9.1.3.1 已知/未知策略
9.1.3.2 直接匹配
9.1.3.3 搭桥
9.1.3.4 重新恢复老信息
9.1.3.5 找出语篇的新话题
9.2 语篇记忆
9.2.1 命题
9.2.2 命题在语篇处理中的作用
9.2.2.1 命题的心理现实性
9.2.2.2 层面效应
9.2.2.3 语篇中的命题激活
9.2.3 推理和语篇处理
9.2.3.1 推理和语篇结构
9.2.3.2 推理表征
9.2.4 工作记忆和理解模型
9.2.4.1 语境模型
9.2.4.2 Kintsch和VanDijk的模型
9.2.4.3 Sharkey的语篇理解连接主义模型
9.2.4.4 易读性
9.2.4.5 个别差异
9.2.4.6 Kintsch和Sharkey的模型的问题
9.3 图式与语篇处理
9.3.1 体裁
9.3.2 图式在语篇处理中的作用
9.3.2.1 合适图式的激活
9.3.2.2 特定图式细节的重建
9.3.3 故事理解与记忆
9.3.3.1 故事语法
9.3.3.2 作为块件的情节
9.3.3.3 跨文化考察
9.4 对教学的启发
9.4.1 语篇的动态处理
9.4.2 辨认要点
9.4.3 建立全面结构
9.4.4 让理解活动和检测相适应
10 言语产生
10.1 言语的理解和产生
10.2 言语产生的研究方法
10.2.1 语源
10.2.2 几种基本的研究手段
10.2.3 言语产生研究的基本问题
lO.3 言语失误
10.3.1 言语失误类型
10.3.1.1 言语失误的表达方式
10.3.1.2 失言
10.3.1.3 语言单位
10.3.2 言语失误特征
10.3.3 言语失误的解释
10.3.4 言语失误说明一些什么问题
10.4 言语计划
10.4.1 信息的生成
10.4.1.1 从交际意图到信息
10.4.1.2 保存记录(bookkeeping)
10.4.2 言语计划的制订
10.4.2.1 宏计划
10.4.2.2 微计划
10.4.3 言语计划的执行
10.4.3.1 发音
10.4.3.2 自我监察
10.4.4 手势语失误
10.4.4.1 手势失误
10.4.4.2 言语产生速度
10.5 语言产生模型
10.5.1 串行模型
10.5.2 并行模型
10.5.3 Levelt的模型
11 语言和思维
11.1 Whorf假设
11.1.1 语言关联性
11.1.1.1 词汇根据
11.1.1.2 语法根据
11.1.2 Whorf假设的谬误
11.1.2.1 对Whorf假设的检验
11.1.2.2 语言决定论的逻辑谬误
11.1.2.3 编码能力的差异
11.1.3 对whorf假设的修正
11.1.3.1 语言关联性的发展性理论
11.1.3.2 “为说话而思想”
11.1.3.3 语篇关联性
11.1.3.4 语义和语境
11.2 “认知”假设
11.2.1 从种系发展看语言和思维
11.2.1.1 思维和语言并非同源
11.2.1.2 新的证据
11.2.2 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和语言
11.2.2.1 Vygotsky的看法
11.2.2.2 Piaget的看法
11.2.3 观察与试验
11.2.3.1 没有语言的思维
11.2.3.2 “思维语言”假设
11.2.3.3 认知决定语言
11.2.4 问题与修正
11.3 语言共项
11.3.1 感性范畴
11.3.1.1 颜色词
11.3.1.2 基本范畴词
11.3.2 认知范畴
11.3.2.1 数
11.3.2.2 否定式
11.3.2.3 因果关系
11.3.2.4 时间
11.3.3 社会范畴
11.3.3.1 亲属词语
11.3.3.2 代词
11.3.4 语言心理范畴
11.3.4.1 词组
11.3.4.2 语序
11.4 几点基本的看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