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限战 乔良. 王湘穗. 崇文书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超限战 乔良. 王湘穗. 崇文书局

100%正版图书

11.4 4.1折 28 九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乔良. 王湘穗.

出版社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18871

出版时间201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9787540318871

上书时间2024-06-27

粤鹿书院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超限战”这一崭新的概念涵括了战争与战法两个方面。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超越实力局限和制约的战争方式,因此,它对处于强势和弱势和国家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本书都值得每个关注战争和全球化问题的人认真一读。

作者简介
王湘穗,退役空军大校,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航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航空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长年关注和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及中美战略问题。著有《超限战》(合著)、《新战国时代》(合著)等经典作品。2010年推出《超限战(白金纪念版)》(合著)广受好评。
乔良,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就随父亲调防、过着“绿色吉普赛人”式的动荡生活。从1955年出生在山西忻州。到1972年入伍去兰州,他辗转生活了许多个城市临汾、大同、原平、北京、南京,隆昌、乌兰浩特,齐齐哈尔、哈尔滨,小学、中学都是在迁徙的路上读完的。
他的生活充满了变化”5岁在齐齐哈尔的铁路局当学徒。16岁在黑龙江省气象台当见习预报员,18岁当兵在兰空政治部电影队放电影,然后到航空兵某师当地勤,之后成为专业作家,再后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他的一生似乎总是在迁移、探索、开拓,变化。生活是这样、工作是这样,创作也是这样。
乔良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以诗人的身份进入文坛,十年之后,他在诗坛放了最后一枪便偃旗息鼓,转而以小说表达自己。小说似乎更适合乔良,他的每一篇小说都给文坛带来一个新的境界,也给每一个读者带来非规则性的阅读快感。他的反传统的艺术观、历史观、他神奇组合的多样化的小说元素、他的柔滑迅速诗意浓郁的语言风格,以及他对新的小说范式的探索、对作品的结构、形式。技巧异乎寻常的热情,使他一直无愧于新时期军旅文坛上的“先锋小说家”称号。
他不但从来不重复别人,甚至从来不重复自己。

目录
中文再版自序
中文三版自序
《超限战》的诞生源于中国现实/法文版序言/法国将军米歇尔·简
中情局误译误读别有用心/作者为《超限战》法文版所撰写的序言
超限战:第四“福音书”/意文版序言/意大利陆军上将米尼
“9·11”的悲剧不可避免/日文版序言
序论  海湾战争改变世界
上卷  论新战争
  第一章  总是先行到来的武器革命
  第二章  战神的面孔模糊了
  第三章  背离经典的经典
  第四章  美国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么
下卷  论新战法
  第五章  战争博弈的新着法
  第六章  寻找胜律:剑走偏锋
  第七章  万法归一:超限组合
  第八章  必要的原则
结语  全球化时代的超限战
本书自创词表
附录一:作者答疑
附录二:从“妖魔化”到学理化——对《超限战》评介的流变
附录三:超限战:寻求均衡者——《简氏防务周刊》对《超限战》的评价
附录四:国家与新恐怖主义之间的角逐——超越军事界限的战争
附录五:“9·11”周年祭——21世纪真正开端
附录六:《超限战》的历史传承及对霸权主义的警示
中文初版后记
中文再版后记
中文三版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在海外被翻译、传播、评论最广的当代汉语名著;一本精准预言“9·11”事件爆发的“新战争论”;一本继《孙子兵法》之后的全世界影响最大,美国西点军校学员课外必读的“中国兵法”;一本让欧盟各国高级将领赞赏钦佩的“新战略圣经”。20世纪的“全面战争”,开启了新的战争时代。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本书作者提出了“超限战”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精彩内容
 没有谁能拥有战争冠名权武器革命是军事革命的前奏。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将不再被一两件单一武器所推动。大量的技术发明,在不断刺激人们对新武器心向神往的同时,也迅速消解了每一种武器的神奇。以往只需要数件武器或装备的发明,像马镫、马克沁机枪,就足以引起战争样式的改变,现在则需要上百种武器构成若干个武器系统,才能从整体上影响战争。然而武器发明得越多,单一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就越小,这是隐含在武器与战争关系里的悖论。就此意义上说,除了全面使用核武器这一越来越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称之为核战争外,其他任何一种哪怕是极富革命性的武器,都已不再拥有对未来战争的冠名权。
或许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才有了“高技术战争”和“信息战”的提法,意在以宽泛的技术概念替代具体的武器概念,用模糊学的方法解决这道难题。可这似乎仍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细究起来,最先出现在美国建筑业中的“高技术”一词,实在是有点语焉不详。什么是高技术?它针对什么而言?从逻辑上说,高和低只是相对概
念。而用一个可变性很大的概念,刻舟求剑式地为千变万化中的战争命名,本身就很成问题。当一代所谓的高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低技术时,我们是否还准备把接下来出现的新鲜玩艺儿再次命名为高技术?而这是否会给我们在技术大爆炸的今天,称呼和使用每一项新出现的技术带来混乱和麻烦?
何况是否高技术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就技术本身来说,每一项技术都是具体的,因而也就有它的时限性。昨天的“高”,很可能是今天的“低”,而今天的“新”,又会成为明天的“旧”。相对于M-60坦克、“眼镜蛇”直升机和‘B-52这些60-70年代的主战兵器,“艾布拉姆斯”坦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F-117以及“爱国者”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是高技术;而在B-2、F-22、“科曼奇”直升机和“杰斯塔”联合监视目标攻击系统面前,它们眼看着又要成为明日黄花。如此说来,始终都是一个变数的高技术武器概念,岂不成了“新娘子”的头衔,随着“年年花开人不同”,只剩下空壳一样的名分,不断地戴在那些正在成为“新娘子”的女人头上。那么,在接连不断的一环环战争链条中,每一种武器都在随时随地的由高变低、由新变旧,时间之矢不肯在任何一点上停留,也就没有一种武器可以久居高技术的王座,既然如此,所谓的高技术战争,究竟是指哪一种高技术?
泛泛而言的高技术不能成为未来战争的同义语,作为当代高技术之一的、几乎在所有现代武器的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信息技术,就更不足以用来命名一场战争。即使在一场未来战争中所有武器都嵌上信息元件而被充分的信息化,我们仍不能把这种战争称作信息战争,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⑥。因为不论信息技术如何重要,它都不能完全替代每一种技术本身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已经充分信息技术化了的F-22战斗机仍是战斗机,“战斧”导弹仍是导弹,而不能笼统地把它们称作信息武器,用这些武器进行的战争也不能称作信息战。广义的信息化战争和狭义的信息战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指被信息技术所强化并伴随的各种形态的战争;后者则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获得或压制信息的作战。此外,信息崇拜制造的当代神话,使人们误以为它是唯一的朝阳技术,其他的一切都已经日薄西山。这种神话可以给比尔·盖茨的口袋里带来更多的钱,却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同样依赖于其他技术的发展,相关材料技术的开发直接制约着
信息技术的突破,如生物技术的进展就决定着信息技术未来的命运⑧。说到生物信息技术,我们不妨回到前面的话题,再做一个小小的假设:如果有人用信息制导的生物武器打击了生物计算机,它应该算是生物战呢还是信息战?恐怕没有人能用一句话答得上来,但这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人们根本不必为信息技术能否在今日坐大煞费苦心,因为它本身就是技术综
合的产物,它的第一次出现及每一次进步,都是一个与其他技术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融合过程,而这正是技术综合—全球化时代最本质的特征。这一
特征当然也会像钢印数码一样在每一件现代武器上留下它的典型印记。我们并不否认在未来战场上,某些先进武器仍会起主导作用,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已很难有谁还能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它可能是主导的,却不是唯一
的,更不会是长久不变的。也就是说,没有谁还能把自己的名字大言不惭地冠于某一场现代战争的前面。
P50-5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