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下册),正版现货
  •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下册),正版现货
  •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下册),正版现货
  •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下册),正版现货
  •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下册),正版现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下册),正版现货

320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长林 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4-28

潍城区崇医尚武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长林 著
  •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7749243
  • 定价 180.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965页
  • 字数 980千字
【内容简介】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提出中西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两种文化是并立共存的,没有优劣之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其独特性,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科学——象科学。所谓“象科学”是指中国文化传统主流选取的是“象”的层面,主要利用意象思维,通过采取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取象比类、因应调试等方法,以获取自然整体之现象的规律。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作者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科学,是象科学,并把象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易、道、医、兵学中,对易、道认识论及中国医学、兵学的哲学基础做了新的阐述。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41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现任曲阜孔子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著作有《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1982)、《中国系统思维》(1990)等。
【目录】
上册
导言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
(四)中华传统是研究象科学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一)西方实体求原
(二)中国观物取象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
1.《周易》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点
2.八卦是意象思维的认识模型
3.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六对范畴
4.气与象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
1.老子提出有两类认知体系
2.“为道”与“为智”的区别和比较
3.以“为道”之知统摄“为智”之知
4.道的时象性

四 《周易》时空观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
(四)往者屈,来者伸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

五 老子论有无相生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1.“无”是万物之本始,是无限
2.“无”是无形之隐,蕴涵无限创造——兼评二程的“百理俱备”
3.何谓“无无”,何谓“有无”
4.一多互涵,使无限更完美
5.以气释“无”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1.“无为”是以“无”为特征的行为
2.“无为”——长盛不衰之道
3.“法自然”——赞化万物,应对复杂——兼谈庄子之“逍遥”
4.“日益”“日损”——突破有限之诀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

六 《周易》执无御有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
1.“易”为宇宙本根
2.《易纬》对“易”的诠释
3.《易传》中的易与道
4.形而上下是无和有的统一——兼评程颐的“道非阴阳”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
1.天地至赜,垂衣而治
2.与时偕行,唯变所适
3.阴阳不测,感而遂通
4.范围天地,曲成万物
(三)生命伦理
1.万物皆有生的权利
2.坤阴的二重地位

七 《周易》万生求久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
(二)顺则能久
(三)节以致久
(四)通圜可久

八 《易传》论德
(一)从重生到重德
(二)利者义之和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

九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
(一)卦爻象模型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
1.宇宙系统从何而来
2.气和形的转化
3.系统演化的特点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

十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
(一)道由关系生物
(二)易卦刚柔立本

十一 中和圜道——天地之规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
1.中道的二重涵义
2.中与正相互补白
3.孔子之“中庸”本义为何
4.朱熹注“中庸”的严重失误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
1.“和”是天道本性
2.“和”主柔,为生物建业之本
3.“和”贯天道全程
4.“和”是神之机,新之源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1.中和是开放式圆圈
2.平衡寓于圜道之中
3.不平衡在圜道和创新中的作用

十二 论通
(一)通是道的本性
(二)顺性而通
(三)物物相通
(四)言意之辩与通
(五)以通为美
(六)通与医道

十三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1.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2.时行律——“与时偕行”
3.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1.感应式规律——附论取象比类
2.境域式规律
3.常守式规律

十四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
1.自然状态与预设状态
2.个别与类别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
1.认知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2.两种整体观:象整体和体整体
3.象科学与现代系统科学
4.象科学与体科学的不同功能

十五 汉语与意象思维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
1.以简御繁
2.显隐相成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
……

下册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