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节决定成败
  • 细节决定成败
  • 细节决定成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细节决定成败

5 1.9折 25.8 八五品

仅1件

河南濮阳市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浩 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

版次1

印刷时间2011-04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5284F

上书时间2024-06-19

满溢书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浩 著
  •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4
  • 版次 1
  • ISBN 9787802497740
  • 定价 25.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84页
  • 字数 150千字
【内容简介】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可以被忽略。可以说,所有的丰功伟绩,都是由细节积累而成的,把小事做精,小事就能成就大事,把细节做透,细节就能成就完美。
我们有理由相信,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现代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细节的竞争,而细节的竞争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最终和最高层面的竞争。再精彩的战略,再完美的理念,再远大的目标,再宏伟的蓝图,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必须从细节入手,从细节开始,把细节做到位,把小事做实、做透。因为,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用足工夫,企业才能充满活力,铸就辉煌,个人才能塑造形象,立于不败。
【作者简介】
陈浩,中国总裁培训网金牌培训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注册讲师。国际职业培训师行业协会特约理事。理得管理顾问公司高级顾问。广东鸿极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培训师。浙江嘉兴践智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培训师。河北世纪慧泉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培训师。畅销书《工作就意味着责任》作者。部分荣誉:★2005年山西省优秀企业家。★2006年中国十大培训师。★2007年五星级高级国际职业培训师。★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教育培训50强培训师。★2009年最具影响力的实战派专家。服务过的客户:可口可乐、中国石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研祥科技、太钢集团、智海集团、粤电集团、艾克药业、美的电器、五叶神、汾酒集团、同舟电子、学英语报社、猫王家具、中国兵器、广州本田、路虎专卖……代表课程:《职业精神》《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赢在职场》《别找借口找方法》《赢在中层》《魅力领导艺术》《优秀员工成长之路》《如何有效辅佐上司》《执行重在到位》《颠峰销售》《有效沟通与团队执行力》《国际职业培训师培训》《绝对赢销》《管理者魅力演说训练》等。
【目录】
第一章改变,要从细节观念开始
①一个防喷阀引发的血案--魔鬼在细节之中
②王永庆挖到第一桶金--上帝也在细节之中
③一口痰吐掉百万订单--承认失败不如从做好细节开始
④一招鲜吃遍天--简单招式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
⑤不是你无能,而是你无礼--细节是最好的名片
⑥李嘉诚打倒差不多先生--细节上差不多,实际差很多
第二章细节产生差距,差距决定成败
①凯马特破产,沃尔玛称霸--顶级的竞争是细节的竞争
②"土鸡"干不过"洋鸡"--不是差在整体,而是差在细节
③埋藏了一个世纪的零件包--小细节铸就高品质
④一样的地铁,不一样的设计--1%的细节,100%的差距
第三章忽视细节就要接受细节的惩罚
①"环大西洋号"海轮事件--每个人错一点,累积下来就是灾难
②亡国只因一颗小铁钉--细节像蝴蝶扇动翅膀,会无限放大
③螺丝也能"打劫"一架飞机--哪里忽视细节,哪里出现问题
④2563毫克三聚氰胺干掉大公司--忽视细节,败走麦城
⑤保管不好简历的人,管理不好一个部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⑥"88888账户"毁了巴林银行--既要掌握大局,又要兼顾细节
第四章工作之中无小事,唯有小事成大事
①一生总能碰到好运气--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成
②一把椅子的问候--勿以"事"小而不为
③一条消息吓坏苏联--每件小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④对香草冰淇淋"过敏"的庞帝雅克--小事也要当成大事办
⑤福特的纸团发迹史--重视小事,别人才重视你
第五章细节做到位,责任才到位
①往返都能看见富士山--责任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②刘永行的韩国之行--做到100%才是真的合格
③"狗"也会成为主角--将细节做到极致才是尽职尽责
④戴尔公司的道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负责到底
⑤贝聿铭的遗憾--讲责任,必须落到细节上
第六章价值在于创新,创新始于细节
①只能看书的"小说旅馆"--每个创意都来自于细节
②砖头也能寄过来--方法总比困难多
③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创新无须大,成本不必高
④把电梯装到屋子外面--换一个视角,有一种收获
⑤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只有勤思考,才能多创新
第七章会节约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①洛克菲勒的斤斤计较--控制成本当从细节下手
②"抠门儿"也能发大财--少一分钱成本,多一分钱利润
③奥克斯的"加减法"理论--家大业大,更要精打细算
④当节俭成为企业文化--厉行节约,能帮助企业"过冬"
⑤"多此一举"的秘书--节约是每个员工的分内事
第八章客户的事没有小事
①值百万美金的笑容--给客户留下一个好印象
②世界上最讲求以服务为中心的公司--客户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
③乔o吉拉德的生日鲜花--细节帮你赢得客户的心
④东方饭店的人性化服务--做好细节,业绩才能做大
⑤买李子的老太太--不是你要卖什么,而是客户要买什么
第九章细节上多付出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①"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细节上的一小步,改变上的一大步
②从勤杂工到总领班--成功是无数细节的累加
③店名叫做"被遗忘的女人"--细节上超过别人,结果就超过别人
④就算洗马桶也要最出色--没有不好做的事,只有做不好的心
⑤加藤信三升职记--今天注重小细节,明天赢得大收益
行动手册
第一章改变,要从细节观念开始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改变结果,先要改变观念。所谓一念之差,差之千里,意思是说观念上的细小差异,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不管是企业也好,个人也好,不管有多么美好的设想,多么精妙的计划,如果在每一个环节链上,每一个小细节上,不用心,不仔细,一定会让设想与计划搁浅,甚至导致失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拼细节,注重小事,企业才能基业常青,兴旺发达,个人才能抓住机会,走向卓越。
1.一个防喷阀引发的血案--魔鬼在细节之中
伟大来自于平凡。一个企业、一个人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那些所谓的平凡小事。再宏伟的计划,再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化执行,都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提高对细节的关注度,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植入脑髓。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用心留意每一处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细节,每个操作步骤,每个作业流程,都要严格按规范执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2010年4月20日,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导致17人受伤,其中7人伤势严重,11人死亡,其中包括9名钻台员工和2名工程师。随后,平台底部油管漏油不止,形成了5000多平方千米的污染区。这一事故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祸起气泡
事故发生后,"深水地平线"的租用方--英国石油公司加紧调查爆炸原因。该公司风险评估顾问、美国国家工程院负责石油管道安全的小组成员罗伯特o贝亚教授还原了爆炸过程:工人在钻井底部设置并测试一处水泥封口,随后降低钻杆内部压力,试图再设一处水泥封口。这时,设置封口时引起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促使生成了一个甲烷气泡,导致封口遭到破坏。甲烷气泡从钻杆底部高压处上升到低压处,逐渐变成一个大气泡,最终突破安全屏障。
随后,气体和原油冒了上来。气体涌向一处有易燃物的房间,在那里发生了第一起爆炸,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爆炸,点燃了冒上来的原油。
防喷阀门失效
一个防喷阀重290吨,像一辆双层公交车那么大,通常作为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往往安装在井口处,一旦发生漏油即可关闭油管。
遗憾的是,"深水地平线"的防喷阀并未正常启动。"深水地平线"装备一套自动备用系统,这套系统应在工人未能启动防喷阀时激活它,但当时也没有发挥作用。事发之后,英国石油公司企图借助水下机器人启动防喷阀,仍然未能奏效。于是,最后一道防线失守。
防喷阀的问题由来已久。据美联社报道,自从联邦政府监管人员放松设备检测后,数年间数座钻井平台的防喷阀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政部矿产资源管理局接到的事故报告显示,至少14起事故与防喷阀有关。这些事故大多发生在2004年以后。联邦参议员玛丽亚o坎特韦尔说:"这种安全阀并非那么安全。"可业界明知防喷阀存在安全隐患,使用时却心存侥幸。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内部文件显示,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防喷阀至少曾经历过3次液体泄漏。防喷阀制造商说,这一现象会阻碍防喷阀正常运行。
水泥外壳设计有缺陷
《洛杉矶时报》援引美国国会听证会证词报道:管理层在选择"深水地平线"油井套管时将范围缩小到两款套管。尽管清楚知晓其中一款风险高于另一款,但还是选定风险较高的那款。2009年,多名工程师提交报告,认为这款金属套管可能在高压下"崩溃",但遗憾的是,该公司仍然坚持使用这款套管。
另外,套管水泥外壳的设计缺陷,也是"深水地平线"爆炸沉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海床下开展钻井作业时,水泥必不可少。为防止油气在巨大压力下上涌,工作人员会向油井中灌入水泥,包裹在套管外层。水泥可以作为套管和油井周边岩石的黏合剂,堵住缝隙,防止油气泄漏。不过,想要完全堵住油气,特别是天然气,是相当困难的,一道头发粗细的裂缝,也会导致油气像火山一样喷发。
然而,在安装套管时,英国石油公司只使用了少量的水泥,水泥仅覆盖了部分钻井套管,并未深入第二大套管的底部,而这个区域压力巨大,使得油气上涌成为可能。
为赶工期,酿成大祸
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钻探工作于2009年10月正式开始。在钻到4000米深度时,深海中预料之外的强大压力导致大量的钻井液(一种水和黏土颗粒的混合物,能在钻井内形成向下的压力,防止储油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倒涌向输油管)流失,导致成本迅速增加。
受墨西哥湾飓风影响,钻探工作曾经一度中断,直到2010年1月才重启。2月份,钻井再遇4000米问题区域,钻探进度一再推迟,直到4月中旬才达到目标深度。"时间就是金钱",每耽误一天,就要付出超过百万美元的成本。英国石油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拼命赶工,为事故埋下了祸根。
4月16日,停止钻井后的第4天,施工方曾经对钻探仪器进行了各种安全测试,发现了漏油的迹象,但这一情况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到20日,钻孔内持续增加的压力已经令施工方疲于应付,配套的"自动防喷器"也失灵,最终酿成了大祸。
可以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就是败于细节这个魔鬼:报批程序非常快,距钻井爆炸时间最近的一次报批发生于4月15日,文件提交不到10分钟后,监管部门就批准了相关申请;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深水地平线"防喷阀中使用了一个测试阀门,没有使用永久性"变径闸板",水泥外壳设计有缺陷……
就是这一系列细节,为漏油事件埋下了隐患。细节这个魔鬼,往来于缝隙之间。平时,它会把自己锁起来,沉睡不醒,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往往被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忽略掉,一旦它醒过来,突然降临时,就会显出魔鬼的本性来。
看得见是暂时的,看不见才是永久的。为了避免一支香烟烧毁万顷森林,避免千里长堤因为一个蚁穴坍塌,避免一个防喷阀造成无法收拾的恶果,我们应该抓住那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漏洞、缺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2.王永庆挖到第一桶金--上帝也在细节之中
很多事情,你在做,别人也在做,同样是做,最后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些人看不到细节,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用心、用力,甚至根本不相信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于是做事的时候态度不够认真,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既不会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更不会在工作中付诸激情,失败是早晚的事。
而有些人,能够看到细节,把细节当回事,愿意在细节上下功夫。他们不仅会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还会善于在工作的过程中从细节里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从而帮助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由于两种人对细节的态度、观念不同,做出来的效果,必然会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也就决定着一种人胜出,一种人落败。
产品同质化已经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那些善于在细节上下工夫的人,往往能够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他就是一个关注细节、重视细节、善于用细节创造机会的人。
在创业初期,王永庆做的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嘉义已经有了近30家米店,可以说竞争非常激烈。而当时,王永庆仅有200元资金,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店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没有知名度,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优质服务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王永庆觉得要想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在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加工的技术很落后,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沙石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大家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反反复复地淘米,才能洗去米中的沙石,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这样,王永庆的米就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
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时候,人们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回家。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会很不方便。另外,年轻人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家务,没时间来买米,因此买米的大多是老年人。王永庆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就主动送米上门。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因此这一服务措施大受欢迎。
王永庆送米,不是送到人家门口就了事,他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缸里。如果缸里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到上层,这样,陈米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人们深受感动,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的老客户。
如果是给新主顾送米,王永庆会细心地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客户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人大多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了。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大家。
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经过一年多的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外间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米店生意开始了他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管理细节化
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时,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的部属们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单位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大家称之为"午餐汇报"。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并对出现的问题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顺利"过堂"。由于压力过大,工作紧张,台塑的主管人员很多都患有胃病,医生们戏称是午餐汇报后的"台塑后遗症"。
王永庆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由于坚持事无巨细的工作方式,再加上习惯于刨根问底,庞大的台塑集团完全在王永庆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学美国式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对此,王永庆回答说:"我不仅做大的政策,而且更加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实际上,这种细微之处的关注,才是提高管理水准的"金钥匙",这就像"点"和"面"的关系。"面"只是宏观上的控制,"点"才是工作中最应该用心做好的最大的问题。因为事情的基本问题,最终还要落到"点"上去,只有解决了"点"的问题,把细节做到位了,"面"上的问题才能游刃有余、顺理成章地解决掉。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想成功,就必须天天想着做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多时候,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成功,至少能够为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谬以千里"的工作失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