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池手册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池手册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46.56 9.2折 268 全新

库存14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雷迪(Reddy T.B) 著;[美]托马斯B.雷迪(Thomas B.Reddy) 编;汪继强、刘兴江 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文轩12.19

上书时间2024-12-21

咚友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雷迪(Reddy T.B) 著;[美]托马斯B.雷迪(Thomas B.Reddy) 编;汪继强、刘兴江 译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7
  • 版次 1
  • ISBN 9787122164377
  • 定价 2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80页
  • 字数 181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Linden's Handbook of Batteries
【内容简介】
  《电池手册(原著第4版)》是由美国一大批知名电池专家撰写的电池专著,先后已经出版了第一版至第三版和目前最新的第四版。《电池手册(原著第4版)》为适应电池技术发展和电动车及大规模储能等新的应用需求,在对传统电池体系部分全面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新增和补充了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选择、生物医学用电池、军用贮备电池、数学模型、故障分析等内容,列举了各种电池新产品、相关性能及应用情况。
  《电池手册(原著第4版)》共分5个部分,共39章。全书不仅覆盖了前三版内容,而且介绍了最新电池技术。《电池手册(原著第4版)》具有内容丰富、新颖性和实用强的特点。本书可以作为我国从事电池研究、生产和使用的广大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各类中、高等院校及电化学及新能源材料专业师生的有益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托马斯 B.雷迪(Thomas B.Reddy) 译者:汪继强 刘兴江
【目录】
第1部分工作原理
第1章基本概念
1.1电池和电池组的组成
1.2电池和电池组的分类
121原电池和原电池组
122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123贮备电池
124燃料电池
1.3电池工作
1.3.1放电
1.3.2充电
1.3.3具体实例:镉/镍电池
1.3.4燃料电池
1.4电池的理论电压、容量和能量
1.4.1自由能
1.4.2理论电压
1.4.3理论容量
1.4.4理论能量
1.5实际电池组的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
1.6质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上限
参考文献
第2章电化学原理和反应
2.1引言
2.2热力学基础
2.3电极过程
2.4双电层电容和离子吸附
2.5电极表面的物质传输
2.5.1浓差极化
2.5.2多孔电极
2.6电分析技术
2.6.1循环伏安法
2.6.2计时电位法
2.6.3电化学阻抗谱法
2.6.4间歇滴定技术
2.6.5相图的热力学分析
2.6.6电极
参考文献
第3章影响电池性能的因素
3.1概述
3.2影响电池性能的因素
3.2.1电压水准
3.2.2放电电流
3.2.3放电模式
3.2.4不同放电模式下电池性能评估实例
3.2.5放电期间电池的温度
3.2.6使用寿命
3.2.7放电类型
3.2.8电池循环工作制度
3.2.9电压稳定性
3.2.10充电电压
3.2.11电池和电池组设计
3.2.12电池老化与贮存条件
3.2.13电池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电池标准
4.1概述
4.2国际标准
4.3标准概念
4.4IEC和ANSI命名法
4.4.1原电池
4.4.2蓄电池
4.5极端
4.6电性能
4.7标识
4.8ANSI和IEC标准的对照表
4.9IEC标准圆形原电池
4.10标准SLI和其他铅酸蓄电池
4.11法规与安全性标准
参考文献
第5章电池组设计
5.1概述
5.2消除潜在安全问题的设计
5.2.1对原电池充电
5.2.2防止电池组短路
5.2.3反极
5.2.4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外部充电保护
5.2.5设计锂原电池组需要考虑的特殊事项
5.3分立电池组的安全措施
5.3.1防止电池组插入错误的设计
5.3.2电池尺寸
5.4电池组构造
5.4.1单体电池间的连接
5.4.2电池封装
5.4.3壳体设计
5.4.4极柱和触点材料
5.5可充电电池组设计
5.5.1充电控制
5.5.2放电/充电控制事例
5.5.3锂离子电池
5.6电能管理和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第6章电池数学模型
6.1概述
6.2电池数学模型的建立
6.3经验模型
6.4机理模型
6.4.1电子电荷传递
6.4.2离子电荷传递
6.4.3界面上电荷转移的驱动力
6.4.4电荷传递速率
6.4.5离子分布
6.5钒酸银电池的动力学模型
6.6多孔电极模型
6.7铅酸电池模型
6.8多孔电极的嵌入反应
6.9能量平衡
6.10电池容量衰减
6.11确定正确模型
参考文献
第7章电解质
7.1概述
7.2水溶液电解质
7.2.1碱性电解质
7.2.2中性电解质
7.2.3酸性电解质
7.3非水电解质
7.3.1有机溶剂电解质
7.3.2无机溶剂电解质
7.4离子液体
7.5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7.6陶瓷/玻璃电解质
参考文献

第2部分原电池
第8章原电池概论
8.1原电池的共性和应用
8.2原电池的种类和特性
8.3原电池系列的工作特性比较
8.3.1概述
8.3.2电压和放电曲线
8.3.3比能量和比功率
8.3.4有代表性的原电池的性能比较
8.3.5放电负载及循环制度的影响
8.3.6温度的影响
8.3.7原电池的贮存寿命
8.3.8成本
8.4原电池的再充电
第9章锌/碳电池
9.1概述
9.2化学原理
9.3电池和电池组类型
9.3.1勒克郎谢电池
9.3.2氯化锌电池
9.4结构
9.4.1圆柱形电池结构
9.4.2反极式圆柱形电池
9.4.3叠层电池和电池组
9.4.4特殊设计
9.5电池组成
9.5.1锌
9.5.2碳包
9.5.3二氧化锰
9.5.4炭黑
9.5.5电解质
9.5.6缓蚀剂
9.5.7碳棒
9.5.8隔膜
9.5.9密封
9.5.10外套
9.5.11端子
9.6性能
9.6.1电压
9.6.2放电特性
9.6.3间歇放电的影响
9.6.4放电曲线比较——高负载下尺寸对氯化锌电池的影响
9.6.5不同电池等级放电曲线比较
9.6.6内阻
9.6.7温度的影响
9.6.8使用寿命
9.6.9贮存寿命
9.7特殊设计
9.8单体及组合电池的型号及尺寸
参考文献
第10章镁电池和铝电池
10.1概述
10.2化学原理
10.3镁/二氧化锰电池结构
10.3.1标准结构
10.3.2内外“反极”式结构
10.4镁/二氧化锰电池的工作特性
10.4.1放电性能
10.4.2贮存寿命
10.4.3内外“反极”式电池
10.4.4电池设计
10.5镁/二氧化锰电池的尺寸和类型
10.6其他类型镁电池
10.7铝原电池
参考文献
第11章碱性二氧化锰电池
11.1概述
11.2化学原理
11.3电池组成和材料
11.3.1正极的组成
11.3.2负极的组成
11.4结构
11.4.1圆柱结构
11.4.2小型电池结构
11.4.3电池的型号和尺寸
11.4.4测试标准
11.4.5电池漏液
11.5EVOLTATM和OXYRIDETM电池
参考文献
第12章氧化汞电池
12.1概述
12.2化学原理
12.3电池组成
12.3.1电解质
12.3.2锌负极
12.3.3镉负极
12.3.4氧化汞正极
12.3.5结构材料
12.4结构
12.4.1扣式电池结构
12.4.2平板式电池结构
12.4.3圆柱形电池结构
12.4.4卷绕式负极电池结构
12.4.5低电流放电电池结构
12.5锌/氧化汞电池的工作特性
12.5.1电压
12.5.2放电性能
12.5.3温度的影响
12.5.4内阻
12.5.5贮存
12.5.6使用寿命
12.6镉/氧化汞电池的工作特性
12.6.1放电
12.6.2贮存
参考文献
第13章锌/氧化银电池和锌/空气电池
13.1锌/氧化银电池
13.1.1概述
13.1.2化学原理与组成
13.1.3电池结构
13.1.4工作特性
13.1.5电池尺寸和型号
13.2锌/空气电池
13.2.1概述
13.2.2化学原理
13.2.3结构
13.2.4工作特性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14章锂原电池
14.1概述
14.1.1锂电池的优点
14.1.2锂原电池的分类
14.2化学原理
14.2.1锂
14.2.2正极活性物质
14.2.3电解质
14.2.4电池电极对和反应机理
14.3锂原电池的特性
14.3.1设计和工作特性概述
14.3.2可溶性正极的锂原电池
14.3.3固体正极锂原电池
14.4锂电池的安全和操作
14.4.1影响到安全和操作的因素
14.4.2需要考虑的安全事项
14.5锂/二氧化硫电池
14.5.1化学原理
14.5.2结构
14.5.3性能
14.5.4电池型号和尺寸
14.5.5Li/SO2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使用及操作事项
14.5.6应用
14.6锂/亚硫酰氯电池
14.6.1化学原理
14.6.2碳包式圆柱形电池
14.6.3螺旋卷绕式圆柱形电池
14.6.4扁形或盘形Li/SOCl2电池
14.6.5大型方形Li/SOCl2电池
14.6.6应用
14.7锂/氯氧化物电池
14.7.1锂/硫酰氯电池
14.7.2卤素添加剂锂/氯氧化物电池
14.8锂/二氧化锰电池
14.8.1化学原理
14.8.2结构
14.8.3性能
14.8.4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尺寸
14.8.5应用和操作
14.9锂/氟化碳电池
14.9.1化学原理
14.9.2结构
14.9.3性能
14.9.4单体和组合电池型号
14.9.5应用和操作
14.9.6锂/氟化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0锂/二硫化铁电池
14.10.1化学原理
14.10.2结构
14.10.3性能
14.10.4电池型号与应用
14.11锂/氧化铜电池
14.11.1化学原理
14.11.2结构
14.11.3性能
14.11.4电池型号与应用
14.12锂/银钒氧电池
14.13锂/水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参考文献

第3部分蓄电池
第15章蓄电池导论
15.1蓄电池的应用与特点
15.2蓄电池的种类和特点
15.2.1铅酸蓄电池
15.2.2碱性蓄电池
15.3各种蓄电池体系的性能比较
15.3.1概述
15.3.2电压和放电曲线
15.3.3放电速率对电性能的影响
15.3.4温度的影响
15.3.5荷电保持
15.3.6寿命
15.3.7充电特性
15.3.8成本
参考文献
第16章铅酸电池
16.1一般特征
16.1.1历史
16.1.2生产统计和铅酸电池的使用
16.2化学原理
16.2.1一般特征
16.2.2开路电压特征
16.2.3极化和欧姆损耗
16.2.4自放电
16.2.5硫酸的特点和性质
16.3结构特征、材料和生产方法
16.3.1合金生产
16.3.2板栅生产
16.3.3铅粉生产
16.3.4和膏
16.3.5涂膏
16.3.6固化
16.3.7组装和隔板材料
16.3.8壳盖密封
16.3.9槽化成
16.3.10电池化成
16.3.11干荷电
16.3.12测试和完成
16.3.13运输
16.3.14干荷电电池的激活
16.4SLI(汽车)电池:结构和特征
16.4.1一般特征
16.4.2结构
16.4.3性能特征
16.4.4单电池和电池组型号、尺寸
16.5深循环和牵引电池:结构和性能
16.5.1结构
16.5.2性能特征
16.5.3电池型号和尺寸
16.6备用电池:结构和特征
16.6.1结构
16.6.2性能特征
16.6.3单电池及电池组型号和尺寸
16.7充电和充电设备
16.7.1通常考虑的因素
16.7.2铅酸电池充电方法
16.8维护、安全和运行特征
16.8.1维护
16.8.2安全
16.8.3工作参数对电池寿命的影响
16.8.4失效模式
16.9应用和市场
16.9.1汽车电池
16.9.2小型密封铅酸蓄电池
16.9.3工业电池
16.9.4电动汽车
16.9.5储能系统
16.9.6功率调节和不间断电源系统
16.9.7船艇电池
参考文献
第17章阀控铅酸电池
17.1概述
17.2化学原理
17.3电池结构
17.3.1VRLA圆柱形电池结构
17.3.2VRLA方形电池结构
17.3.3高功率电池设计
17.4性能特征
17.4.1VRLA圆柱形电池特征
17.4.2VRLA方形电池特征
17.4.3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循环使用的新型电池设计
17.5充电特征
17.5.1一般考虑
17.5.2恒压充电
17.5.3快速充电
17.5.4浮充电
17.5.5恒电流充电
17.5.6渐减电流充电
17.5.7并联/串联充电
17.5.8充电电流效率
17.6安全与操作
17.6.1析气
17.6.2短路
17.7电池型号和尺寸
17.8VRLA电池应用于不间断供电电源
17.9阀控铅酸蓄电池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机遇
参考文献
第18章铁电极电池
18.1概述
18.2铁/氧化镍电池的化学原理
18.3传统铁/氧化镍电池
18.3.1结构
18.3.2铁/氧化镍电池的特性
18.3.3铁/氧化镍电池的规格
18.3.4铁/氧化镍电池的操作和使用
18.4先进铁/镍电池
18.5铁/空气电池
18.6铁/银电池
18.7铁负极材料的新进展
18.8铁正极材料
参考文献
第19章工业和空间用镉/镍电池
19.1前言
19.2化学原理
19.3结构
19.4特性
19.4.1体积比能量和质量比能量
19.4.2放电特性
19.4.3内阻
19.4.4荷电保持
19.4.5寿命
19.4.6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19.4.7记忆效应
19.5充电特性
19.6密封镉/镍电池技术
19.7纤维镉/镍电池技术
19.7.1电极技术
19.7.2生产灵活性
19.7.3密封电池和开口电池
19.7.4密封免维护FNC电池
19.7.5性能
19.8制造商和市场划分
19.9应用
参考文献
第20章开口烧结式镉/镍电池
20.1概述
20.2化学原理
20.3结构
20.3.1极板及其制造工艺
20.3.2隔膜
20.3.3极组装配
20.3.4电解质
20.3.5电池壳
20.3.6气塞和单向阀
20.4特性
20.4.1放电特性
20.4.2影响容量的因素
20.4.3变负载发动机启动应用中的功率
20.4.4影响最大功率电流的因素
20.4.5比能量与比功率
20.4.6工作时间
20.4.7荷电保持
20.4.8贮存
20.4.9寿命
20.5充电特性
20.5.1恒电位充电
20.5.2恒电流控压充电
20.5.3其他充电方法
20.5.4充电电压的温度补偿
20.6维护
20.6.1电性能恢复
20.6.2机械维护
20.6.3系统检测标准
20.7可靠性
20.7.1失效模式
20.7.2记忆效应
20.7.3影响气体阻挡层失效的因素
20.7.4热失控
20.7.5潜在危险
20.8电池和电池组设计
20.8.1典型的开口烧结式镉/镍单体电池
20.8.2典型的电池组设计
20.8.3空冷/加热
20.8.4温度传感器
20.8.5电池壳
20.8.6电池极柱
20.8.7电池加热器
20.8.8开口烧结式镉/镍电池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1章便携式密封镉/镍电池
21.1概述
21.2化学原理
21.3结构
21.3.1圆柱形电池
21.3.2扣式电池
21.3.3小矩形电池
21.3.4矩形电池
21.4特性
21.4.1概述
21.4.2放电特性
21.4.3温度的影响
21.4.4内阻
21.4.5工作时间
21.4.6反极
21.4.7放电模式
21.4.8恒功率放电
21.4.9贮存寿命(容量或荷电保持)
21.4.10循环寿命
21.4.11寿命估算和失效机理
21.5充电特性
21.5.1概述
21.5.2充电过程
21.5.3电压、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21.5.4充电期间的电压特性
21.5.5充电方法
21.6特殊用途电池
21.6.1高能电池
21.6.2快充电电池
21.6.3高温电池
21.6.4耐热电池
21.6.5存储器备份电池
21.6.6小矩形电池
21.7电池类型和型号
21.8电池尺寸及可能性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22章金属氢化物/镍电池
22.1概述
22.2Ni/MH电池化学体系
22.2.1化学反应
22.2.2金属氢化物合金
22.2.3氢氧化镍
22.2.4电解质
22.2.5隔膜
22.3电池结构类型
22.3.1圆柱形结构
22.3.2扣式结构
22.3.3小方形结构
22.3.49V多单体电池
22.3.5大方形电池
22.3.6整体结构
22.4电池设计
22.4.1圆柱形结构与方形结构
22.4.2金属壳与塑料壳
22.4.3能量与功率的平衡
22.4.4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和电池组的设计
22.4.5热管理水冷与风冷
22.5EV电池组
22.6HEV电池组
22.6.1HEV种类
22.6.2电损耗
22.6.3荷电状态保持
22.7燃料电池的启动和动力辅助
22.8消费类电池——预充Ni/MH电池
22.9放电特性
22.9.1概述
22.9.2放电特性
22.9.3质量比能量
22.9.4比功率
22.9.5放电速率和温度对容量的影响
22.9.6工作寿命(工作时间)
22.9.7荷电保持能力
22.9.8循环寿命
22.9.9搁置寿命
22.9.10库仑/能量效率和内阻
22.9.11过放电过程中的反极
22.9.12放电类型
22.9.13恒功率放电特性
22.9.14电压降(记忆效应)
22.10充电方法
22.10.1概述
22.10.2充电控制技术
22.10.3充电方法
22.10.4再生制动能
22.10.5充电算法
22.11电绝缘
22.12下一代Ni/MH电池
22.12.1降低成本
22.12.2超高功率设计
22.12.3储能电池
参考文献
第23章锌/镍电池
23.1概述
23.2锌/镍电池化学原理
23.2.1锌电极
23.2.2配对镍电极的考虑
23.2.3隔膜
23.2.4正极
23.3电池单体结构
23.3.1方形结构
23.3.2密封圆柱结构
23.3.3镍电极
23.3.4锌电极
23.3.5隔膜与电解质设计
23.4性能特征
23.4.1贮存特性
23.4.2安全性
23.4.3锌/镍单体电池和电池组
23.4.4失效机理
23.5应用
23.5.1电动工具
23.5.2割草机和园艺工具
23.5.3轻型电动车
23.5.4混合电动车
23.5.5消费电子用AA电池
23.6锌/镍电池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第24章氢镍电池
24.1概述
24.2化学反应
24.2.1正常工作
24.2.2过充电
24.2.3过放电
24.2.4自放电
24.3电池与极组组件
24.3.1正极(烧结式)
24.3.2氢电极
24.3.3隔膜材料
24.3.4气体扩散网
24.4Ni/H2电池结构
24.4.1COMSATNi/H2电池
24.4.2空军Ni/H2电池
24.4.3质量比能量与体积比能量
24.5氢镍电池组的设计
24.6应用
24.6.1GEO应用
24.6.2LEO应用
24.6.3地面应用
24.7性能特性
24.7.1电压特性
24.7.2Ni/H2电池的自放电性能
24.7.3电解质浓度对容量的影响
24.7.4GEO性能
24.7.5LEO性能数据
24.8先进设计
24.8.1IPVNi/H2电池的先进设计
24.8.2先进电池组设计理念
24.8.3双极性Ni/H2电池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25章氧化银电池
25.1概述
25.2化学原理
25.2.1电池反应
25.2.2正极反应
25.3电池构造和组成
25.3.1银电极
25.3.2锌电极
25.3.3镉电极
25.3.4铁电极
25.3.5隔膜
25.3.6电池壳
25.3.7电解质和其他组件
25.4性能
25.4.1性能和设计权衡
25.4.2锌/氧化银电池的放电特性
25.4.3镉/银电池的放电特性
25.4.4阻抗
25.4.5荷电保持能力
25.4.6循环寿命和湿寿命
25.5充电特性
25.5.1效率
25.5.2锌/氧化银电池
25.5.3镉/氧化银电池
25.6单体类型和尺寸
25.7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和处理方法
25.8应用
25.9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26章锂离子电池
26.1概述
26.2化学原理
26.2.1嵌入反应过程
26.2.2正极材料
26.2.3负极材料
26.2.4非水溶液锂电解质
26.2.5电解质添加剂
26.2.6隔膜材料
26.3电池结构
26.3.1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26.3.2叠层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26.3.3“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26.4锂离子电池特点与性能
26.4.1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26.4.2商品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26.5安全特性
26.5.1充电电极材料与电解质之间的反应与温度的依赖关系
26.5.2对锂离子电池安全与设计的监管标准
26.6结论与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7章常温锂金属二次电池
27.1概述
27.2化学原理
27.2.1负极
27.2.2正极
27.2.3电解质
27.3金属锂二次电池的性质
27.3.1电化学体系
27.3.2选用有机液态电解质的电池
27.3.3聚合物电解质电池
27.3.4无机电解质电池
27.4结论
参考文献
第28章可充电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
28.1概述
28.2化学原理
28.3结构
28.4性能
28.4.1第一次循环放电
28.4.2循环
28.4.3不同型号电池的性能
28.4.4多单体并联电池
28.4.5温度影响
28.4.6贮存寿命
28.5充电方法
28.5.1恒电压充电
28.5.2恒电流充电
28.5.3脉冲充电
28.5.4溢流充电
28.6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型号
参考文献

第4部分特殊电池体系
第29章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车用电池
29.1绪论
29.1.1电动汽车
29.1.2电动汽车推进的动力和能源
29.1.3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
29.1.4电动汽车电池组的电子控制器
29.1.5电动汽车的热管理
29.1.6电动汽车电池的汽车集成
29.2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目标
29.3电动汽车电池
29.4电动汽车的其他储能技术
29.5混合电动车
29.6混合电动车的种类
29.6.1停车起步(微型)型混合电动车
29.6.2助力混合电动车
29.6.3重型混合电动车
29.6.4轻型混合电动车
29.6.5插电式混合电动车
29.7HEV电池性能需求比较
29.8HEV电池的车辆集成
29.9其他HEV储能技术
参考文献
第30章储能电池
30.1概述:电网储能
30.2沿革
30.2.1抽水储能
30.2.2沿革、标准化电力设施
30.2.3不受监管的市场环境
30.3电池储能:储能系统如何创造价值
30.3.1快速备电
30.3.2区域控制与频率响应后备
30.3.3商品电存储
30.3.4变电系统稳定
30.3.5变电电压调节
30.3.6输电设施升级延迟
30.3.7配电设施升级延迟
30.3.8用户电能管理
30.3.9可再生能源管理
30.3.10电源质量和可靠性
30.4电池储能系统里程碑
30.4.1新月电联盟(现为美国能源联合会),BESS,北卡罗来纳州
30.4.2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季诺电池存储工程
30.4.3波多黎各电力权威(PREPA)电池系统
30.4.4金谷电器协会(GVEA)Fairbanks电池系统
30.5固定式用途的先进电池技术
30.5.1βAl2O3钠高温电池
30.5.2电化学体系描述
30.5.3钠/硫体系电化学
30.5.4钠/金属氯化物体系电化学
30.5.5钠/硫电池技术
30.5.6钠/氯化镍电池技术
30.5.7钠/硫电池设计思路
30.5.8βAl2O3钠电池系统应用
30.6液流电池
30.6.1锌/溴液流电池
30.6.2电化学体系描述
30.6.3性能
30.6.4采用锌/溴电池的储能装置
30.6.5全钒液流电池
30.6.6采用全钒液流电池的储能设备
30.6.7太平洋电力,犹他州城堡谷全钒液流电池(VRB)系统
30.7结论
参考文献
第31章生物医学用电池
31.1植入装置用电池和需求
31.1.1植入式心脏起搏器
31.1.2植入式心脏复率除颤器
31.1.3植入式心脏同步化治疗除颤器
31.1.4植入式心脏监护器
31.1.5心脏辅助和完全型人工心脏装置
31.1.6神经刺激器
31.1.7临床实验
31.2外部供电医疗装置电池的应用和需求
31.2.1外部给药泵
31.2.2听觉辅助装置
31.2.3自动外部除颤器
31.3安全因素
31.3.1一次电池的安全性
31.3.2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31.3.3运输规则
31.4可靠性
31.4.1失效模式和故障树分析
31.4.2电池设计的质量鉴定
31.4.3非破坏性测试
31.4.4破坏性测试
31.5生物医学装置用电池的特性
31.5.1锂/碘电池
31.5.2锂/亚硫酰氯电池
31.5.3锂/氟化碳电池
31.5.4锂/钒酸银电池
31.5.5锂/二氧化锰电池
31.5.6锂/钒酸银电池与锂/氟化碳电池
31.5.7锂离子电池
31.5.8锌/空气电池
31.5.9生物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第32章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选择
32.1概述
32.2电池选择的要素
32.3典型的便携式应用
32.4一次电池的种类和应用
32.5二次电池的种类和应用
32.6电池选择的详细标准
32.6.1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对比
32.6.2电压
32.6.3物理尺寸
32.6.4容量
32.6.5负载电流和曲线
32.6.6温度需求
32.6.7搁置寿命
32.6.8充电
32.6.9安全和监管
32.6.10成本
32.7决定和权衡
32.7.1减少可能的选项
32.7.2性能标准的权衡
32.8规避电池选择中的常见失策
第33章金属/空气电池
33.1概述
33.2化学原理
33.2.1原理简介
33.2.2空气电极
33.3锌/空气电池
33.3.1简介
33.3.2便携式锌/空气原电池
33.3.3工业锌/空气电池
33.3.4混合空气/二氧化锰原电池
33.3.5锌/空气充电电池
33.3.6机械式充电锌/空气电池
33.4铝/空气电池
33.4.1中性电解质铝/空气电池
33.4.2碱性电解质中的铝/空气电池
33.5镁/空气电池
33.6锂/空气电池
33.6.1背景
33.6.2阳极
33.6.3电解质和隔膜
33.6.4阴极
33.6.5电池设计及性能
33.6.6电池组设计
33.6.7锂/水电池
参考文献
第34章水激活镁电池及锌/银贮备电池
34.1水激活镁电池
34.1.1概述
34.1.2化学原理
34.1.3水激活电池类型
34.1.4结构
34.1.5工作特性
34.1.6电池用途
34.1.7电池型号和尺寸
34.2锌/氧化银贮备电池
34.2.1概述
34.2.2化学原理
34.2.3结构
34.2.4工作特性
34.2.5单体和电池组型号和尺寸
34.2.6特殊性能及维护
34.2.7成本
参考文献
第35章军用贮备电池
35.1常温锂负极贮备电池
35.1.1概述
35.1.2化学原理
35.1.3结构
35.1.4工作特性
35.1.5应用
35.2旋转贮备电池
35.2.1概述
35.2.2化学原理
35.2.3设计依据
35.2.4工作特性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36章热电池
36.1概述
36.2热电池电化学体系
36.2.1负极材料
36.2.2电解质
36.2.3正极材料
36.2.4焰火加热材料
36.2.5激活方法
36.2.6绝缘、隔热材料
36.3单体电池化学原理
36.3.1锂/二硫化铁体系
36.3.2锂/二硫化钴体系
36.3.3钙/铬酸钙体系
36.4单体电池结构
36.4.1杯式单体电池
36.4.2开放式单体电池
36.4.3片式单体电池
36.5电堆结构设计
36.6热电池性能特征
36.6.1电压变化范围
36.6.2激活时间
36.6.3激活寿命
36.6.4涉及热电池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36.7热电池检测和监督
36.8热电池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5部分燃料电池与电化学电容器
第37章燃料电池导论
37.1概述
37.2燃料电池的工作
37.2.1反应机理
37.2.2燃料电池的主要组件
37.2.3一般特性
37.3千瓦以下燃料电池
37.3.1氢和富氢燃料
37.3.2电化学转换
37.3.3工作温度
37.3.4组件特性
37.3.5空气自呼吸系统
37.3.6环境友好
37.3.7成本
37.4千瓦以下燃料电池的创新设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第38章小型燃料电池
38.1概述
38.2燃料电池技术分类
38.3燃料电池电化学行为
38.4电池堆结构
38.5燃料选择
38.6燃料处理与贮存技术
38.6.1压缩氢气贮存
38.6.2间接贮氢技术
38.6.3燃料处理
38.6.4燃料处理技术
38.6.5气体处理
38.7系统集成要求
38.7.1燃料供应
38.7.2空气供应
38.7.3水管理
38.7.4热管理
38.7.5控制
38.8硬件及特性
38.8.1PEM燃料电池
38.8.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38.9预测
参考文献
第39章电化学电容器
39.1概述
39.1.1电化学电容器与电池的比较
39.1.2电化学电容器的能量贮存
39.2化学与材料特性
39.2.1活性炭
39.2.2改良碳材料
39.2.3金属氧化物
39.2.4集流体材料
39.2.5电解质
39.3电容器行为特征
39.3.1小型碳/碳电容器(容量小于10F)
39.3.2大型碳/碳电容器(容量大于100F)
39.3.3采用先进材料的电容器特性及装置设计
39.4电化学电容器模型
39.4.1交流阻抗的等效电路
39.4.2数学模型
39.4.3混合电容器设计分析
39.5电化学电容器测试
39.5.1测试过程概述
39.5.2碳/碳电容器的测试
39.5.3混合电容器和赝电容电容器的测试
39.6电容器和电池的成本及系统
39.6.1电化学电容器和电池的成本
39.6.2电容器与电池相结合
39.6.3模块和寿命
39.6.4单体平衡
参考文献

第6部分
附录
附录A术语定义(英汉对照)
附录B标准还原电位1032附录C电池材料的电化学当量
附录D标准符号和常数
附录E换算系数1039附录F文献
附录G电池失效分析方法学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