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概要
  • 中医学概要
  • 中医学概要
  • 中医学概要
  • 中医学概要
  • 中医学概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学概要

有破损

10 8.2折 12.2 六五品

仅1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初航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07

装帧其他

货号53-1-4

上书时间2024-06-17

时墨书房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初航 主编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3-07
  • ISBN 9787117009751
  • 定价 12.2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内容简介】


中国乡村医生教材。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变化规律

  (一)  阴阳的对立与互根

  (二)  阴阳的消长

  (三)  阴阳的转化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脏和腑

  一、  五脏

  (一)  心

  附:  心包

  (二)  肺

  (三)  脾

  (四)  肝

  (五)  肾

  二、  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附:  女子胞

  三、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

  (二)  脏与腑

  (三)  腑与腑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  气

  二、  血

  三、  津液

  第三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  风

  (一)  风邪的性质和特点

  (二)  常见的风证

  二、  寒

  (一)  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二)  常见的寒证

  三、  暑

  (一)  暑邪的性质和特点

  (二)  常见的暑证

  四、  湿

  (一)  湿邪的性质和特点

  (二)  常见的湿证

  五、  燥

  (一)  燥邪的性质和特点

  (二)  常见的燥病

  六、  火

  (一)  火邪的性质和特点

  (二)  常见的火证

  第二节  七情

  第三节  其他因素

  一、  饮食、劳倦

  二、  痰饮

  三、  瘀血

  四、  外伤和虫兽伤

  第四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  望全身情况

  (一)  望神

  (二)  望色

  (三)  望形态

  二、  望局部情况

  (一)  望头、发与五官

  (二)  望舌

  (三)  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  听声音

  (一)  语声

  (二)  呼吸声

  (三)  咳嗽声

  二、  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  问寒热

  二、  问汗

  三、  问疼痛

  四、  问饮食、口味

  五、  问睡眠

  六、  问二便

  七、  问经带

  八、  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  脉诊

  (一)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二)  正常脉象

  (三)  常见病脉与主病

  (四)  相兼脉与主病

  二、  按诊

  (一)  按肌肤

  (二)  按手足

  (三)  按脘腹

  第五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  辨表里

  (一)  表证

  (二)  里证

  二、  辨寒热

  (一)  寒证

  (二)  热证

  三、  辨虚实

  (一)  虚证

  (二)  实证

  四、  辩阴阳

  (一)  阴证

  (二)  阳证

  五、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  心气虚与心阳虚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

  (三)  心火亢盛

  (四)  心血瘀阻

  (五)  小肠实热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  肺气虚

  (二)  肺阴虚

  (三)  风寒犯肺

  (四)  热邪壅肺

  (五)  燥热伤肺

  (六)  痰浊阻肺

  (七)  大肠湿热

  (八)  大肠津亏

  三、  脾与胃病辨证

  (一)  脾胃气虚

  (二)  脾不统血

  (三)  脾阳虚(脾胃虚寒)

  (四)  脾气下陷

  (五)  食滞胃脘

  (六)  胃火亢盛

  (七)  胃阴不足

  四、  肝与胆病辨证

  (一)  肝气郁结

  (二)  肝血不足

  (三)  肝火上炎

  (四)  肝阳上亢

  (五)  肝风内动

  (六)  肝胆湿热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  肾阳虚

  (二)  肾阴虚

  (三)  肾气不固

  (四)  肾虚水泛

  (五)  膀胱湿热

  六、  脏腑兼病辨证

  (一)  心肾不交

  (二)  心脾两虚

  (三)  心肺气虚

  (四)  肝肾阴虚

  (五)  肝脾不和

  (六)  脾肾阳虚

  (七)  肺脾气虚

  (八)  肺肾阴虚

  第三节  六经辨证

  一、  太阳病证

  (一)  太阳中风证

  (二)  太阳伤寒证

  二、  阳明症证

  (一)  阳明经证

  (二)  阳明腑证

  三、  少阳病证

  四、  太阴病证

  五、  少阴病证

  (一)  少阴寒化证

  (二)  少阴热化证

  六、  厥阴病证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  卫分证

  二、  气分证

  (一)  热壅于肺

  (二)  胃热亢盛

  (三)  热结肠道

  三、  营分证

  (一)  热伤营卫

  (二)  热入心包

  四、  血分证

  (一)  血热妄行

  (二)  热极生风

  第五节  三焦辨证

  第六章  中药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  中药的来源

  二、  中药的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  采集

  (二)  干燥

  (三)  贮存

  三、  中药的炮制

  (一)  炮制的意义

  (二)  炮制的方法

  四、  中药的性能

  (一)  四气五味

  (二)  升降浮沉

  (三)  归经

  五、  中药的用法

  (一)  配伍

  (二)  用量

  (三)  服法

  (四)  用药禁忌

  第二节  常用中草药

  一、  解表药

  (一)  辛温解表药: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生姜

  (二)  辛凉解表药:柴胡

    薄荷

    葛根

    菊花

    牛蒡子

    桑叶

    升麻

    蔓荆子

    蝉衣

    淡豆豉

  二、  祛风湿药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木瓜

    海风藤

    防己

    五加皮

    桑寄生

    伸筋草

  三、  祛湿药

  (一)  化湿燥湿药:藿香

    佩兰

    香薷

    苍术

    白扁豆

  (二)  淡渗利水药:茯苓

    猪苓

    泽泻

    惹苡仁

    萆〓

    清热利湿药:茵陈

    木通

    车前子

    滑石

    金钱草

    海金砂

    〓蓄

    瞿麦

    冬瓜皮

  四、  清热药

  (一)  清热泻火药:石膏

    知母

    栀子

    龙胆草

    芦根

  (二)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白头翁

    秦皮

    山豆根

    射干

    马勃

    鱼腥草

    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

    蚤休

  (三)  清热凉血药:生地

    牡丹皮

    犀角

    紫草

    玄参

    丝瓜络

  (四)  清热燥湿药:黄芩

    黄连

    黄柏

    白藓皮

    苦参

  (五)  清热解暑药:荷叶

    绿豆

    青蒿

  (六)  清热明目药:决明子

    谷精草

    青葙子

    夏枯草

  (七)  清虚热药:银柴胡

    地骨皮

    白薇

    胡黄连

  五、  消导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谷芽

    鸡内金

    莱菔子

  六、  催吐药

    瓜蒂

    藜芦

  七、  泻下药

  (一)  攻下药:大黄

    芒硝

    番泻叶

  (二)  润下药:郁李仁

    火麻仁

  (三)  逐水药:商陆

    巴豆

    牵牛子

  八、  祛痰止咳药

  (一)  清化热痰药:前胡

    栝蒌

    贝母

    葶苈子

    竹茹

    昆布

  (二)  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

    旋复花

    桔梗

  (三)  止咳平喘药:款冬花

    杏仁

    枇杷叶

    桑白皮

    海浮石

  九、  温里药

    干姜

    附子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十、  理气药

    陈皮

    青皮

    积实

    香附

    木香

    乌药

    砂仁

    厚朴

    大腹皮

  十一、  理血药

  (一)  活血药:川芎

    丹参

    桃仁

    红花

    延胡索

    郁金

    赤芍

    鸡血藤

    水蛭

    〓虫

    益母草

    牛膝

    姜黄

  (二)  止血药:

    仙鹤草

    白芨

    大小蓟

    白茅根

    地榆

    旱莲草

    三七

    艾叶

  十二、  补益药

  (一)  补气药: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大枣

    甘草

  (二)  补血药:熟地

    阿胶

    何首乌

    当归

    白芍

    龙眼肉

  (三)  补阴药:沙参

    麦冬

    石斛

    百合

    枸杞子

    龟板

    鳖甲

  (四)  补阳药:鹿角

    补骨脂

    菟丝子

    杜仲

    淫羊藿

    狗脊

    肉苁蓉

  十三、  固涩药

  (一)  止汗药:浮小麦

    五味子

    山萸肉

  (二)  涩肠止泻药:

    乌梅

    肉豆蔻

  (三)  固精、止带、缩尿药:

    芡实

    海螵蛸

  十四、  平肝熄风药

    羚羊角

    全蝎

    蜈蚣

    僵蚕

    地龙

    天麻

  十五、  安神药

  (一)  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琥珀

  (二)  养血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夜交藤

  十六、  开窍药

    麝香

    牛黄

    苏合香

    菖蒲

  十七、  驱虫药

    使君子

    槟榔

    雷丸

    南瓜子

    鸦胆子

  十八、  外用药

    硫黄

    雄黄

    轻粉

    硼砂

    血竭

    蟾酥

    蓖麻子

  第七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概说

  一、  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一)  组成原则

  (二)  组成变化

  二、  方剂的剂型

  (一)  汤剂(煎剂)

  (二)  丸剂

  (三)  散剂

  (四)  膏剂

  (五)  丹剂

  (六)  酒剂

  (七)  糖浆剂

  三、  治法与方剂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一、  解表剂

    麻黄汤

    桂枝汤

    银翘散

    麻杏石甘汤

  二、  祛风剂

    川芎茶调散

    玉真散

    牵正散

    独活寄生汤

  三、  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三仁汤

    五苓散

    甘露消毒丹

    茵陈蒿汤

    八正散

    真武汤

  四、  清热剂

    白虎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普济消毒饮

    五味消毒饮

    清暑益气汤

    白头翁汤

    龙胆泻肝汤

    养阴清沛汤

    青蒿鳖甲汤

  五、  和解剂

    小柴胡汤

    逍遥散

    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

  六、  消导剂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七、  催吐剂

    瓜蒂散

  八、  泻下剂

    大承气汤

    温脾肠

    麻子仁丸

    十枣汤

  九、  化痰止咳剂

    二陈汤

    清气化痰丸

    贝母瓜蒌散

    止嗽散

    小青龙汤

  十、  温里剂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四逆汤

  十一、  理气剂

    越鞠丸

    栝蒌薤白白酒汤

    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石汤

  十二、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生化汤

    补阳还五汤

    槐花散

    黄土汤

    小蓟饮子

  十三、  补益剂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

    归脾汤

    生脉散

    六味地黄丸

  十四、  固涩剂

    牡蛎散

    金锁固精丸

    四神丸

    清带汤

  十五、  熄风剂

    镇肝熄风汤

    羚角钩藤汤

  十六、  安神剂

    酸枣仁汤

    安神丸

  十七、  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

    紫雪丹

    苏合香丸

  十八、  驱虫剂

    乌梅丸 附:胆蛔汤

  十九、  外用剂

    金黄散 锡类散

  第八章  常见证及其辨证治疗

  第一节  咳嗽

  一、  风寒咳嗽

  二、  风热咳嗽

  三、  肺虚咳嗽(肺阴不足)

  四、  肝火犯肺

  五、  痰湿犯肺

  第二节  头痛

  一、  外感头痛

  (一)  风寒头痛

  (二)  风热头痛

  (三)  风湿头痛

  二、  内伤头痛

  (一)  肝阳头痛

  (二)  肾虚头痛

  (三)  痰浊头痛

  第三节  痹证

  一、  风寒湿痹

  二、  热痹

  第四节  泄泻

  一、  急性泄泻

  (一)  感受外邪

  (二)  饮食积滞

  二、  慢性泄泻

  (一)  脾胃虚弱

  (二)  脾肾阳虚

  第五节  呕吐

  一、  实证呕吐

  (一)  外邪犯胃

  (二)  饮食停滞

  (三)  痰饮内阻

  二、  虚证呕吐

  (一)  脾胃虚寒

  (二)  胃阴不足

  第六节  失眠

  一、  心脾不足

  二、  阴虚火旺

  三、  心胆气虚

  第七节  眩晕

  一、  肝阳上亢

  二、  痰浊中阻

  三、  肾精不足

  第八节  腰痛

  一、  寒湿腰痛

  二、  瘀血腰痛

  三、  肾虚腰痛

  第九节  水肿

  一、  阳水

  (一)  风水泛滥

  (二)  水湿浸渍

  二、  阴水

  (一)  脾阳不振

  (二)  肾阳不足

  第十节  郁证

  一、  肝气郁结

  二、  气滞痰郁

  三、  久郁伤神

  四、  心脾两虚

  第九章  常见病及其辨证治疗

  第一节  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

  一、  风寒感冒

  二、  风热感冒

  三、  挟湿感冒

  四、  挟暑感冒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  卫气同病

  二、  气血两燔

  三、  热盛风动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一、  肝胃不和

  二、  肝郁脾虚

  三、  气滞血瘀

  四、  肝胆湿热

  五、  肝肾阴虚

  第四节  高血压病

  一、  肝阳上亢

  二、  阴虚阳亢

  三、  肝肾阴虚

  四、  肝风内动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  胸阳不振,心脉闭阻

  二、  脾虚湿聚,痰浊内生

  三、  气阴两虚

  四、  心肾阳虚

  第六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一、  寒痰壅肺

  二、  热痰壅肺

  三、  脾肾阳虚

  第七节  消化性溃疡

  一、  中阳不振,脾胃虚弱

  二、  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三、  胃中郁热

  四、  胃阴不足

  五、  血瘀胃络

  第八节  肝硬化

  一、  肝郁脾虚

  二、  肝血瘀阻

  三、  湿热蕴结

  四、  水湿内阻

  五、  肝肾阴虚

  六、  脾肾阳虚

  第九节  肾炎

  一、  急性肾炎

  (一)  风热

  (二)  风寒

  (三)  热毒

  (四)  水湿

  二、  慢性肾炎

  (一)  脾气虚弱

  (二)  脾肾阳虚

  (三)  阴虚阳亢

  第十节  肾盂肾炎

  一、  膀胱湿热

  二、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

  三、  气阴两虚

  第十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  气血两虚

  二、  肝肾阴虚

  三、  脾肾阳虚

  第十二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  血热妄行

  二、  阴虚火旺

  三、  脾气虚弱

  第十三节  月经不调

  一、  月经先期

  (一)  血热

  (二)  肝郁

  (三)  脾不统血

  二、  月经后期

  (一)  血寒

  (二)  血虚

  (三)  气滞

  三、  月经过多

  (一)  气虚

  (二)  血热

  四、  月经过少

  (一)  血虚

  (二)  血瘀

  第十四节  崩漏

  一、  血热

  二、  血瘀

  三、  脾虚

  四、  肝肾阴虚

  第十五节  带下

  一、  脾虚

  二、  肾虚

  三、  湿热

  四、  湿毒

  第十六节  疖、痈

  一、  疖

  二、  痈

  (一)  初起期

  (二)  成脓期

  (三)  溃后期

  第十七节  急性乳腺炎

  一、  郁乳期

  二、  成脓期

  三、  破溃期

  第十八节  痔

  一、  内痔

  二、  外痔

  第十九节  荨麻疹

  一、  风热

  二、  风寒

  三、  胃肠实热

  四、  血燥

  第二十节  胆道蛔虫病

  一、  蛔滞型

  二、  蛔热型

  第十章  针灸法

  第一节  针刺法

  一、  毫针刺法

  (一)  毫针的构造及规格

  (二)  针刺练习

  (三)  针刺前的准备

  (四)  毫针刺法

  二、  三棱针、丛针、皮内针刺法

  (一)  三棱针

  (二)  丛针

  (三)  皮内针

  三、  耳针疗法

  (一)  耳穴的分布

  (二)  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三)  耳穴的探测方法

  (四)  配穴原则

  (五)  操作方法

  (六)  注意事项

  四、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  晕针

  (二)  滞针

  (三)  弯针

  (四)  断针

  (五)  血肿

  五、  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  灸法

  一、  常用灸法

  (一)  艾炷灸

  (二)  艾条灸

  (三)  温针灸

  二、  灸治的适应证与禁忌

  (一)  适应范围

  (二)  禁忌

  三、  施灸须知

  第十一章  腧穴与经络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第二节  取穴方法

  一、  骨度分寸法

  二、  解剖标志

  三、  手指同身寸法

  (一)  中指同身寸

  (二)  拇指同身寸

  (三)  横指同身寸

  第三节  十四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

  (二)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中府

    尺泽

    列缺

    太渊

    少商

  二、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二)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

    商阳

    合谷

    阳溪

    手三里

    曲池

    臂〓

    肩〓

    迎香

  三、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二)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天枢

    归来

    犊鼻

    足三里

    丰隆

    内庭

  四、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二)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隐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大横

  五、  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

  (二)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少海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六、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二)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少泽

    后溪

    养老

    小海

    〓俞

    天宗

    颧〓

    听宫

  七、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二)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睛明

    攒竹

    大杼

    风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膀胱俞

    次〓

    承扶

    委中

    秩边

    承筋

    承山

    昆仑

    至阴

  八、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二)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涌泉

    太溪

    水泉

    照海

    复溜

    阴谷

    大赫

  九、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二)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曲泽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十、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

  (二)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关冲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天井

    〓会

    肩〓

    翳风

    耳门

    丝竹空

  十一、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

  (二)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瞳子〓

    听会

    率角

    阳白

    风池

    肩井

    带脉

    居〓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光明

    悬钟(又名绝骨)

    丘墟

    足临泣

    足窍阴

  十二、  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

  (二)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大敦

    行间

    太冲

    曲泉

    期门

  十三、  任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任脉循行

  (二)  任脉常用腧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建里

    中脘

    上脘

    膻中

    天突

    廉泉

    承浆

  十四、  督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

  (一)  督脉的循行

  (二)  督脉常用腧穴

    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至阳

    大椎

    哑门

    百会

    素〓

    人中(又名水沟)

  第四节  经外奇穴

    四缝

    十宣

    太阳

    定喘

    八邪

    八风

    鱼腰

    球后

    翳明

  第十二章  针灸治疗

  第一节  辨证和取穴的基本原则

  一、  辨证论治

  二、  针灸的治疗原则

  三、  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特定穴

  一、  背腧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二、  原穴与络穴的临床作用

  三、  五输穴的临床作用

  四、  郄穴的临床作用

  第三节  临床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  感冒

  二、  高热

  三、  中风

  四、  头痛

  五、  咳嗽

  六、  哮喘

  七、  疟疾

  八、  胃脘痛

  九、  呕吐

  十、  呃逆

  十一、  腹痛

  十二、  泄泻

  十三、  痢疾

  十四、  便秘

  十五、  脱肛

  十六、  水肿

  十七、  遗尿

  十八、  癃闭

  十九、  阳痿

  二十、  遗精

  二十一、  失眠

  二十二、  癫狂

  二十三、  痫证

  二十四、  眩晕

  二十五、  面瘫

  二十六、  肋痛

  二十七、  腰痛

  二十八、  月经不调

  二十九、  痛经

  三十、  闭经

  三十一、  崩漏

  三十二、  带下病

  三十三、  妊娠恶阻

  三十四、  滞产

  三十五、  乳少

  三十六、  阴挺

  三十七、  小儿惊风

  三十八、  小儿腹泻

  三十九、  疳积

  四十、  小儿麻痹后遗症

  四十一、  痄腮

  四十二、  风疹

  四十三、  丹毒

  四十四、  疔疮

  四十五、  乳痈

  四十六、  肠痈

  四十七、  扭挫伤

  四十八、  耳鸣、耳聋

  四十九、  目赤肿痛

  五十、  鼻渊

  五十一、  齿痛

  五十二、  咽喉肿痛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