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
¥
1
九品
仅1件
作者俞国良、辛自强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10-B-1
上书时间2023-08-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俞国良、辛自强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7
-
版次
2
-
ISBN
9787300172606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6页
-
字数
5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 【内容简介】
-
社会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详细论述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国内外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社会性发展(第2版)》的论述深入浅出,可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以及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 【作者简介】
-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心理研究所所长。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在SCI、SSCI收录和《心理学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著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前沿》和《探微集》(5卷)等。曾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辛自强,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该校被评为教授、博导。2010年调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担任教授、副院长、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从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发展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若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包括SSCI论文近20篇),出版《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等著作。
- 【目录】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第二节发展观与理论问题
一、两种发展观
二、有关发展的理论问题
三、发展思想的演进
第二章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临床取向
一、临床取向的渊源
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临床取向的方法与理论特点
第二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相关取向
一、相关取向的方法特点
二、相关取向的渊源
三、人格特质理论
四、社会性发展中的相关取向研究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实验取向
一、实验取向的方法特点
二、实验取向的渊源
三、行为主义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四、社会认知取向
五、实验取向的理论特点
第四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发展取向
一、皮亚杰与发展取向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四、社会认知发展
五、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六、皮亚杰的贡献与争议
第五节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生物和文化视角
一、生物进化的视角
二、文化背景的视角
第三章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科学研究概述
一、科学研究的本质与任务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效度
二、研究设计类型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二、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三、微观发生法
四、横断历史研究
第四章社会认知发展
第一节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
二、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观
三、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及其原因
四、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五、社会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六、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一、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观点
二、观点采择理论:结构的观点
第三节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印象形成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对社会性概念的理解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自我发展
第一节自我研究的理论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四、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五、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自我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阶段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自我概念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五、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三、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自我发展的其他领域
一、自尊的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控制
四、自我实现
第六章性别角色发展
第一节性别角色和双性化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性别角色定型
三、双性化
第二节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性别差异问题
三、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生物学的解释
第七章道德发展
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
一、道德发展的内容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四、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道德发展观及其批判
二、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三、移情的发展
四、羞愧感的发展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四节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亲社会行为培养和道德教育
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第一节攻击行为概述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第二节攻击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二、动物习性学的观点
三、生理学的观点
四、挫折-攻击说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六、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儿童早期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第九章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同伴关系概述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与成因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四、从游戏和小团伙来看同伴关系发展
五、同伴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
第二节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
一、同伴群体的概念
二、同伴群体的形成
三、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四、同伴群体中的同伴接纳
五、同伴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
一、友谊的发展及儿童对友谊的理解
二、友谊的功能
三、异性友谊
第十章依恋的发展
第一节依恋概述
一、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二、依恋的特征
三、依恋形成的标志
四、依恋的测量
五、依恋的类型
第二节依恋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习性学理论
第三节依恋的发展及其意义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二、有关依恋意义的理论解释
三、依恋的现实意义
四、依恋的长期影响
五、父子依恋及其意义
第四节依恋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早期接触
二、婴儿的特点
三、教养方式
四、母爱剥夺与社会剥夺
第十一章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第一节家庭与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
二、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
三、家庭系统的观点
第二节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教养行为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内涵
二、父母教育观念的来源与影响
三、教养方式的理论
四、教养方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五、父母的惩罚
六、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
第三节家庭功能及其影响
一、家庭功能理论
二、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婚姻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影响
二、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对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四、以往理论的问题与方向
专栏1-1狼孩的故事:社会化的重要性
专栏1-2双生子研究
专栏1-3发展心理学的历史独立于实验心理学
专栏2-1彻底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专栏2-2皮亚杰(们)不做实验
专栏2-3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
专栏2-4文化决定记者本尼迪克特
专栏2-5维果茨基的洞见: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模型
专栏3-1研究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专栏3-2普莱尔的观察原则
专栏3-3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专栏3-4研究的生态化趋势
专栏3-5滞后相关的逻辑
专栏4-1社会知觉:穷人孩子估计硬币更大
专栏4-2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
专栏4-3意图线索对儿童理解说谎概念的影响
专栏5-1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代表
专栏5-2自我复杂性
专栏5-3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
专栏5-4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
专栏5-5青春期仪式:原始的过渡
专栏5-6对于自我控制概念的两种理解
专栏6-1贝姆: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专栏6-2青少年偏爱的媒体、性别态度与性别刻板印象
专栏6-3儿童对性别规范的认知
专栏7-1道德心理三分法的由来
专栏7-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专栏7-3三种道德学说
专栏7-4情境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专栏8-1儿童作为现实和虚拟暴力的旁观者或卷入者
专栏8-2关注校园欺负现象
专栏8-3关于挑衅情境的研究
专栏8-4暴力游戏在现实中上演
专栏8-5暴力游戏时的大脑活动
专栏9-1同伴是集中营孤儿健康成长的动因
专栏9-2谢里夫关于群体形成的研究
专栏9-3两性关系的"远远近近"
专栏10-1依恋研究的开拓者:鲍尔贝和哈罗
专栏10-2从亲子依恋到地方依恋
专栏10-3缺席的父亲
专栏11-1情感社会化: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
专栏11-2离婚家庭的儿童
专栏11-3教育观念和教养实践的文化建构
专栏11-4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专栏11-5家庭适应性、亲密度与青少年抑郁、自尊的关系
专栏11-6认知评价作为婚姻传统与儿童内部问题行为关系的中介
专栏11-7婚姻冲突与青少年的正向和负向情感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