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册
  •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册
  •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册
  •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册

5 九品

仅1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太春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E66

上书时间2024-06-19

百益书坊的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胡太春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6082563
  • 定价 9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至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百年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风云激荡。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思想生长历程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剖析,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线索。作者在论述时,把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和西方殖民扩张、西学东渐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以及中西文化对立、互识、汲取乃至不成熟的融合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种研究方法颇具特色,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整理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次尝试。
   本书在勾画近代中国新闻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时,分中外两条线索追踪探讨,涉及马礼逊、米怜、郭实腊、麦都思、伟烈亚力、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林则徐、洪仁玕、王韬、沈毓桂、郑观应、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英敛之、汪康年、黄远生、史量才、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二十余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本书紧紧围绕办报思想这一中心议题,既注意对每个人物和事件在新闻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又注意揭示整个近代新闻思想本身递进嬗变的规律与概貌。
【作者简介】
胡太春(1945.12—)山西阳泉韩庄人,就读于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博士学位,赴莫斯科大学新闻系高级访问学者;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主持言论专访版,任人民日报驻山西、北京、青海记者站主任记者、站长;任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副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总编、高级编辑;199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受聘中宣部新闻局以及国内部分传媒高校。著有《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传媒》《中外文化交流》《胡太春作品自选集》等。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孕育期

——新教传教士来华与近代中国的“新报”出现

第一节清帝国在近代国际世界中

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扩张

二、清王朝“一口通商”对外贸易体制坍塌.

三、中西文化由欣赏互读,逆转到西方对东方“假死人”的欺凌宰割

四、清帝国的出版与传媒

第二节 马礼逊和他的传教士伙伴办起了最早的“新报”期刊

一、马礼逊和他的传教士伙伴

二、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办刊宗旨

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刊特点与社会影响

四、英文季刊《印中搜闻》和英文月刊《中国丛报》

第三节 郭实腊和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一、郭实腊其人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刊宗旨

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刊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四节 麦都思和香港刊行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

一、麦都思在中国

二、香港中文月刊《遐迩贯珍》的办刊宗旨

三、《遐迩贯珍》的办刊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五节 伟烈亚力在上海刊行中文月刊《六合丛谈》

一、伟烈亚力在中国

二、上海中文月刊《六合丛谈》的办刊宗旨.

三、《六合丛谈》的办刊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孕育期——鸦片战争至洋务新政“新报”

各种形态和国人对其功能的思索

第一节 从“医瞑眩”到洋务新政

第二节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与魏源《海国图志》

一、林则徐和《澳门新闻纸》

二、魏源“医瞑眩”的“夷情备采”主张

第三节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业的设想

一、洪仁玕和《资政新篇》

二、洪仁玕的“新闻篇”主张

第四节 王韬的新闻思想

一、王韬和《循环日报》

二、王韬的办报主张

第五节 洋务新政中的《中西闻见录》

一、京师同文馆和丁韪良

二、《中西闻见录》的办报思想和社会影响

第六节 洋务新政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一、徐寿、傅兰雅

二、翻译馆的译书活动

第七节 洋务新政中的《西国近事》

一、《西国近事》创办宗旨

二、《西国近事》办刊特色与社会影响

第八节 上海格致书院和科技月刊《格致汇编》

一、《格致汇编》创刊思想

二、《格致汇编》办刊特色与社会影响

第九节 洋务新政中的《万国公报》

一、《万国公报》和中西报人群体

二、早期《万国公报》(1874—1883)

三、广学会时期的《万国公报》(1889—1907)

四、《万国公报》宣传特点与影响

第十节 洋务派的开“民知”思想和殖民者的双重历史使命

一、洋务派开“民知”思想

二、殖民者的双重历史使命

第三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萌发期——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报刊是耳目喉舌思想的提出

第一节 近代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

第二节 第一次办报高潮前夜的郑观应

一、郑观应和《盛世危言日报》

二、郑观应对日报的认识

第三节 康有为“托古改制”维新变法的办报思想

一、孔教“路德”: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

二、 破壅塞,开风气,为变法开路:发挥“会”“报”“学校”的组织 宣传作用.

三、崇国体、广一律:规划理想政治王国中的官报和报律

第四节 新发现1895 年北京强学会筹办者仿办的《万国公报》

一、 1895 年朝野两股维新思变力量交集:北京强学会筹办者仿办《万国公报》

二、刊登在仿办的《万国公报》十八号上的《报馆考略》

三、《报馆考略》在维新派新闻思想发展链条中的地位

第五节 严复“通中外之故”的办报思想

一、严复和《国闻报》

二、进化论改变了一代报人的哲学观念

三、“通中外之故”的办报主张.

四、复杂矛盾的文风观

第六节 谭嗣同“通上下之情”的办报思想

一、谭嗣同和《湘报》《湘学报》

二、“通上下之情”的办报主张.

三、谭嗣同办报思想的特色

四、《报章文体说》是近代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的理论呼喊

第七节 梁启超“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

一、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办报主张产生的背景

二、“去塞求通”的办报主张

三、“时务文体”是近代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的具体实践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发展期——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关于报刊是社会舆论机关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国人办报第二次高潮.

第二节 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梁启超办报理论

一、1899 至1903 年梁启超办报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梁启超的报纸性质职能说与宣传方法论

三、1899 至1903 年梁启超办报思想在新闻实践中的体现

四、“时务文体”臻于成熟的阶段

五、1903 至1911 年梁启超对报刊业务进行的革新

六、梁启超的舆论观

七、1899 至1911 年梁启超办报理论的特色

第三节 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孙中山等人的新闻理论

一、1903 年以前孙中山的办报思想

二、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成熟使他的办报思想走向深刻

三、1903 年以后孙中山的办报理论.

四、1903 年以后孙中山办报理论的特色

五、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其他报刊和报人的办报思想.

第四节 章太炎的办报思想

一、1903 年以前章太炎办报思想尚未突破维新派的藩篱

二、1903 至1912 年章太炎办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1903 至1912 年章太炎的办报思想是革命派中的一朵奇葩

四、1903 至1912 年章太炎办报思想的特色

五、进步与保守参半的文风观

第五节 《申报》回归国人前后的办报思想

一、美查和申报馆里的中国人

二、早期《申报》宣扬在中国创办“新报”的好处

三、《申报》重视新闻报道的办报主张

四、《申报》重视广告业务的办报主张

五、革命高潮对《申报》办报思想的冲击

六、《申报》回归国人之后的办报主张

第六节 辛亥革命之前英敛之的办报思想

一、英敛之与《大公报》

二、《大公报》的办报思想

第七节 日人《新闻学》中译本1903 年在沪出版

一、日本松本君平《新闻学》中译本国图藏本

二、日本松本君平《新闻学》中译本在沪出版背景

三、日本松本君平《新闻学》中译本对中国新闻界的影响

第八节 汪康年的民间办报思想

一、和康有为同一时期主张开会、办报

二、创新日报“版面体裁”,参与组织中国早期国际新闻通讯社

三、旧式《京报》的革新者

第五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总结期——“五四”运动前“言论独立”思想提出和新闻学专著出现

第一节 近代中国工人报刊产生的前夜

第二节 近代中国新闻立法

一、清末新闻出版立法

二、民国报律之争和孙中山、章太炎的新闻立法思想

第三节 梁启超的“言论独立”思想

一、梁启超“言论独立”思想的提出

二、梁启超“言论独立”思想的困惑

第四节 英敛之晚年的办报思想.

一、“言论独立”的捍卫者

二、宣传宗教信仰自由,主张思想自由.

三、爱国自主的宗教观和唯心与唯物的二元论

第五节 黄远生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一、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及其特色

二、“近世文体”的提倡者

第六节 史量才主持《申报》时的办报思想

一、史量才与《申报》结缘

二、史量才的“史家精神”办报思想.

三、史量才办报思想的实践

四、史量才办报思想的遭遇.

第七节 徐宝璜和《新闻学》

一、徐宝璜的《新闻学》

二、《新闻学》的主要内容

第八节 邵飘萍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一、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二、《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主要内容.

三、邵飘萍的《新闻学总论》

第九节 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一、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二、《中国报学史》的历史地位.

三、戈公振的《新闻学》

结语

附:关于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史前期的三个问题.

一、古代民主思想对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影响

1. 书与士人

2. 史家精神

3. 行人采风

4. 舆人之诵.

二、邸报:封建皇权社会官办传媒的演变

1. 邸报产生与唐朝邸报制度.

2. 统一“朝报”与宋代文官队伍建设.

3. 邸报:士大夫议政平台与“直言”“敢言”

4. 明朝邸报汇编本《万历邸钞》

5. 南明《弘光实录钞》

三、民间报房:专制政权下变形了的民办传媒

1.“小报”的出现与流行.

2.“新闻”概念的提出

3. 明朝民间报房合法化——朝报与民间报房坊刻并行.

4. 市场需要:《急选报》的刊行

5. 政治诉求:《诏狱惨言》和《天变邸抄》的传抄坊刻

6. 新发现的清咸丰年间民间报房出版物.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初版后记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再版后记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后记.

大事年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