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M实用技术大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ATM实用技术大全

13.9 2.3折 60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David McDysan 著;吕英华、常卫国 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00-03

装帧平装

货号312a

上书时间2024-06-25

6号书屋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David McDysan 著;吕英华、常卫国 译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0-03
  • 版次 1
  • ISBN 9787115083449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725页
  • 字数 644千字
  • 丛书 网络与通信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介绍现代网络交换的应用技术,特别是ATM技术和IP技术,是一本难得的专业设计用的参考书。
  本书内容有6部分,共分为25章。第1部分介绍了关于ATM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第2部分阐述了ATM的特点,第3部分综述了商用的ATM软件和硬件设备,第4部分概述了ATM业务接入方法、ATM业务以及在北美和全球的ATM业务运营商的有关情况,第5部分从实用的角度阐述了网络设计的几个重要问题,第6部分对目前处于竞争状态下的几种网络技术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发展前景。
  本书可供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部分网络基础
第1章ATM的市场驱动1
1.1ATM概述4
1.1.1什么是ATM5
1.1.2ATM尚没有壮大的十个主要原因5
1.1.3ATM最终会成功的十个原因6
1.1.4市场接受和技术接受7
1.1.5如何使ATM跨越市场沟壑?8
1.2ATM推动商业赢利9
1.2.1ATM是单一网络的集成技术10
1.2.2ATM提供的大规模经济效益11
1.2.3ATM的灵活性12
1.2.4企业网中的ATM13
1.3应用造就了ATM,ATM又使许多应用
成为可能13
1.3.1用户消费和商业应用14
1.3.2应用对带宽的要求15
1.3.3发展新的多媒体应用18
1.3.4加速带宽原理20
1.3.5网络就是计算机24
1.4本章小结25
1.5参考文献25
第2章ATM技术及其市场27
2.1技术的进步促成了ATM的出现28
2.1.1技术演变的S曲线图28
2.1.2协议和处理器的增强30
2.1.3传输协议的简化和成本的降低31
2.1.4基本传输设施的现代化31
2.1.5TDM与ATM的对比32
2.2低成本的ATM降低了网络的成本33
2.2.1传输成本的降低34
2.2.2更低的网络生命周期成本和保障
将来的投资34
2.2.3更低的公共业务费用35
2.3ATM的市场预测35
2.3.1新技术的需求36
2.3.2ATM业务和设备市场37
2.3.3工业角度─采用ATM的行业
市场41
2.3.4ATM将来的市场42
2.4ATM的利益和风险小结42
2.4.1ATM的优点小结42
2.4.2ATM的障碍和风险45
2.5本章小结46
2.6参考文献47
第3章网络计算环境的主要变化49
3.1改变公司和通信基础设施50
3.1.1台式机开始的变化51
3.1.2分布式计算机和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互联52
3.1.3IBMSNA和网络互联协议的融合53
3.1.4LAN/MAN/WAN互连的需求53
3.1.5增加局域网内部的流量55
3.1.6按需分配带宽55
3.1.7共享媒体技术的灭亡、路由技术的危机和交换技术的诞生56
3.1.8虚拟网络和虚拟局域网(VLANS)
58
3.1.9企业网和外联网60
3.1.10企业网和外联网的安全61
3.1.11支持移动用户63
3.2承包和承租现象63
3.3台式机、LAN和WAN协议的战争
-大量垄断!66
3.3.1台式机的竞争67
3.3.2网络协议的竞争--IP对"IPX
和所有其他"68
3.4本章小结68
第4章ATM构件69
4.1传输基础简述70
4.1.1网络拓扑70
4.1.2连接与电路类型以及各种业务72
4.1.3协议分层基本概念72
4.2桥接与路由选择75
4.2.1网桥76
4.2.2桥式网络设计80
4.2.3路由器81
4.2.4路由选择与桥接之比较84
4.3无连接与面向连接的网络业务86
4.3.1面向连接的网络业务86
4.3.2无连接的网络业务88
4.3.3面向连接与无连接业务之类比89
4.4专用、公用及虚拟专用网业务89
4.4.1ATM网络互连92
4.5本章小结93
4.6参考文献94
第5章ATM导论95
5.1ATM标准化96
5.2ATM的多面性97
5.2.1作为一种接口97
5.2.2作为一种协议98
5.2.3作为一种技术99
5.2.4作为一种经济、综合的接入
方法99
5.2.5作为可扩展的基础设施101
5.2.6作为一种业务的ATM104
5.3ATM术语-高层简介106
5.3.1ATM菜单107
5.3.2一项简单的传送类比108
5.3.3VP和VC与邮局的类比109
5.3.4与TDM交换及数字交叉连接的
类比109
5.4ATM物理及逻辑连接110
5.4.1ATM用户接入端口及通路111
5.4.2传输通道、虚通道及虚通路111
5.4.3使用VPI及VCI值进行ATM
信元交换112
5.4.4ATM虚连接网络114
5.5ATM业务类别简介115
5.5.1多媒体应用举例115
5.5.2ATM优先级与分组交换优先方案
比较120
5.5.3传送类比123
5.6本章小结126
5.7参考文献127
第2部分ATM基础
第6章ATM原理131
6.1B-ISDN/ATM协议参考模型132
6.2面-层关系概括133
6.3物理层135
6.3.1物理媒质依赖子层135
6.3.2传输汇聚子层137
6.3.3TC头错误检测功能137
6.3.4TC信元速率解耦138
6.4ATM层-协议模型139
6.5ATM信元分析140
6.5.1ATM信元140
6.5.2ATMUNI和NNI定义142
6.6ATM层业务质量143
6.7ATM流量协议145
6.8ATM层业务范畴定义147
6.9ATM拥塞控制和恢复149
6.10可利用比特速率闭环拥塞控制151
6.10.1ABR的三个特点153
6.10.2ABR参数和源管理信元155
6.11本章小结156
6.12参考文献156
第7章ATM协议概述159
7.1ATM适配层─协议模型160
7.1.1AAL业务属性分类160
7.1.2AAL协议结构定义163
7.2ATM适配层定义165
7.2.1AAL1166
7.2.2AAL2169
7.2.3AAL3/4171
7.2.4AAL5173
7.3控制平面AAL174
7.3.1控制平面功能175
7.3.2控制平面概述175
7.4用户平面概述176
7.4.1用户平面─SSCS协议176
7.4.2用户平面─高层177
7.5管理平面179
7.5.1层管理179
7.5.2面管理180
7.6本章小结180
7.7参考文献181
第8章控制平面的信令和路由183
8.1控制平面协议184
8.1.1信令协议使用185
8.1.2控制平面综述186
8.1.3控制平面结构和信令187
8.1.4控制平面寻址和路由定义188
8.1.5ATM层寻址188
8.1.6ATM控制平面(SVC)寻址190
8.1.7基本路由需求和属性192
8.1.8信令AAL193
8.2UNI信令195
8.2.1信令消息与信息元素195
8.2.2信令过程196
8.2.3UNI信令标准201
8.3网络-节点接口信令204
8.4临时交换机间信令协议(IISP)204
8.5ATMF路由协议─PNNI205
8.5.1结构和需求206
8.5.2网络寻址原理207
8.5.3两个协议的叙述209
8.5.4PNNI路由层次与拓扑合并210
8.6宽带承载网络间接口(B-ICI)212
8.7B-ISDN用户业务部分(B-ISUP)
ITU-TB-ISUP协议规范213
8.8本章小结214
8.9参考文献215
第9章ATM对话音、视频和WAN数据的支持217
9.1与窄带ISDN的互通218
9.2ATM上的话音和电话业务220
9.3电路仿真业务224
9.4音频/视频多媒体业务226
9.4.1ATM承载视频的市场需求226
9.4.2ATM承载视频的编码标准228
9.4.3ATM论坛视频点播规范229
9.5住宅宽带业务230
9.6互通、接入和中继231
9.7帧中继/ATM互通233
9.7.1帧中继/ATM网络互通234
9.7.2帧中继/ATM业务互通235
9.7.3FR/ATM互通的应用237
9.8SMDS对ATM的访问238
9.9支持ATM的帧接口239
9.9.1ATM数据交换接口240
9.9.2帧中继用户网络接口241
9.10本章小结243
9.11参考文献244
第10章局域网中的ATM247
10.1桥接、路由和网络互联248
10.2局域网标准250
10.2.1逻辑链路控制子层251
10.2.2介质访问控制子层252
10.3桥接协议253
10.4局域网仿真256
10.4.1LANE构件和连接类型257
10.4.2LANE的实现259
10.4.3可选的LANE能力260
10.4.4LANE的工作进展:LUNI2.0
和LNNI261
10.5本章小结262
10.6参考文献262
第11章ATM网络互联263
11.1因特网协议265
11.1.1TCP/IP族265
11.1.2IPv4分组格式267
11.1.3因特网协议寻址268
11.1.4下一代IP-IPv6269
11.2路由协议271
11.2.1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的
定义271
11.2.2路由和逻辑IP子网274
11.3用AAL5承载多协议封装278
11.3.1协议封装279
11.3.2基于VC的复用280
11.3.3复用方式的选择281
11.4AAL5上IP的最大传送单元281
11.5经典的IPoverATM281
11.6下一跳解析协议283
11.7ATM承载多协议287
11.7.1MPOA版本1.0287
11.7.2面临的挑战288
11.8ATM上的IP组播288
11.9改造IPoverATM291
11.9.1Ipsilon的IP交换292
11.9.2Toshiba公司的信元交换
路由器295
11.9.3Cisco公司的标签交换297
11.9.4可选IPoverATM方法的
比较299
11.10ATM名称系统299
11.11纯ATM网业务的语意300
11.12本章小结303
11.13参考文献303
第12章管理和测试网络305
12.1网络管理原理306
12.1.1OSI故障管理功能域306
12.1.2操作、管理和维护流307
12.2ATM层管理308
12.2.1故障管理309
12.2.2性能管理313
12.2.3激活/去激活314
12.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315
12.3.1网络管理的对象模型315
12.3.2SNMP消息类型315
12.3.3管理信息库317
12.4ATM论坛的网络管理结构320
12.5ITU-T电信管理网321
12.6网络管理系统实现324
12.7确保都工作--测试324
12.7.1测试标准325
12.7.2测试设备325
12.8本章小结328
12.9参考文献328
第3部分ATM设备
第13章ATM设备的分类331
13.1交换机模型332
13.1.1ATM交换机阻塞性能332
13.1.2交换结构333
13.1.3交换缓冲器方法335
13.1.4ATM交换机的其他方面336
13.2ATM交换机类型和分类337
13.3ATM交换比较综述339
13.3.1制造商、产品名和交换机
分类339
13.3.2电源340
13.3.3最低/最高交换机价格/配置340
13.3.4交换机结构和总线容量340
13.3.5端口速度的最大量343
13.3.6每GR-1110负荷的百分比阻
塞率343
13.3.7点对多点能力343
13.3.8最小交换传输时延343
13.3.9在UNI/NNI处的VPI/VCI
比特数343
13.3.10VPC和VCC支持(每个卡/
交换机的最大数目)344
13.3.11冗余度344
13.3.12特性344
13.3.13ATM接口344
13.3.14交换类型345
13.3.15缓冲器345
13.3.16流量控制和可使用的比特
速度346
13.3.17信元丢失概率(CLP)346
13.3.18监督和平滑346
13.3.19连接许可控制(CAC)346
13.3.20早期/部分数据包丢弃346
13.3.21OAM性能衡量346
13.4对协议和标准的支持347
13.4.1ATM论坛的信令347
13.4.2ITU-T信令347
13.4.3局域网仿真347
13.4.4虚拟局域网能力347
13.4.5ATM上的典型IP347
13.4.6ATM上的多协议348
13.4.7下一跳解析协议348
13.4.8与其他交换机的互操作测试348
13.4.9特性348
13.5网络管理支持348
13.5.1完美的ATM论坛ILMI348
13.5.2ILMI地址注册348
13.5.3RFC1695(AToMMIB)349
13.5.4每个端口/VC的统计特性349
13.5.5OAM信元VPC/VCCAIS/RDI
和环回349
13.5.6对ATM论坛NMI/F支持349
13.5.7自动PVC配置和还原349
13.5.8NMS支持349
13.5.9网络管理支持的特性349
13.6本章小结350
13.7参考文献350
第14章广域网边缘和骨干中的ATM351
14.1核心或骨干交换机352
14.2边缘交换机355
14.3广域网骨干和边缘交换机调查357
14.4本章小结357
第15章企业网和LAN骨干网中的ATM379
15.1企业网ATM交换机380
15.2局域网骨干交换机384
15.3ATM企业网和LAN骨干网设备386
15.3.1路由器、网桥和集线器的
演变386
15.3.2ATM路由器387
15.3.3ATM集线器387
15.3.4其他本地ATM设备389
15.4局域网企业和骨干交换机研究390
15.5本章小结390
15.6参考文献390
第16章工作组和桌面网络中的ATM407
16.1把ATM集成进桌面系统410
16.1.1争夺桌面网市场的竞争411
16.1.2标准413
16.1.3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接口如何
工作414
16.1.4ATM服务器415
16.2ATM网络接口卡的评测416
16.2.1总线类型和支持的媒质416
16.2.2支持的操作系统417
16.2.3吞吐量417
16.2.4特点和功能418
16.2.5ATM交换机的互操作性418
16.2.6ATMNIC性能418
16.2.7容易安装和使用418
16.2.8文档质量和技术支持419
16.2.9管理419
16.2.10NIC价格比较419
16.3NIC销售商420
16.3.1高效的网络适配器421
16.4工作组交换机调查结果426
16.5本章小结427
16.6参考文献427
第17章ATM交换机供应商详录433
17.1一般产品信息434
17.1.1交换机的制造商,产品名称和
类别434
17.1.2电源437
17.1.3最大/最小交换费用/配置437
17.1.4交换机结构,总线容量和
阻塞438
17.1.5最大端口速率总和438
17.1.6点到多点的能力438
17.1.7最小交换传输延时438
17.1.8UNI/NNI上的VPI/VCI位439
17.1.9VPC和VCC的支持(最大每个
卡/交换机)439
17.1.10SVC的支持(最大每个卡/
交换机)439
17.1.11冗余性439
17.1.12特有性能440
17.1.13ATM接口443
17.2流量管理特性444
17.2.1支持的ATM业务类别444
17.2.2交换类型444
17.2.3缓存444
17.2.4交换缓存数量/端口444
17.2.5结构说明446
17.2.6拥塞控制452
17.2.7信元丢失率455
17.2.8策略和整形455
17.2.9接入控制455
17.2.10早期/部分包丢弃457
17.2.11OAM性能衡量协议I.610457
17.3支持的协议和标准457
17.3.1ATM论坛信令457
17.3.2ITU-T信令457
17.3.3局域网仿真458
17.3.4虚拟局域网功能458
17.3.5IPoverATM459
17.3.6MROA459
17.3.7下一跳解析协议459
17.3.8与其它交换机的测试互
操作性459
17.3.9互操作性论坛459
17.3.10特殊性能462
17.4支持的网络管理465
17.4.1完全ATM论坛ILMI465
17.4.2ILMI地址注册465
17.4.3RFC1695(AToMMIB)465
17.4.4单端口/VC统计465
17.4.5OAM信元VPC/VCCAIS/RDI
和环回465
17.4.6ATM论坛NMI/F支持465
17.4.7自动PVC配置和恢复465
17.4.8NMS支持466
17.4.9支持的独特的网络管理性能469
17.5没有提供资料的供货商475
17.6附加的RFP问题475
17.7本章小结475
17.8参考文献476
第4部分ATM业务
第18章ATM业务接入方法479
18.1ATM公共业务接入方法480
18.1.1基本的UNI连接481
18.1.2nxDS0、DS1ATM和基于帧的
UNI481
18.1.3nxDS1ATM483
18.2基于SONET的ATM483
18.3数字用户线技术484
18.3.1什么是xDSL484
18.3.2标准化活动488
18.3.3实验和市场前景488
18.3.4设备制造商490
18.3.5ATM和xDSL--通信公司的
利益490
18.3.6ATMoverxDSL--未来Internet
接入方式的选择?491
18.4ATM电缆调制解调器491
18.5PCS数字和蜂窝模拟接入ATM492
18.6机顶ATM492
18.7通信方式的比较492
18.8ATM和PBX493
18.9基于ATM的话音业务494
18.9.1业务分类选择495
18.9.2处理ATM网络时延和回音498
18.9.3基于ATM的声音应用498
18.10本章小结499
18.11参考文献499
第19章北美的ATM业务501
19.1ATM公用业务概貌502
19.1.1ATM公网体系502
19.1.2ATM业务集503
19.1.3ATM公用业务及其运营公司503
19.2ATM公用业务间的比较概貌504
19.3ATM业务的通用信息504
19.3.1业务运营公司、业务名、业务
可用性505
19.3.2产品名称和所用交换技术506
19.3.3业务可用性508
19.3.4对ATM论坛UNI的支持508
19.3.5所支持的ATM业务范围508
19.3.6拥塞控制508
19.3.7PVCVPC和VCC业务510
19.3.8SVC业务510
19.3.9FR/ATM业务互通511
19.3.10接入到SMDS511
19.3.11接入互联网511
19.3.12LAN互联性512
19.3.13用ATM传话音512
19.3.14定价方式和策略512
19.3.15用户驻地设备(CPE)513
19.3.16用户网络管理513
19.3.17参考用户实例514
19.3.18公司特色514
19.3.19业务支持的ATM接口515
19.4ATM业务价格结构528
19.4.1LEC/RBOC/CAP价格529
19.4.2运营商/ISP价格529
19.4.3SVC价格530
19.5业务间的互操作性531
19.6本章小结531
19.7参考文献531
第20章全球业务运营公司533
20.1国际ATM业务运营公司534
20.1.1全球联盟534
20.1.2国际试验性研究534
20.2欧洲网络539
20.2.1欧洲ATM业务市场539
20.2.2欧洲LAN基础设施540
20.2.3欧洲的WAN基础设施540
20.2.4标准环境540
20.2.5规范环境540
20.2.6欧洲的ATM业务运营公司541
20.2.7欧洲领先的业务运营公司543
20.2.8其它欧洲网络项目544
20.2.9价格544
20.2.10未来欧洲ATM计划544
20.3太平洋沿岸网络545
20.3.1澳大利亚545
20.3.2香港电信545
20.3.3日本545
20.4卫星ATM试验和业务546
20.4.1卫星ATM的优点547
20.4.2使用卫星带来的TCP传输
问题547
20.4.3性能测试547
20.4.4卫星ATM的应用549
20.4.5何时ATM卫星比地面光纤
价格低549
20.5本章小结550
20.6参考文献550
第5部分网络设计概要
第21章了解商业和应用的需求555
21.1定义用户需求556
21.2业务量预测557
21.2.1业务流量类型557
21.2.2业务流量558
21.2.3定义业务质量(QoS)需求559
21.2.4估计流量模式--80/20的时代
已经过去560
21.3获得ATM应用561
21.3.1基于ATM的新应用561
21.3.2将已有LAN应用转换到ATM上
562
21.3.3应用依赖性562
21.4基于ATM的会议电视业务563
21.4.1市场和应用定义563
21.4.2ATM电视会议API和操作
系统564
21.4.3会议电视标准564
21.4.4CODEC需求565
21.4.5住宅视频业务565
21.4.6基于ATM的视频业务设计
要求565
21.5影响应用性能的因素566
21.5.1网络拥塞对数据应用的影响566
21.5.2基于ATM的TCP:UBR和ABR
567
21.6FR向ATM的移植问题--网络
互通568
21.6.1FR/ATM网络互通568
21.6.2FR/ATM业务互通569
21.7本章小结570
21.8参考文献570
第22章设计ATM专用网络和公共网络573
22.1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建立专用网络
还是租用公共网络提供的业务?574
22.2专用ATM局域网575
22.2.1纯ATM网到桌面和工作组576
22.2.2与现有的局域网互连576
22.2.3升级到ATM骨干局域网577
22.3专用ATM广域网578
22.3.1基于专线的专用网络的经济性578
22.3.2流量效率产生的结果581
22.3.3接入线路设计上的业务有效性
带来的影响582
22.4混合公用-专用网583
22.4.1ATM的专长:灵活性583
22.4.2建立在虚通道上的隧道583
22.4.3优化网络拓扑585
22.4.4永久虚连接与交换虚连接的
比较587
22.4.5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仿真)
局域网587
22.4.6尽量降低业务费用或租金的要求
设计网络588
22.5选择开发商和业务运营公司589
22.5.1选择设备开发商589
22.5.2选择ATM业务运营公司590
22.6其它的设计考虑591
22.6.1选择与管理PVC和SVC591
22.6.2虚拟局域网(VLAN)593
22.6.3提高ATM网络的性能594
22.6.4时延、抖动和缓冲595
22.6.5ATM的安全性596
22.7本章小结596
22.8参考文献596
第23章实例研究599
23.1实例研究的资料来源600
23.2Internet业务运营公司的网络600
23.3食品业601
23.3.1McDonald公司601
23.4医疗行业602
23.4.1宾夕法尼亚洲的Allegheny健康、
教育、研究基地(AHERF)602
23.5金融业603
23.5.1Boatmen银行603
23.6研究与开发604
23.6.1SchlumbergerGeco-Prakla604
23.6.2BayerAG605
23.7娱乐/旅游业606
23.7.1狂欢节606
23.7.2我想拥有自己的MCI高清晰
度电视607
23.7.3Equant(Scitor)Circle607
23.7.4Videotron和SohoNet607
23.8艺术界609
23.8.1法国Valenciennes的城市
图书馆609
23.9零售业611
23.9.1美国宝石学会(GIA)、宝石贸易
实验室(GTL)611
23.10交通业612
23.10.1加拿大的407公路612
23.11电子商务614
23.11.1Intuit服务公司(ISC)614
23.11.2Lloyd银行615
23.12政府网络616
23.12.1vBNS616
23.13本章小结617
23.14参考文献618

第6部分几种技术的比较和发展前景
第24章技术比较621
24.1局域网技术比较622
24.1.1以太网、FDDI与ATM的比较
622
24.1.2千兆比以太网625
24.1.3ATM与千兆比以太网625
24.1.4千兆比以太网将在LAN中取代
ATM吗?626
24.1.5网络接口卡(NIC)、交换机和
端口628
24.1.6LAN媒体的费用比较628
24.1.725-Mbit/sATM630
24.1.8市场需要什么?631
24.1.9用户和应用系统的要求632
24.2WAN技术比较633
24.2.1ATM与专线633
24.2.2帧中继与ATM的比较635
24.2.3高速帧中继(FR)同ATM的
比较636
24.2.4帧与信元637
24.3多媒体QoS选项:RSVP、CIF还是ATM?639
24.4RSVP与ATM:QoS的战斗640
24.4.1RSVP的定义640
24.4.2因特网业务经营公司-RSVP
与ATM641
24.4.3因特网-ATM上话音通信的
研究642
24.4.4销售商提供什么642
24.5信元成帧642
24.6RSVP、CIF和ATM的比较645
24.7本章小结646
24.8参考文献647
第25章ATM何处去649
25.1适者生存650
25.2ATM的新战线651
25.3无线ATM651
25.4为前沿用户的业务656
25.4.1越来越快,越来越大656
25.4.2多媒体不在此时,更待何时?
657
25.4.3未来投资保护657
25.5用帧结构实现QoS的困难658
25.6IP和ATM:手拉手,还是面对面?660
25.7数据网络的实际费用660
25.8按需交换─成功的关键?661
25.9ATM会取代今天的话音通信的基础
设施吗?662
25.10ATM面临的挑战665
25.10.1对ATM技术的挑战665
25.10.2对ATM业务运营商的挑战665
25.11明天的ATM体系结构666
25.12本章小结667
25.13参考文献667
附录669
缩略语670
索引68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