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之祖——罗贯中传(平)(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7.9
6.5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闫文盛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23309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2052449
上书时间2025-0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闫文盛,男,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映像》《都市》等刊执行主编,现为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山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主观书:我一无所是》《主观书笔记》《灵魂的赞颂》《失踪者的旅行》《你往哪里去》,小说集《在危崖上》,人文专著《天脊上的祖先》《孝义木偶艺术生态考》等十余部。曾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赵树理文学奖、《诗歌月刊》特等奖、安徽文学奖、滇池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山西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
目录
目录
楔子
第一章/元将失其鹿
第二章/罗贯中之谜
第三章/有志图王者
第四章/三国之史事
第五章/小说的成立
第六章/儒生与兵家
第七章/隐没的肖像
附录一/罗贯中生平及《三国志演义》传播系年
附录二/读三国志法
附录三/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罗贯中不像其他一些历史文人,对其作专门研究者似乎不多,可供查询的史料有限,其存世的作品,也因为有多人校注、多种刻本,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都增加了为其写传的困难。受史料所限,作者没有在作“传”上着力,而在对罗贯中作品分析与阐释上的作“记”上用笔,下足了功夫,绕开了对罗贯中的性格、情感、思想的描写与表现,把笔墨放在了对其生长环境、历史背景的分析介绍上,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上。对其能写出《三国志演义》这样一部历史名著,可以说是旁征博引,以有限的资料,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罗贯中的文学形象。
精彩内容
(172-175)《三国志演义》作为小说之成立便尽如上述。所谓“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便正是小说家罗贯中天才的创造力之所在。在此期间,罗贯中谨慎地取材,细致地运笔,慢慢地写完了这部近十倍于《三国志平话》的巨著。换言之,三国历史在经过长久的民间流传之后,又回到了文人的书桌。这是这段史事被“小说化”的一个时期。
1.长篇小说的开拓罗贯中显然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创作,发生在他生命的第二期之末,并直至贯穿了他生命的第三期无疑。他所在的时代乱象丛生,但他却在有意无意之中,已经在储备自己的人生积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种积累可以支撑他去写作《三国志演义》这样一部书而不显得捉襟见肘。罗氏创作《三国》的地点难以确定,但自当不是在战乱的区域,而很可能在相对安稳的南方,最初或在著者起居的杭州。不过,据《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遭时多故”,与其“忘年交”——《续编》之作者“各天一方”,因此很可能在至正甲辰年(1364)二人复会之后,便离开了杭州①,之后,“竟不知其所终”。他完成全书的年月,应在由元入明后,但究竟在何时最终写成?
有的学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小字注中的“今地名”,应是判断成书年代的一个重要根据。因为小说中在提及地名时,会在其下注有小字,用以说明三国时的这些地名现为何地。对于这些小字注是否出于罗贯中之手,学者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袁世硕就其在书中的作用、口气等方面进行判断,认为与后来的小说评点并不一样,不少注语不像是外加的,而是这部小说的补充部分,有的简直就是小说的组成部分,因此,大部分当出于罗贯中之手。①另据胡世厚统计,小说中关于“今地名”的注释共有二十六条,除了误用宋代地名外,余者多数为元代地名。但是,“有一条值得注意。是卷十二的耒阳,注为‘今属衡州’。据《明史·地理志》载:‘元耒阳州,直属湖南道,洪武三年(1370年)降为县。’这说明耒阳州元代不属衡州,属衡州领辖应是1370年由州降为县以后的事,罗贯中也只有在这一年之后才有可能在耒阳之后注上‘今属衡州’”。由此可以推出:罗贯中写到卷十二的时间是在一三七〇年以后,那么全书的完成时间当在其后。②耒阳的地名注并非孤证,类似的例证还有,如:卷十三提到绵竹,夹注云:“今地名”,然而卷二十四《诸葛瞻大战邓艾》又提到绵竹时,却夹注云:“今雒城。”照字面讲,绵竹此时又非“今地名”了,这不是有点奇怪么?查《明史·地理志四》:“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按明玉珍“天统”共五年,为1362—1366年,洪武四年为1371年,若雒城就是雒县,则注此“今地名”的时限,应为1362—1371年。又同卷《蜀后主舆榇出降》,提到雒城,又夹注云:“今涪城。”看来写到此处,雒城又非“今地名”了(卷十三提到雒县,亦曾夹注:“古县名,今之江州也。”若江州为汉州之误,则此雒县确非“今地名”可知),则添加此注的时限又似在雒县被废,省县入州之1371年后。联系此注与上则“今雒城”的夹注同出于卷二十四;则前后写作时间不会相隔太远,由此假定罗贯中1371年以后写到第二十四卷,亦即即将完成全书初稿,岂不是十分合理的么?①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欧阳健也大体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罗贯中于明初开笔,其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其全书初稿的完成,当在1371年以后。”罗贯中所著《三国志演义》原本,迄今未曾见。而当今流布于海内外各处的“嘉靖元年(壬午,1522)本”,据调查,事实上也并非原刻初印。据英魏安著《三国演义版本考》:“我们可以肯定嘉靖本非嘉靖元年修髯子引的原本而是后来的子孙本。嘉靖本的存本很多,恐怕不一定都是嘉靖间的原刊本,而其中一部分的藏本可能是晚明的翻印本。”②不过,这些藏本无论是递修还是翻刻,俱出于原刻。因其载有明修髯子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所以,陈翔华称之为“嘉靖元年序刊本”(简称为嘉元序本):“明嘉元序本与其他明刊本在某些内容和文字上有所异同,尽管各自都对编撰者罗贯中的原著进行过程度不同的修改,俱已并非初始面目。但是,这部刊本梓行于明嘉靖间,毕竟是很早的版本,保存一定的原先成分,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来看,还可以说这部刊本也是探索罗贯中所编撰小说《三国志演义》的重要途径之一。”①尽管原貌已不可观,但尤为重要的是,嘉靖元年本的题署的著者是罗贯中。
根据该刊本面世的年代,我们知道这一部书,实是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领域最早产生的著作,因此罗氏对于中国的长篇小说,无疑有开拓之功,此其一;如今是长篇小说大行其道的年月,与当初罗贯中创作时的无可稽考自然不同,但是,自《三国志演义》诞生迄今六百余年,在长篇历史小说这个领域,此著依然名声最高,作法最为谨严,影响依然最大,可见罗氏之才具卓异独出,此其二;由于罗氏之演义,三国故事在后来变得更为深入人心,简直可说是通晓于妇孺,至于三国故事之详略得失,也远较其他乱世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和悲叹,此其三。有此三种贡献,则罗贯中名声之不泯,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