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8.5
6.5折
¥
5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大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9321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0907162
上书时间2025-0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内资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从初级分析员做到高级管理,积累了多年投行从业经历。业余时间运营自媒体,目前是财经板块投行话题领域知名博主,投行求职KOL(关键意见领袖)。运营投行自媒体,粉丝累计超过30万,主办过6场知乎Live(实时语音问答活动),霸榜知乎星级主讲人榜单,是知乎投行、债券领域的优秀回答者。自定位帮扶投行新人职场进阶,指导新人正确成长为优秀投行家。
目录
前 言 / 003
第一章 揭开投行的神秘面纱
投资银行简介/ 003
投资银行的岗位分工/ 011
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 016
投资银行的职级划分/ 021
投资银行从业者的真实收入/ 030
第二章 如何成为一名投行从业者
第一步:读懂实习生招聘启事/ 037
第二步:做好敲门砖:点亮简历/ 044
第三步:踏踏实实:准备投行面试/ 049
付费内推:不可取/ 056
成为投行实习生/ 060
实习生未能留用该如何补救/ 071
跨行转入/ 083
社会招聘/ 086
有关投行求职的快问快答/ 091
第三章 投行新人如何职场精进
入职前的准备/ 110
新人的困境/ 123
精进两步走:搜集信息,解决问题/ 128
核心能力:推进项目/ 139
软实力:学会社交/ 146
拓展客户:如何与客户打交道/ 160
避免踩坑:跳槽的正确姿势/ 166
第四章 资深从业者的投行晋级之路
专注技术还是转型业务/ 181
打破天花板:承揽没有那么难/ 195
初转承揽:如何上路/ 199
领导力:如何搭建自己的团队/ 213
政策:唯一不变的是人心/ 222
过去与未来的交汇/ 229
附录 投行的日与夜
1984—1992:国内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的混业时代/ 239
1992—1997:混业逐渐转为分业,过渡时期的“额度管理”/ 242
1997—2003:分业经营时期的审批制,增资扩股和通道制/ 245
2004—2014:保荐制度/ 249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面向投行从业人员、具有实操价值的职业进阶指南。从事投行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书中出现的问题。《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全面分解业务技能、知识储备、软实力、职级进阶等话题,为有志于进入投行的读者,提供了值得随时借鉴、反复观摩的投行人精进方法论。
全书一共四个章节,第一章投行入门去盲知,介绍投行业务分类、岗位分工、券商分类,以及新人普遍关注的收入、职级序列等问题。第二章指导投行萌新入场,全面介绍从春招实习、暑期简历、付费内推,到入职准备、实习避坑、日常工作的内容。第三章适用于精进成长,介绍投行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业务能力、软实力等,还有中途转业、如何跳槽等问题。第四章面向入行经验较多的资深人群,从技术向、业务向、搭建团队、打破天花板等,分享从承做转入承揽,以及如何管理好团队的心得。附录部分介绍了本土投行从发端到2014年保荐制度取消这段时期的历史,让投行各个层级的职场人都能对行业有一个概览。
主编推荐
1、金融专业毕业生未出校门就应该收录的投行职场进阶指南,一本书讲透从新手入场到初阶分析师再到高阶合伙人的成长路径,既有案头参考的实用性,又适合指导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路径。
2、作者是知乎投行、债券领域的星级主讲人,广受投行求职者追随的KOL。作为内资券商投行从业人员,从分析师一步步做到投行家,承销业绩数百亿。业余运营自媒体,3年累计活跃粉丝33W+。主办过6场知乎Live并霸榜星级主讲人榜单,在《华尔街见闻》开设课程《投行生存攻略》,持续受到同业关注并邀请内训。执笔的本土投行发展史多次引爆,揭露业内付费内推实习黑幕的文章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检察日报》《光明日报》以及新华社、中青报等广泛关注。
3、案头常备,不同职级的投行人,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书中提到的问题。比如成为投行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什么是好承揽?什么是好承做?等等
精彩内容
附录:投行的日与夜1984—1992年:国内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的混业时代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承担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成立伊始的中国工商银行,虽说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直接加挂的牌匾,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但位于北京的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却临时租用服装厂的闲置厂房办公,这与几年前就已成立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比起来,实在是有点过于寒酸。
不过,中国工商银行与服装产业的上游生产者——服装厂——结下的缘分,在当年却成功地延伸到服装产业的下游行销者——主营服装销售的天桥百货身上。
天桥百货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比、学、赶、帮、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获得“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殊荣。到了20世纪80年代,天桥百货决定向自主经营的股份制改造,在1984年为其代理股票发行的就是中国工商银行。
这次股份制改造除了使天桥百货成为中国首家股份有限公司之外,当年发行的300万元股票也成为中国的首只“股票”。之所以股票二字加上了双引号,是因为该纸票不但印上了“信托”二字,在背面更是注明了五年还本、每年5.4%的利息外加分红的描述,这让其看起来更像是一张债券。也正因如此,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时,向邓小平赠送了纽交所证章后,获得的回赠是作为备选的“小飞乐”股票,而不是作为首选的天桥百货股票。
但当年无论送出去的是哪一只股票,都与中国工商银行相关。毕竟“天桥百货”“飞乐音响”,包括第一只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延中实业”,都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代理发行的。所以,如果把这些股票的发行都看作IPO,那么在国内所有券商成立之前,已经成立的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投行业的“鼻祖”了。
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但在如何招揽投行项目上,当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绝对算得上未来券商业的师傅辈了。
1989年,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决定增发18万新股。这是当年上海股市筹资额最高的增发业务,上海具备股票承销资质的几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取,都想成为此次增发的主承销商。这几家机构分别是四大行在上海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以及申银、万国和海通这三家刚成立不久的证券公司。
虽然这些机构均是上海本地的大关系户,但这些机构里最活跃的,还是刚成立的万国证券和海通证券。万国和海通为了争做主承销商,纷纷向相关主管机构申明立场:“虽然真空电子的IPO和第一次增发的主承销商都是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但那是在上海还没有成立证券公司的时候,如今既然已经成立了证券公司,证券市场的业务还交给它们做,那要这些专业的证券公司做什么?”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表面上认可万国和海通反映的问题,私下里却没放弃找发行人聊银行贷款展期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中国工商银行承担着所有工商企业的信贷业务,所以即便真空电子是上海市仪表局的下属企业,但贷款业务仍主要指望工行。
就这样,作为甲方的真空电子无法选定主承销商,最后就闹到了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那里。中国人民银行时任上海分行行长为此事一锤定音,选择了一个折衷方案——几家金融机构联合组成承销团,至于牵头的主承销商,就交给了申银证券。
表面上看,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申银证券,最后一声不响地拿下了主承销商。但在此事发生后没多久,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就把申银证券收购了。
这样来看,在混业经营的时代,国内早期的投行业务,几乎都掌控在商业银行的手中。那时成立的证券公司也没多少家,随着1988年国债转让业务在7个城市陆续获批,中国人民银行拨付资金在各省组建了33家证券公司,再加上负责国债业务的财政系统也成立了一批财政证券公司,这才共同组成了国内最早的证券公司群体,主要从事国债经纪业务,国债经纪业务为后来的债券二级市场打下了基础。
但要说起国内券商更纯粹的投行历史起点,应该从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算起,因为最有代表性的券商投行业务IPO,一直到现在都是由证监会负责审批监管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