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公民学说史/公民教育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公民学说史/公民教育研究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8.9 6.4折 77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树理//陈思坤//王晶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05741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7元

货号2389699

上书时间2024-12-2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秦树理等专著的《西方公民学说史》是200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Bzx066]“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教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当前,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
    一、西方公民学说创立的历史条件
    二、西方公民学说的主要成就
    三、西方公民学研究的相关学科
    四、西方公民学说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荷马时代公民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荷马时代公民思想萌芽的社会基础
    一、氏族部落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公民思想萌芽的必要条件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公民思想的胚胎创造了有利环境
    三、农牧业的发展为公民思想的萌发奠定了物质条件
    四、原始民主的政治结构孕育了公民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荷马时代公民的价值观
    一、荣誉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二、勇敢被公民视为美德
    三、正义观成为公民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四、看重友谊,富有同情心,推崇理性、智慧成为公民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荷马时代自由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自由是公民的精神向往
    二、民主是公民理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古希腊时期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古希腊公民学说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小国寡民的自给自足为公民学说的产生创设了独特环境
    二、开放型的海洋文化为公民学说的孕育带来了有利条件
    三、城邦政体改革为公民学说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四、城邦公民身份的演变为公民学说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五、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为公民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六、智者群体的传道授业为公民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启蒙
  第二节  古希腊公民学说的显著特征 
    一、以公民学的视角诠释公民概念 
    二、以自然主义的人本观思考公民问题 
    三、以整体主义价值观论证公民德性
    四、以理性思维方式研究公民教育 
  第三节  苏格拉底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获得善的知识
    二、提出“一切美德都是智慧”的公民思想
    三、提出‘‘守法就是正义”和“同心协力是最大幸福”的公民学说
  第四节  柏拉图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灵魂中的理性
    二、提出不同德性、不同知识的公民在国家的治理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三、提出对公民的品德和素质加以教育和培养的公民学说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公民的概念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二、认为城邦的正义在于维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三、认为公民守法体现出正义的原则
    四、认为培养好公民是城邦的重要事务
    五、主张公民应坚持德、智、体协调发展
第三章  古罗马时期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斯多葛学派的公民学说 
    一、芝诺的公民学说
    二、克律西波的公民学说
  第二节  西塞罗的公民学说
    一、首创“责任公民”学说
    二、提出公民应遵循的公正原则
    三、认为国家法律体现公民的平等和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第三节  马可·奥勒留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的平等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
    二、认为公民的幸福“就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三、主张公民“履行职责”不应“为其他的事物所困扰”
  第四节  奥古斯丁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人的理性和善良意志使人“渴望过正直高尚的生活并达到最高智慧”
    二、提出人要为其“自由”的行为“负责” 的公民思想
    三、提出“没有正义也就没有国家” 的公民思想
第四章  中世纪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智” 的公民思想
    二、提出“人的德性分为实践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和神性的德性”的公民思想 
    三、提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 的公民思想 
    四、提出公民服从是“为了使国家不致陷于分崩离析”
    五、提出“局部的利益从属于整体的利益” 的公民正义思想
  第二节  但丁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追求美与善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二、提出人运用理性获得知识,使人有别于动物和天使的公民思想
    三、提出公民的良好愿景就是实现人类的“统一”与“和平”
第五章  16世纪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只有以美德来规范公民生活才能防止人性堕落
    二、认为公民以善治政体为普遍的政治需求
    三、认为自由是公民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信仰是公民的德性和权利
    二、主张应尊重公民的信仰自由和自然理性
  第三节  让·博丹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国家是公民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认为国家主权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
    三、强调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受国家保护
第六章  17世纪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格劳秀斯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自然理性的公民学说
    二、提出公民权利从属于国家主权的公民学说
  第二节  霍布斯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人的理性是公民社会与国家建立的根本前提
    二、认为公民的基本特征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认为公民正义的要义在于自我保全和信守诺言
  第三节  斯宾诺莎的公民学说
    一、倡导理性主义的公民权利观 
    二、主张建立民主国家的公民政体观
    三、系统阐释了公民的自由观
第七章  18世纪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18世纪主要公民学说概述
    一、人民主权论的公民学说
    二、天赋人权论的公民学说
    三、代议制民主论的公民学说
    四、权力制衡论的公民学说
  第二节  孟德斯鸠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社会的根基在于培育法治理念
    二、认为分权制衡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制度保证 
    三、认为“公民的自由主要依赖于优良的刑法”
  第三节  卢梭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
    二、提出共和主义的公民学说
  第四节  托马斯·潘恩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天赋人权的公民学说 
    二、认为宪法是实现公民权力的保障
    三、认为公民社会的理想政体是代议制民主政体
  第五节  托马斯·杰斐逊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以自然权利为基础的公民权利观
    二、主张公民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
    三、提出主权在民的公民学说
第八章  19世纪的公民学说
  第一节  托克维尔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现代性的重要特征是身份平等
    二、提出民主与自由既有冲突又有价值统一性的公民学说
  第二节  约翰·密尔的公民学说
    一、提出“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追求我们的
    好处”的公民思想
    二、提出社会分配的正义原则是“给每个人所应得”的
    公民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公民学的出发点与核心
    二、提出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公民学说
    三、提出自由权受法律保护和消灭私有制才能获得
    真正自由的公民学说 
    四、认为公民平等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五、认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六、提出无产阶级的公民民主思想 
第九章  现当代公民学说
  第一节  汉娜·阿伦特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的权利只有在公共领域中才得以实现
    二、认为政治自由和平等是公民自由与平等的核心 
    三、认为公民的美德主要包括勇气、承诺和宽恕
  第二节  约翰·罗尔斯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理性存在物” 
    二、认为公民利益分配的“基本理念”是公平的正义观
  第三节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公民学说
    一、认为公民的德性概念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传统性特征
    二、认为公民只有具有正义的知识和遵守正义规则才能
    具有正义美德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西方公民学说史》按照西方历史发展的脉络,向人们介绍了公民学从萌芽状态到形成学说的演进过程,对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公民学说的主要流
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等进行了归纳、梳理、分析和概括,系统地评述和阐释了西方公民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本书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公民学说的思想成果、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秦树理等专著的《西方公民学说史》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教材,也可作为党政管理干部、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了解世界、
开阔视野的有益读本。

精彩内容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