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国学讲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大国学讲座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5 3.9折 39.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适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48428954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3701117

上书时间2024-12-2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胡适著的《北大国学讲座》通过胡适、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闻一多、傅斯年、郑振铎、王国维、蒋梦麟、辜鸿铭、许地山等国学大师的经典论述,为读者介绍了国学的基本情况、研究国学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读者领略国学的博大精深,对国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思考。

目录
Chapter 1  国学略说
  国学的本体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治国学的方法
  国学之进步
  量守庐请业记
  我们怎样研究《诗经》
  略论读史之法
  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
Chapter 2  经学与哲学
  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学统一时代
  孔教研究
  阳明学说之渊源及其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演变
  道教的精神
  庄子的思想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
Chapter 3  文学与史学
  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
  夷夏东西说(节选)
  杜甫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文学小言
  陶诗的深度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传统

内容摘要
 国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流变,其内容已是如渊如海、博大精深,且已内化为国人的精神底色。百年前西学东渐,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冲突、交融中,中国传统文化既体现了其深厚的底蕴,也显示了其与时俱变的强大生命力。国学,已经成为现代人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胡适著的《北大国学讲座》遴选了胡适、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闻一多、傅斯年、郑振铎、王国维、蒋梦麟、辜鸿铭、许地山等国学大师的经典文章,包含了经学、哲学、史学、文学等国学各门类。读者一卷在握,便能入窥国学堂奥。
因时代之隔膜,现代人理解国学原典有较大的障碍。因是之故,为便于读者更轻松地了解国学,本书所选篇目,力避佶屈聱牙之文,俱为深入浅出之作,以助读者诸君开启国学门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渊深。

精彩内容
 国学之进步中国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清末诸儒,若曾国藩、张之洞辈都以为一切学问,已被前人说尽,到了清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后人只好追随其后,决不再能超过了。我以为后人仅欲得国学中的普通学识,则能够研究前人所已发明的,可算已足,假使要求真
正学问,怕还不足罢!即以“考据”而论,清代成就虽多,我们依着他们的成规,引而伸之,也还可以求
得许多的知识。在他们的成规以外,未始没有别的途径可寻,那蕴蓄着未开辟的精金正多呢!总之,我们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着古人所发明的于我未足,即依律引申,也非我愿,必须别创新律,高出古人才满足心愿。这便是进步之机。
我对于国学求进步之点有三:一、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
二、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
三、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毕竟讲来,文学要求进步,恐怕难能呢?
清代治经学较历代为尤精,我在讲经学之派别时已经讲过。我们就旧有成规再加讲讨,原也是个方法。不过“温故知新”仅“足以为师”,不足语于进步。我们治经必须比类知原,才有进步。因前人治经,若宋、明的讲大体,未免流于臆测妄断;若清代的订训诂,又仅求一字的妥当,一句的讲明,一制的考明,“擘绩补苴”,不甚得大体。我们生在清后,那经典上的疑难,已由前人剖析明白,可让我们融会贯通再讲大体了。
从根本上讲,经史是决不可以分的。经是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断代史。我们治史,当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断代的史,才有效果,若专治断代史,效果是很微细的。治经,不先治通史,治经不和通史融通,其弊与专治断代史等,如何能得利益?前人正犯此病。所以我主张比类求原,以求经史的融会,以谋经学的进步。如何是比类求原?待我说来!经典中的《尚书》《春秋》,是后代“编年”“纪传”两体之先源。刘知幾曾说“记传”是源于《尚书》,“编年”是源于《春秋》,章学诚也曾说后代诸史皆本于《春秋》。这二人主张虽不同,我们考诸事实,诸史也不尽同于《尚书》《春秋》,而诸史滥觞于彼,是毫无疑义的。所以治经:对于“制度”,下则求诸《六典》《会典》诸书,上以归之于《周礼》《仪礼》。对于地理,下则考诸史及地舆志,上以归之于《禹贡》及《周礼·职方志》。即风俗道德,亦从后代记载上来源于经典。总之,把经看作古代的历史,用以参考后世种种的变迁,于其中看明古今变迁的中心。那么,经学家最忌的武断,琐屑二病,都可免除了。未来所新见的,也非今日所可限量呢!
中国哲学在晋代为清谈,只有口说,讲来讲去,总无证据。在宋、明为理学,有道学问、尊德性之分,自己却渐有所证。在清代专在文字上求,以此无专长者,若戴东原著《孟子字义疏证》,阮芸台讲性命,陈兰甫著《汉儒通义》,也仅在文字上求、训诂上求,有何可取!要知哲理非但求之训诂为无用,即一
理为人人所共明而未证之于心,也还没有用处的,必须直观自得,才是真正的功夫。王阳明辈内证于心,功夫深浅各有不同,所得见解,也彼此歧异,这也是事实上必有的。理,仿佛是目的地,各人所由的路,既不能尽同,所见的理,也必不能尽同;不尽同和根源上并无不合呢!佛家内证功夫最精深,那些堕落的就专在语言文字上讲了。西洋哲学,文字虽精,仍是想象如此,未能证之于心,一无根据,还不能到宋学的地步,所以彼此立论,竟可各走极端的。这有理论无事实的学问,讲习而外,一无可用了!近代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渐注重直觉,和直观自得有些相近了。总之,讲哲理决不可像天文家讲日与地球的距离一样,测成某距离为已精确了。因为日的距离,是事实上决不能量,只能用理论推测的,那心像是在吾人的精神界,自己应该觉得的。所以,不能直观自得,并非真
正的哲理,治哲学不能直观自得便不能进步。P33-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