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8.1 4.9折 ¥ 16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雅新,朱家钰 编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27360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0元
货号31484996
上书时间2024-12-22
序
梅兰妮•莫罗
(Mélanie Moreau,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助理主任)
几年前,英国收藏家伊凡•威廉斯(Ifan Williams)先生联系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ées d'Art et d'Histoire de La Rochelle),当时他正在欧洲的公共藏品中寻觅中国通草纸水彩画。那次交流使本馆的收藏信息初次被外界了解,并使此后本馆与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的研究者,就这些鲜为人知的藏品展开合作成为可能。几年后,我们富有成效的合作终于更进一步,其成果便是此书以及书中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
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是法国颇有吸引力的亚洲艺术收藏机构之一。本馆的核心亚洲藏品是收藏家们在19世纪下半叶捐献或遗赠的。收藏家阿基利•萨尼耶(Achille Sanier,画家,1796—1871)、让-克里斯托弗•贡(Jean-Christophe Gon,军官,1814—1883)和查尔斯•古斯塔夫•马丁•查西隆男爵(Charles Gustave Martin de Chassiron,外交官,1818—1871),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但据我所知,只有查西隆男爵曾到访亚洲,其他收藏家的捐赠品可能是从商人或古董商手里购得的。
20世纪的前几十年,从巴黎海事博物馆(Musée de la Marine)、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借来的艺术品完善了本馆的收藏,主要包括陶瓷、漆器、镀金雕塑、象牙制品和绘画。与其他博物馆倾向于主要展示亚洲古典文化不同,拉罗谢尔的收藏则凸显了19世纪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宁波制造的家具、广州彩饰的瓷器、为展示中国纺织工业的品质与种类而购买的丝绸样品,只是收集并转存到拉罗谢尔的藏品举隅。
拉罗谢尔是一座位于大西洋海岸的港口城镇,很早便与海外国家开展商业活动,贸易对象主要是北欧,其次是非洲和美洲。然而,探索与冒险一直是这座城市DNA的一部分,一些拉罗谢尔人加入探索全世界的远征中。对外面世界的兴趣是拉罗谢尔不同博物馆,例如美术博物馆(Fine Arts Museum)、新世界(历史)博物馆[New World(History)Museum]、自然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藏品所共有的鲜明特征。
这些藏品中,中国外销画——布面油画或通草纸水彩画格外引人注目。中国风格与装饰在西方早已风行,随着19世纪下半叶贸易的扩张,西方对中国及其民众的认知需求日益增长,这也许是收藏家对这些画如此着迷的原因。
本馆藏有十八幅布面油画,可确定为广州煜呱(Youqua)画室的作品;三套得自海事博物馆的通草纸画;三套水彩画来自阿基利•萨尼耶的收藏,其中一套编号为MAH.1871.1.178,是菩提叶画,带有煜呱画室的商标,另外两套编号分别为MAH.1871.1.250、MAH.1871.1.251,是通草纸画;两套来自查西隆男爵的收藏,编号分别为MAH.1871.6.157、MAH.1871.6.158。另有一些散页,多数是人物画。仅就水彩画而言,收藏总量接近百幅。
这些通草纸水彩画册的高与宽都有二三十厘米,来自海事博物馆的画册略小一些。画册封面由丝绸锦缎制成,饰有花纹或云纹。每个画册由十到十二幅单叶组成,用淡蓝色的丝绸环绕将画固定在衬纸上。
这些画主题丰富,例如花卉、昆虫、鱼类、花园等等,并且主要使用青金石等矿物颜料来着色,这吸引了私商、士兵、水手大量购买,用于赠送或转售。多数画作被避光存放,保持了最初的光彩,尽管有时纸张会有点干燥,但画面仍然像收藏家购买时一样鲜艳生动。
由于记载的缺乏,要准确判断这些画册是收藏家于何时何地购买并不容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套画来自查西隆男爵。查西隆男爵是法国第一次出使中国和日本的使团成员,于1858至1860年赴两国制定通商条约。幸运的是,他在出使中写下了一部游记《日本、中国与印度行记,1858—1859—1860》(Notes sur le Japon, la Chine et l'Inde: 1858-1859-1860),从中可知他到中国的第一站是香港,并于1859至1860年在上海停留。
我们可以假设他的画册可能是在香港购买的,因为当时的香港是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著名产地。遗憾的是,查西隆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介绍他是何时、怎样买到这些画册的。与他对在日本短暂停留的描述相反,尽管他在中国待的时间更长,但在游记中只主要阐释了他出使时中国的政治与民族志方面的情况。
查西隆画册的内容以中国戏剧居多。这一特殊的题材选择,说明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还带回了一幅以墨和颜料绘在丝绸上的卷轴画,编号为MAH.1871.6.183,展示的是中国南方部族的习俗;也带回了当时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例如陶瓷、衣服、配饰、书籍等等。
这多种多样的收藏表明,查西隆购买的通草纸水彩画像其他手工艺品一样,不仅用作装饰,同时也是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信息来源。是时,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仍充满了异国情调和神秘色彩。
通草纸水彩画在功能上作为装饰图像和信息来源的双重性,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画没有被归为一个独立的种类。除了在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相当早就抱有兴趣的英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或被遗忘,或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对这些画作进行全面整理并予以出版是十分富有意义的。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特别荣幸参与了这一工作,使这些画作再次为世人所知。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话题上进行非常有趣而丰富的交流。
编者序
外销画,画师称之为“洋画”,外国购买者统称之为“中国画”,20世纪中期,西方艺术史研究者则称其为“中国外销画”(Chinese export paintings)或“中国贸易画”(China trade paintings)。其含义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即指18至20世纪初,在中国广州等地绘制,专门售给外国商人和游人等的画作。其他藏于国外,但不专以外销为目的各类中国画,不属于外销画的范畴。这些画数量庞大,绝大多数藏于国外,收藏机构遍及世界六大洲。中国除香港、澳门外,罕有见存。近些年,广州等地的一些文博机构也开始注意外销画的收藏。外销画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民俗与自然生物等方方面面。它的画种有油画、纸本水彩画、纸本水粉画、通草纸水彩画、通草纸水粉画、纸本线描画、反绘玻璃画、象牙细密画、壁纸画。其绘制方法,除部分油画外,基本上是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透视画技法绘制。总体而言,这些画的写实性很高,是颇富价值的图像史料。在探讨拉罗谢尔的藏品前,我们首先对外销画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重要研究论著
早在外销画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入学者视野之前,1924年,奥兰治《遮打藏品:与中国及香港、澳门地区相关的图像(1655—1860)》一书出版。此书收录了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1846—1926)所藏1655—1860年间的图像四百三十余幅,其中二百五十九幅被做成插图。遮打爵士, 香港著名金融家和慈善家,曾出任香港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议员。这些藏品1926年被捐给香港政府,二战期间多散佚,现仅存九十四幅藏于香港艺术馆。全书据图像内容分十二章,每章包括主题背景、插图说明和插图三部分,力图通过列举文献和图像来呈现一段历史面貌。书中画作的作者包括外国画家和中国外销画家。尽管此书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也无意于对画作、画家本身做深入探讨,但出版年份之早、包含信息之丰富,特别是收录的图像今多散佚,使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
(一)以外销艺术为对象的研究
严格意义上的外销画研究论著出现于20世纪中叶。佐丹、杰宁斯合著《18世纪中国外销艺术》一书,主要以英国藏中国外销品为据,结合日记、游记、书信等丰富原始文献,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述了18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全貌。“中国外销艺术”一词似乎也是此书首创。全书七章,研究了漆器、墙纸、版画、绘画、玻璃画、瓷器、广州彩瓷、牙雕、玳瑁壳雕、螺钿等类外销品,附图一百四十五幅,在资料性和研究性方面都较有参考价值。例如指出通草画出现时间不会早于18世纪末,产地为广州,早期主要以花、鸟、虫为内容,而人物画的出现则不会早于1800年,等等。这样的观点现在看来有的已不够准确,但却启发了其后的研究。书中披露了不少对很多学术领域有价值的材料,例如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藏的一幅以演戏为内容的墙纸,绘有戏台、演员装扮、观众、楹联等,是戏曲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美国迪美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是中国外销品收藏的一大重镇,该馆克罗斯曼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外销品的展览、编目和研究。1972年,他的著作《中国贸易:外销画、家具、银器和其他物品》出版,这一著作成为当时此领域用力最深的成果。1991年此书再版,更名为《中国贸易的装饰艺术:绘画、家具和奇珍异品》,吸收了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对初版进行了大幅度增补和调整。如果说佐丹、杰宁斯的著作具有概论性质,那么克罗斯曼则已初步建构出中国外销艺术史的宏大框架。全书十五章,研究了绘画、家具、漆器、雕塑、扇、金属器、纺织品、壁纸等外销艺术。书末有外销画家名单、画中港口识别、画中广州景象的时间鉴定三份富有价值的附录。外销画研究占据了全书的主要篇幅,既以时间为序,呈现了Spoilum/Spillem、Pu-qua、老林呱(Lamqua)、林呱(Lamqua)、庭呱(Tingqua)、煜呱(Youqua)、顺呱(Sunqua)等画家及其追随者的情况,也以画种、内容为单位进行了专题式探讨,对外销画的风格演变、与西方画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全书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保留着署名和标签的画作来确定部分画家的作品及风格,然后将不明确画家的作品根据外部形制、购买来源和艺术风格等归在某一画家或其追随者的名下。能够做到这些,既得益于迪美博物馆收藏的丰富原始材料,也得益于作者突出的绘画分析与鉴赏能力。作者善于通过对构图、色调、笔触、光影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将画作归类。然而,此书的不足之处也在于此,通过鉴赏来确定画家,终不能坐实。且由于史料的稀缺,书中很多论断都有过度推测之嫌。无疑,此书将外销画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显著地影响了其后的研究,至今仍是该领域尤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与克罗斯曼的全面建构不同,柯律格《中国外销水彩画》则专门研究外销画中的水彩画这一画种。此书创获良多,主要学术价值至少有三点。第一,对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中国外销水彩画做了合理分类,详细考证了每类中的代表画作,对画的创作时间做了较合理的判断。这对其他外销水彩画的研究具有参照意义。第二,对中国外销水彩画的风格演变做了大体描述,即由1800年左右的偏向写实转变至1900年左右偏向虚构的画风。如果把外销画的内容用作史料,那么画的写实程度无疑是首要问题。因此柯律格的这一论断颇具价值。第三,阐明了外销画风格演变的背后,实际是西方人对外销画审美趣味的转变,而更深层的则是中西实力对比的变化,将社会、政治的视角引入了外销画的研究。全书论述扎实严谨,以小见大,是外销画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外销画家与西方画家,特别是林呱与长期留居中国的英国画家钱纳利的关系,是外销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孔佩特《钱纳利生平(1774—1852):一位印度和中国沿岸的画家》一书,考证了钱纳利的生平事迹,对其画作进行了分析和鉴赏,是研究钱纳利的重要著作。
由于不入品流,外销画在中国罕见文献记载,又多藏在国外,长期得不到中国内地学者的了解和重视。陈滢是中国内地最早研究外销画的学者之一。她的《清代广州的外销画》一文,是在她到香港、澳门访画的基础上,从美术史的角度,结合岭南文化特色,对外销画所做的专题研究。此文对于将外销画引入内地学者视野具有一定意义,所胪列的画作及对画作的详细分析也具有参考价值。
程存洁《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主要以广州博物馆、广州宝墨园及一些私人藏品为据,专门研究了通草水彩画这一独特种类,包含着一些颇有价值的论述和结论。例如第二章中,作者利用多种早期中英字典的相关表述,梳理分析了中西方关于“通草”叫法的演变。第三章介绍了通草在中国自古至今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并利用地方志记载,归纳了明清时期通草分布的省、县,最终指出“正由于通草水彩画兴起之前,人们对通草已有了足够的认识,这就为19世纪广州通草水彩画的兴起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中,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通草片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第五、六章结合西方人旅华游记等史料,论述了通草水彩画的产地、画家、题材和内容,其中包含对广州博物馆等处藏品的具体介绍,为这些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信息。“后论”部分,作者利用19世纪中国与各国签订的诸多海关税则,指出当时中国有大量通草水彩画销往英、美、法、德、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国,并列举材料反驳了外销画随照相术的出现而告终的观点,最后利用20世纪的“海关出口货税则表”,指出通草水彩画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更新了我们对通草水彩画的认识。
李世庄《中国外销画:1750s-1880s》是继克罗斯曼著作之后,外销画家研究方面的又一部力作。全书章节大致以时间为序、以艺术家为中心,涵盖了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主要外销艺术家,包括Chinqua、Chitqua、Spoilum/Spillem、Pu-qua、林呱(Lamqua)、顺呱(Sunqua)、庭呱(Tingqua)、Samqua、煜呱(Youqua)、南章(Nam Cheong)等。涉及的艺术种类既包括各外销画种,也包括开外销画先声的外销塑像和促使外销画走向衰落的摄影。书中披露了不少未被公布的藏画,更引证了十分丰富的中、英、法文材料,其中很多是首次被运用。此书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材料,更新了很多已有认识,代表了外销画基本史实考证方面的新高度。与克罗斯曼比较大胆的推测和建构不同,李世庄的研究更倾向于以史料为据做出更谨慎的判断,这无疑会给以后的研究带来有益影响。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这是法国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馆所藏清代外销画——布面油画、蓪草纸水彩画以及菩提叶水彩画的首次公开出版。这些画作主题丰富,包括戏曲、贵族生活、人生历程、日常生活、清供、《红楼梦》故事、花卉、昆虫以及其他混杂题材。
陈雅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于慕尼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文学与外销艺术等,著有《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朱家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故事学、外销画。
新资料的发现与利用,是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书中包含的法国拉罗谢尔所藏清代外销画题材广泛,包括戏剧、红楼故事、人物、生产生活场景、花草虫鱼等等,其中不乏罕见之作,富于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可贵资料。例如其中的戏剧图像,纪实性很强,可以作为清代戏剧史研究的视觉证据。本书的编者在外销画研究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曾多次到世界各地访画,本书是其调查与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书中之画色彩生动,内容、画法、纸的种类都给人新奇之感,无论研究还是观览,都饶有趣味。
——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 谭帆
图像是文字之外另一种重要且更为古老的记录交流媒介。除了以具象的方式表现特定的场景与事件,图像的构图、布局、着色与素材选择等,往往能够反映绘制者的审美情感、思想状态,以及相关时代的社会思潮,这一点对于民俗学的研究尤为关键。
《法国拉罗谢尔藏清代外销画》将一批重要的图像资料引入了国内学界。这批资料在重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广东地区鲜活民俗风貌与礼俗活动的同时,也折射出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家族制度观和儒家伦理观,同时体现了底层画师对于文人阶层和贵族阶层生活的想象。特定题材的选择与不合理的素材拼接,表明了外销画为迎合来华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商业特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安德明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6ZDA16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书旨在进一步丰富外销画研究的现有资料,并尝试从戏剧学、文学、民俗学等角度发掘外销画的跨学科价值。法国拉罗谢尔所藏外销画题材广泛,包括戏剧、《红楼梦》故事、权贵人物与人生礼仪、日常生活、清供、花鸟虫鱼等,不乏稀见之作。并且,多数画册的年代较为明确,便于研究利用。本书所收画作写实性很高,是颇富价值的图像史料。拉罗谢尔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也期待在这一话题上与中国学界进行丰富的交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