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梅兰芳(上下)/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研究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3.9
5.0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梅绍武|总主编:王文章
出版社文化艺术
ISBN9787503958755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355574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梅兰芳作为一代具有广泛性群众影响的京剧艺术大师,不仅是因为他具有精湛的表演艺术,更因为他品德高尚,德艺双馨。他把为观众演好戏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扶危济困,提携同仁,待人诚恳,仁爱宽善。正是他对广大观众的无私奉献,才赢得观众的竭诚拥戴。
梅绍武编著的《父亲梅兰芳(上下)》是对梅兰芳一生事迹的回忆整理,展现了梅兰芳卓尔不凡的艺术水平和高尚的艺德,以及对促进京剧的国际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录
表——童年的一段遭遇
第一次风险
第一次访问香港
在香港沦陷的日子里
傲骨从来耐岁寒——忆父亲坚决拒为敌伪演出的事迹
脾气并不随着能耐长——忆父亲的戏德
奏艺氍毹数十春 音容笑貌五洲存——忆父亲的艺术生活
艺术青春常在的奥秘——忆父亲为艺术而锻炼身体的二三事
万花如锦春莺啭——忆父亲如何保养嗓子
绚丽多彩的手姿
坚贞柔婉的虞姬——忆父亲演出的《霸王别姬》
功夫何止冶花衫——忆父亲对昆曲的提倡与钻研
“把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场中占一个优胜的位置”——记父亲创办国剧学会
读父亲三篇旧文有感
附录
诚意来应付虚心来研究/梅兰芳
登台杂感/梅兰芳
我理想中的新中国/梅兰芳
勤俭才能兴家园 傲骨从来耐岁寒——春节忆父亲二三事
和王琴生先生的一次谈话——忆父亲的表演艺术及其他
和王琴生先生的二次谈话——续谈父亲的表演艺术及其他
有乡先生能赏音 折节交到忘年深——记父亲和张春先生的深厚友谊
胡适的一篇佚文:《梅兰芳和中国戏剧》
梅兰芳与丰子恺
附录 访梅兰芳/丰子恺
《天女散花》和徐悲鸿-
梅兰芳和黄佐临
京昆艺术两大师——忆父亲和俞振飞的友谊
泰州寻根记
附录
梅兰芳记事(1955年1—5月)
许姬传记梅绍武整理
梅兰芳的故居/屠珍
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早期介绍京剧艺术给国际友人的实况
中印金兰谊 绵延千载久——忆父亲和泰戈尔的友谊
赠石订交万里盟——和瑞典王储五十年前的一次会见
梅兰芳和日本戏剧之父坪内消遥
携手同栽友谊花——和日本歌舞伎演员的一次友好往来
50年前京剧艺术风靡美国
访美演出盛况拾遗
访美演出美方赞助人一览
为祖国争光——忆父亲荣获美国两家高等学府颁发的博士学位
梅兰芳和波摩那学院
梨园泰斗和百老汇主教——记父亲和大卫·贝拉斯科的会晤
艺人最重千金诺——忆父亲和美国先驱影星范朋克夫妇的友谊
梨园影坛两大师——忆父亲和卓别林的友谊
梅兰芳·肖恩夫妇·《霸王别姬》
观梅剧受益甚多的美国单人剧大师露丝·德雷珀
深切的怀念——忆父亲和保罗·罗伯逊的友谊
梅兰芳和美国工人“活报剧”
悔兰芳和肖伯纳
沟通文化 促进邦交——记父亲首次访苏时的题词和通信
一尊列宁塑像
梅兰芳和高尔基
《梅兰芳和高尔基》补遗
梅兰芳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梅兰芳和爱森斯坦
梅兰芳和布莱希特
梅兰芳与新加坡一段缘
“梅学”在国外
附录
梅馨远流樱花国——1924年日本《演剧新潮》杂志社邀请著名戏剧家为
梅兰芳举行座谈会(速记稿)/垒凤吉译
梅兰芳曾留过胡子/[日]崎宏次著 [日]菅谷音译
梅兰芳/[美]斯达克·杨著梅邵武译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黄佐临
艺术的强大动力——1935年苏联艺术家讨论梅兰芳艺术/[瑞典]拉尔斯·克幕贝尔格整理 李小蒸译
梅兰芳——西方舞台的诉讼案和理想国/[法]乔治·巴纽著 傅秋敏 王慷译
国际文艺界论梅兰芳
内容摘要
《父亲梅兰芳(上下)》是梅兰芳之子梅绍武对父亲一生事迹的回忆整理,记述了梅兰芳赴日、美、苏等国访问演出时的盛况以及他与众多国内、国际文艺界人士交往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梅兰芳卓尔不凡的艺术水平和高尚的艺德,以及对促进京剧的国际交流所
做出的巨大贡献。 书中还记述了梅兰芳与众多国际文艺界人士的交往,如梅兰芳和高尔基、日本戏剧之父坪内逍遥等知名人士的会晤等;还记述了梅兰芳与国内众多文化名人如胡适、丰子恺等人的往来,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照片。
精彩内容
表——童年的一段遭遇1957年的一个深夜,父亲剐演完戏回来,为了写作《舞台生活四十年》,他仍不知疲倦,在灯下翻阅一本《庚子大事记》……夜阑人静,他指着书中一节对我说:“你来看看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抢掠的罪行!”随着父亲的指点,我看到杨典浩的一段记载: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
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尸横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庚子年间(1900),父亲7岁,亲身经历了那场浩劫。书中血迹斑斑的记载,又使父亲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艰难的童年生活……父亲4岁丧父,从小由他的伯父梅雨田抚养。雨田是当时的名琴师,给演员谭鑫培操琴。八国联军入侵后,街市一片萧条,戏院、茶园大都被焚毁,剩下的几家也掩门歇业。演员有的闭门在家,有的逃离京城,有的生活无着,只得改行,像名丑萧长华当时曾在街头卖烤白薯,名净李寿山卖萝b和鸡蛋糕……雨田虽然是个名琴师,也只靠演一场戏挣一份钱养活全家,戏院长期关门,坐吃山空,同样得改行糊口。幸好他过去和一家修表铺的赵师傅交往甚厘.彼此传授技
艺,一个学修表,一个学胡琴,因而雨田也学得一手修表的好手艺。往常同行家里钟表坏了,他都乐于代劳修理,分文不取;现在迫不得已,也只好靠修表来维持生计。
当时,侵略军成天在街巷挨门搜掠财物,抢劫行人,“竟有带同两套大车数乘,在各胡同挨户装运。
不独细软之物。即衣服、床帐、米面、木器,无所不虏……倏闻前街某家被扰,又闻后巷某家被搜;适闻左邻洋人才去,又闻右邻进去洋人;白天晓至日暮不下数十起……”(仲芳氏:《庚子纪事》)“洋兵挨户查看,亦有不计次数而来者,此乃私出攫取物件也
。入门便问,有银元与表否?”(杨典浩:《庚子大事记》)梅雨田家住在前门李铁拐斜街,属于德军强占区。侵略军发现梅家有钟表,便不断闯入勒索,一天数次,骚扰不堪。
“砰砰砰”,门又被敲响。家里的一个7岁男孩把门打开,见是一个黧黑面孔的洋兵,并没有显出丝毫畏惧,冲着他说:“你怎么又来了?我认识你,你来过四趟啦!”边说边用力把他朝门外推去。洋兵一挥手,把孩子蛮横地推倒在地,扬长而人,嘴里叽里咕噜地操着
洋腔:“不用你管,叫你家大人出来!”家里存放的亲友的钟表全给洋兵抢走,此后再没人敢来委托修表,雨田的家境于是越来越不济了。
7岁的父亲跟着寡母暂时避到外公、名演员杨隆寿家里。洋兵来犯,妇孺便藏在一间堆放舞台布景的屋子里。有一次,洋兵硬要撞进去,杨隆寿阻挡,发生争执。洋兵掏出手枪威胁,使他身心受到严重打击,于是悒郁成疾,不久便去世了。寡母只得带着孩子忧伤地重新回到梅雨田家。
父亲的两个年轻姑姑那时到陈金雀(原名陈金爵,为当时著名昆曲小生,因演《金雀记》出名而获此名)家里避难,脸上涂了煤黑,藏在他家天花板房顶里,白天送饭上去,夜深才敢下来。陈家后来也被抢劫一空,生活从此十分困窘。
庚子年底,雨田债台高筑,只好把住宅卖掉,租
住百顺胡同宋家的几间房。有一次,房东催租甚急,父亲的伯母拔下头上的簪子去变换掉,才把房钱付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戏院还没有复业,梅家生活更形艰难,为了缩减开销,又搬到贴邻杨小楼住的那个四合院里,全家8口人(当时家中有曾祖母,梅雨田夫妇,雨田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小女儿,加上我父亲母子二人,共计8口人),租住三间房……黑暗的年月,悲惨的时世,在八国联军的铁蹄蹂
躏下,多少中国人惨遭杀戮,多少老弱妇婴颠沛流离;当时聚居北京的一批戏曲艺人,同样是经磨历劫,终日在悲愁惊恐中过着日子。
父亲心情沉重地对我讲述了上面这段他不大向人提起的童年遭遇。
我问道:“那位开门不让洋兵进来的男孩是谁啊?”“就是我。”父亲答道,两眼闪着愤怒的光芒。
父亲童年时亲眼目睹八国联军践踏祖国大地的血
腥暴行,亲身体会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从此深深地埋下了对侵略者无比仇恨的种子,爱国主义精神在他的心中不断滋长起来。确实,父亲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抗战初期,他演出《木兰从军》,并排演了新编历史剧《抗金兵》和《生死恨》,以艺术为武器,激励人们抗敌卫国。以后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蓄须明志,任凭敌人威迫利诱,拒不登台给他们演出,表现出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艺术家的高贵品质。虽然父亲挚爱戏曲艺术,但他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乐于清贫自守,甘冒任何风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能经得住如此严峻的考验,确实是很不容易的。父亲之所
以能够做到这点,除了日后的思想锻炼以外,我想,这和他幼时的生活经历不能说没有一点关联。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