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 大家读中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家读中庸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0.7 5.9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朝晖 闫林伟

出版社文津

ISBN9787805549200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211461

上书时间2024-11-0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朝晖,安徽省枞阳县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泰山学者,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以儒学为主,涉及儒学基本问题、儒学与中国现代性、中西思想比较等。主要著作有《春秋左传人物谱》(2024/2001)、《治道:概念·意义》(2022)、《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22/2002)、《儒家修身九讲》(2020/2011/2008)、《为“三纲”正名》(2014)、《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2011)等;在PhilosophyEast&West,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
闫林伟,陕西省神木市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儒家、道家。在《国际儒学》《国际汉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学术著作《古今中外论人性及其善恶:以孟子为中心》(合著)。

目录
001 / 怎样读《中庸》?
003 / 《中庸》是一部什么书?
007 / 作者·来源·争议
014 / 篇章结构
019 / 重要误解
027 / 核心概念
085 / 历史影响
091 / 海外流传
101 / 读书方法
103 / 《中庸》注解
105 / 一、中庸
139 / 二、修道
189 / 三、致诚
215 / 四、至德
249 / 附录一:《中庸》诵读本
263 / 附录二:《中庸》古本
273 / 附录三:《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291 / 延伸阅读
297 /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庸》篇幅并不长,若不计标点的话,只有3565字(包括标题),被公认为是非常深奥的一部儒家经典。据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在62岁那年,受困宋国期间写作了此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自朱熹将其单列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并以单篇著作流传后,对宋元以来知识群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家读〈中庸〉》对《中庸》的背景、来源、概念、内容、宗旨、结构、问题、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中庸》的重要误解、历史影响、海外流传和阅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并将“中庸、慎独、性、中和、修身、君子、诚化(微显)、道、德”等核心概念作为统领全书架构的红线,进而紧密围绕“中庸、修道、致诚、至德”这四大重要主题渐次展开对《中庸》的深入解读,前后连贯一致、见解新颖独特。回溯我们的精神源头,体悟《中庸》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充满智慧的洞见和闪耀光辉的人格,具有穿越时代的永恒力量。

精彩内容
《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庸》本是《大戴礼记》49篇中的一篇,自朱熹将其单列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以后,对宋元之后知识群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就《中庸》文本来看,篇幅非常短小,仅有3500多字,比《道德经》还要简短。但就是这样一部短小的作品,思想内容却极为丰富,包含了天道、人道、修身、治道等众多方面的内容,可谓是“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中庸》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深奥的一部儒家经典,我们从朱熹所提倡的“四书”阅读顺序便可看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既然《中庸》如此深奥,那么我们不禁就会发出疑问,《中庸》到底是本什么书呢?
关于《中庸》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妨回到先儒那里,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理解《中庸》的。首先为《中庸》作注的是郑玄,其言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在郑玄看来,《中庸》整本书是讲中和之用的。朱熹则认为《中庸》是“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是“孔门心法”,传道统之书。当代学者陈荣捷则认为:“在儒家全部古典文献中,它或许是哲理性最强的。”杜维明则从精神人文主义的视角来阐发《中庸》的宗教性。
尽管这四位学者对《中庸》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即“中庸”是该书的宗旨。但其实,我们深入分析文本结构,并联系先秦学者常不以书名、篇名来反映文章宗旨的文献学知识来看,似乎《中庸》一书的宗旨并非中庸,而是修身立德。我们可以将《中庸》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中庸(第1章至第11章);第二部分讲修德(第12章至第20章“道前定则不穷”);第三部分讲致诚(第20章“在下位不获乎上”起始,至第26章);第四部分讲至德(第27章至第33章)。
厘清《中庸》的性质以后,我们又会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中庸》是一部古代的经典,是古圣先贤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所思所想,古今殊途,那么它对身处现代世界的我们又有何时代意义呢?的确,《中庸》的作者子思身处战国初期,他所面对的是战国时期的生活图景,想要解决的是战国时期的时代问题,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迥然有别。但我们阅读《中庸》,不是期望在其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去解决我们的时代问题,而是要回溯我们的精神源头,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阅读《中庸》,我们可以将古圣先贤视为我们的同时代人,亦即生活在现代世界的古代人,我们既可以用现代视角来解读《中庸》,也可以用古代视角来理解现代社会,以达成一种双向的批判与借鉴,从而为反思当下生活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此外,儒学作为一种活的精神传统,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物”,也不是“游魂”,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文化无意识”之中的。它直指人心,始终以人心、人性作为思想的出发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古今异途、中西殊俗,但我们有着共通的人性、人情。儒家经典所致思的对象正是普遍性的人性、人情,所以它从未自限其范围,它要解决的不是一家、一族、一国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的问题,“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即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揆诸世界思想史,我们也会发现,《中庸》绝不仅仅感动、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也传播到东亚乃至欧美世界,感动、影响着东亚、欧美人的心灵世界。这便说明《中庸》这一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始终构成我们思想世界的源头活水。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智慧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智慧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为人类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信哉斯言也!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的宋明理学,都是回到轴心时代,对古代经典做出新的解释,从而解决了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进步,但智慧的进步却是微乎其微,每当我们回顾经典时,总是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我们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他们曾经所面临并试图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在知识上轻视他们,但在智慧上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伟大。“天不变,道亦不变”,对于天,我们不做训诂学的解释,将天理解为人(天)性,只要基本人性不变,经典就会具有永恒的力量。
阅读《中庸》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价值撕裂、心灵疾病等种种问题是古人不曾有过的,但我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经典,与古人对话,想象他们生活于今天,是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之,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我们始终要面临着三重关系问题: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这三重关系问题,在《中庸》里都有体现。
……《中庸》虽然是一部古代经典,但它具有穿越时代的永恒力量,这是由它致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的性质所决定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常读常新。人类每一次精神上的进步都是在回溯经典、回溯圣贤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知识如何积累,普遍的人性、人情问题亘古不变,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人类大经圣典所致思的对象。
人生活在世界上,会面临很多问题与困难,看似纷繁复杂、目眩神迷,但归根结底是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时,总是充满紧张、焦虑、压抑、自卑等冲突和痛苦,那他又怎么能够处理好与他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呢?《中庸》强调中和、慎独、致诚等修身功夫,就是为了完善我们的人格、性格,就是为了消除我们身上的消极力量,从而能够让生命的积极力量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表现得真诚,他才能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伤害,才能够身宽体胖、身心舒泰,才能够活出自己的本然真性。只有活出本然真性的人,才是自在的、松弛的,才是心胸宽广的,他不需要时刻提防着别人,不需要时刻压抑着自己,不需要将自己与他人、与万物区隔开来。
经典是既定的,但对经典的解读却是敞开的。经典能否回应时代问题,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庸》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但它对于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可以像先贤那样思考,像先贤那样生活。他们充满智慧的洞见和洋溢着的光辉人格足以在黑暗与迷茫中唤醒我们,给我们提供指引与动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