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写给孩子的自卑与)(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写给孩子的自卑与)(精)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12.6 2.3折 55 全新

库存20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责编:李荣崟|译者:丁伟

出版社时代文艺

ISBN9787538765540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1076737

上书时间2024-10-1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阿德勒指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要从儿童时期培育。
译者简介:丁伟,自由撰稿人和翻译,现居成都,译有《西方美术简史》《少女杜拉的故事》《中国民族性》《人口原理》《失乐园》等。

目录
引言
Chapter1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
儿童的行为模式逻辑
Chapter2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自卑与超越
保持自身价值的平衡感
学校的教育作用
Chapter3不良行为背后的意义
有益的优越感
孩子的懒惰行为
过度纠正和治疗的后果
用劣势来维护自己的优势
Chapter4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中的恶性循环
负面语言会剥夺孩子的希望
自卑感的表现形式
Chapter5了解儿童,预防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对儿童的忽视与宠溺
Chapter6社会感情感以及发展社会感障碍
儿童对社会感的心理诉求
社会感影响儿童的逻辑和语言能力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家庭中长子的共性
Chapter7儿童在家中的处境与儿童补偿心理
儿童的出生顺序与行为模式
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Chapter8新环境对儿童的考验
儿童的对抗行为
孩子的身体语言
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
性别不平等造成的伤害
Chapter9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智力测试的作用
在学校中适度的竞争
遗传观念与成绩单
学生留级和跳级的问题
教师应关注儿童心理
Chapter10影响儿童成长的外在因素
外在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
家庭成员不良行为的影响
家中长辈的溺爱
如何挑选儿童读物
Chapter11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
青春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

内容摘要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经典心理学著作,.提出儿童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也能激励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1930年出版以来,本书已在.90年,被翻译成50种语言,.改变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的方式。
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儿童,帮助儿童超越自卑,成为高效能的父母,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养出正向、自信、有能力的孩子!父母要知道,每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一个受挫的孩子,消除他的不安全感,孩子就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自信且有勇气的儿童,总是昂首挺胸,坚定而无所畏惧。给孩子正向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会更多。

精彩内容
 儿童的内心世界非常奇妙,只要谈到它,无论哪方面都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如果把儿童的人生比作一
幅画卷,那么要理解他某一
特定行为背后的意义,就必须展开整幅画卷,对他的整个生活史进行全面的了解。
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是他整个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反映,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儿童个性中的隐形背景,那么自然也无法理解他的行为,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
性。
人格统一性指的是个体行为和行为方式统一成为一
种单独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从个体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面临生活的种种情境,儿童不得不以一个统一
的方式去应对。这种对生活中不同情境的统一回应方式,不仅是他性格的构成因素,更使他所有行为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从而与其他儿童区别开。
大多数心理学流派往往
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这个问题,即便不是完全忽略,至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
些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实践往往把一个特别的表达或是特定姿势单独拿出来研究,认为它们都是独立存在的。好比从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把一个音符单独挑出来,不考虑其他音符,只理解这个音符所包含的意义。这种表达或行为有时被称为一种情结,认为它与个体的单独行为相互无关。这种做法明显欠妥且是错误的,但却又普遍存在。
如果用这种错误的方式看待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危害尤其严重,因此,个体心理学对这种做法持反对态
度。这一点在关于儿童惩罚的理论中表现更加明显,如
果儿童做了错事,招致惩罚,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呢?成人和教育者常常会参考儿童个性留给人的整体印象,但这种印象对儿童来讲却并非有利条件,有时反而是一种弊端。如果儿童重复犯错,就容易在成人和教育者心里形成偏见,认为他屡教不改。另一方面,如果儿童在其他方面表现良好,当他犯下相似的错误时,往往不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无论如何,对儿童的惩罚本身弊大于利,上述两种情况都没能触及问题的根源,它们都缺乏对儿童人格统一性的真正含义的理解,也就无法理解这种错误是怎样产生的。不理解孩子的人格统一性就做出判断,就像上述脱离完整的旋律对单独的音符进行理解。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儿童为什么懒惰,不要希望他们自己能清楚说明根本原因;同样,也不要指望儿童说出他们撒谎的原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深谙人性,他有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就连哲学家都难以回答的复杂问题,我们凭什么要求儿童能给出答案呢?只有掌握了理解整体人格的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个体行为表现背后的意义。这样的方法不是要去描述个体做了什么或者如何去做,而是要理解儿童在面临生活中特定任务时采取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说明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性,我们来看下这个案例。
有一个男孩十三岁,在妹妹出生前的五年里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生活得快乐幸福,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几乎所有的愿望都无条件地满足他。母亲善良温柔,对男孩宠爱有加。父亲则随和安静,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但由于是军人,常年不在家,男孩和母亲更亲近。对这个依赖性强又固执倔强的儿子,母亲总是尽力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但对于男孩表现出来的没有教养,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她会非常生气,母子的关系因此变得紧张。P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