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低姿匍匐 人民文学 9787020166572 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4.7 5.5折 45 全新

库存150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一号哨位|责编:徐子茼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6657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000000

上书时间2024-06-2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一号哨位,由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周晓辉、桂从路于2014年8月创办的军事自媒体平台。两位创始人都是退伍军人,他们建立这个平台的初衷是,让它像真正的“一号哨位”那样,成为联系起军营内外的第一道岗,既能让军营里的官兵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又能让那些想了解军营的人们接触到鲜活的军旅生活。六年以来,一号哨位坚持为想参军入伍的年轻人提供相关资讯,用他人的从军故事激励在校学生参军报国。他们通过战友、粉丝等渠道发掘了众多专栏作者,这其中有青年军官,也有退伍老兵。他们用文字捕捉平凡的军旅生活中一闪即逝的火花,让尘封的故事重新焕发光彩。

目录
目录

一 一身硬骨头
低姿匍匐
光辉岁月
飞行员是如何炼成的
一个军校落榜生的逆袭
我拿到了坦克驾照
没有见过海的海军
总有一床军被覆盖你的青春
没在炊事班抢过包子不足以谈军营
我在亚丁湾抓海盗
站住,口令! 
那个空中遇险的歼-15飞行员,就在我的朋友圈
牺牲与重逢
清华学生是真的,特种兵也是真的
十八年,我从斗殴少年成长为独立连连长
二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在大山守导弹
在西沙,我给班长发了个红包
西北之北
兄弟,听说你分到新疆了
那一年,南疆阵地上的臭酸笋
那个去戈壁滩探亲的军嫂
穿上军装的第三年,有个姑娘来看他
牺牲在雪地里的边防连长,他的青春定格在31岁
在高原,在雪山,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墨脱的路
昆仑山好荒凉,三十里营房是好地方
三 拥抱疼痛的日子
沉默的大多数,是那些士兵
请把我的名字,写在你的飞行服上
海军飞行员亲述:我们为什么会掉飞机
八一,不是一个节日
十年后,我终于“逃离”了汶川
我的战友,牺牲在遥远的非洲
纵然军营是一杯苦酒
军营这座城
对不起,留队了
穿着军装长大
四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你板正军装的背后,是思儿念儿的爹娘
在丈夫和父亲之前,我是一名军人
军嫂是如何炼成的
军人的孩子在手机里
给未出生军娃的一封信
当了军官后,父亲再也没来看过我
男兵和女兵的故事
军校爱情,大致如此
那个我曾偷看过的女兵,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
当我穿上军装,出现在她的婚礼现场
问士官情为何物
五 很庆幸,我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
退伍24天后,我又梦见了军营
很庆幸,我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
为什么你离开了部队,依然觉得不自由
离开部队以后,我越来越像个军人了
我的战争
我干涸的嘴唇需要一颗温柔的子-弹
一朝入梦,终生难醒
再见了,军营

内容摘要
“一号哨位”六年沉淀,数十战友传奇经历。
西北之北,西南之南,离家万里,他们站立的地方就叫中国。
为梦想咬牙坚持时,我们每个人都在低姿匍匐。
在不需要冲锋陷阵的和平年代,有一群人在低姿匍匐,时刻准备着。
在最自由的年纪,有一群人放下眼前的潇洒,选择了家国与边关。
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山沟,从南海沙滩到西北戈壁。少年穿上军装,选择钢铁与火包火中的滚烫人生。
只有经历铁和血的摔打磨炼,才能锻造出一身硬骨头。
当代中国军人的成长路线图,关于奋斗,关于梦想,关于少年一生一次的远征。

精彩内容
低姿匍匐哨位君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如何长大的故事。
我们远离故乡,东西南北腾挪,奔跑、匍匐、隐蔽、冲锋,不过是为我们的成长寻找一条故事线索。而支持我们不懈追寻的动力,往往是年少轻狂时的一个梦想,于是我们从高考的考场赶来,从理想缤纷的象牙塔赶来,从田间地头赶来,从街头巷尾赶来,一头扎进军营里,家已在后,世界在前。这是我们的故事应有的开端。
2011年12月13日凌晨4时48分,是属于我的故事开端。
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K1301次列车行驶十九个小时后进入哈尔滨站。那时天还没有亮,我拎着大包小包艰难地走下车,吸了一口哈尔滨的空气,顿时感觉器官堵塞,像是一块极冷的冰块儿,卡在嗓子眼儿了。我打了个寒颤,跟着队伍埋头往前走。
十分钟后,我们坐上了大客车,人和行李把车塞得满满当当,雾气封住了玻璃,很快就结成了冰晶,我把脸贴近窗户,试图看看冰城的夜景,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我用手使劲擦车窗,终于露出了一个小孔,街灯微弱的光不情愿地射入我的眼睛。
很快我们就离开了城区,窗外一片漆黑,据说是到某个山沟里,我感到有些失望,但很快我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车开始摇晃,我醒了,应该是进山了。那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一个接兵的上尉说:“都醒醒,马上就要到了,大家精神精神,整理一下着装,准备下车。”不一会儿我们就拐进了一个大门,上面写着:××反恐训练基地,门口的哨兵身着军大衣,棉帽子上结着一层白霜,他向我们敬礼,嘴里吐出一缕缕的白气。
锣鼓声和鞭火包声响起,声音越来越近。然后车停了,我突然感觉很紧张,但也硬着头皮随着队伍下了车,拎着大包小包的我显得有些狼狈。我一脸陌生地看着两旁穿着笔挺军装整齐列队敲锣打鼓的老兵,后来我知道他们穿的那叫冬常服。
那条不足30米的欢迎通道,我感觉走了很长时间。然后我们在一楼大厅里列队分班,一个挂着两把木仓一道拐肩章的老兵,接了我和另外一个戴眼镜的小胖子的行李,接着带我们上了二楼,虽没跟我俩说话,却是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上楼之后我才知道我们两个是最后来的,班里一共有十二张床,有两个下铺是空着的。
拎包的人是我的班长,因为一进班所有的人都起立站好,一起喊了一声“班长好”,班长带着命令的口气说:“以后我进班不用问好,看见别的班长进来再喊。”“是!”众人回答。
我被吓了一跳,感觉自己已经落后了。然后所有人一哄而上,帮我们拆背包,整理个人物品,热水、白毛巾也准备好了,班长指着凳子上的两盆热水说:“快去洗把脸!”我们两个不知所措,匆匆洗了把脸,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手机我先替你们保管了,有什么要记的电话号码快点记下来。”班长非常认真地对我俩说。此刻我才看清楚班长的样子,大眼睛、长睫毛、面容小巧精致,有一种还未脱去的稚气,我断定他没有我年龄大。
我说:“嗯!我记几个电话号码。”他停顿了一会儿,突然转过头对我说:“以后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是’。”他说的很和气,没有任何命令的意思。
我怔了一会儿说:“嗯!”他笑着摇摇头,继续统计我的个人物品。
六点四十五分,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开饭!”有人在楼道里大喊了一声。听到这个声音我更加手忙脚乱,班长说:“先去吃饭,回来再整。”这个“整”字让我感觉有些特别,除了冷之外这是我对东北的第二个印象,所有的动词都用“整”来代替。没等我多想,就有个东北口音的人拉着我说:“走,吃饭去。”我尾随着他们在门口列队向一楼食堂走去。
早饭并不丰盛,却异常好吃,可能是因为我在火车上近二十个小时滴食未进吧。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特别大的馒头和两个鸡蛋,把班长的鸡蛋也吃了,还吃了一碗面条,这是特意为我们这些新来的人准备的,是北方的习俗——上车饺子下车面。
吃好饭我回到班里继续整理个人物品。非常繁琐,每一样东西班长都要登记,甚至包括一支钢笔和一沓稿纸。他写字很慢,对照了一遍又一遍,这不可思议的认真让我有些犯困,我在一旁站着,感觉自己随时可以睡着。
统计完个人物品之后他拎着我的包进了库房,临走时让我们写“自传”。所谓“自传”其实就是“交代材料”,就是把关于自己的一切统统写出来,一是方便班长等人了解我们,二是为了留作档案资料。而我似乎贯彻了他的认真,一笔一画地写着,从我上学开始写起,内容一直延续到我走进军营。其实我非常乐意做这件事情,因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回忆自己当兵前的人生。
突然哨声又响了,我们集体起立,等候哨子的发落,“所有班长走廊集合”,听到这句话我们又坐下继续写。我不知道那是第几次吹哨,但我已经习惯了,像是被设定了程序,听见哨声立刻起立。哨声随时都会响起,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我不自觉地看了一眼窗外,并没有我想象的鹅毛大雪,只有风在猛烈地摇晃着干枯的树枝。
那是我入营的第一天,我没有主动说一句话,可能因为太累了,我总想着睡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消除对这个地方的陌生。这一点有点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每一次换新环境都跟死过一回一样。
我一直幻想着在这里会有一种诗意的栖居,可我除了困意还没有感受到任何诗意,但这一切就这么开始了。从那一天开始我不用再去想考试成绩;我不再称身边的人为“同学”,而是战友;我上厕所之前要向班长报告,回来后还要报告;我每顿饭必须在十五分钟之内吃完。那是我入营第一天的体验,充满了不确定,那些不确定又一次次被哨声确定,我暂且把那当成一种类似诗意地栖居。
正如一个送行的朋友在短信里说的那样:“当兵如奇遇。”在我们进入营门的那一刻,“奇遇”就开始发生了。我们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成了我们的袍泽兄弟,都值得我们付出时间。然后我们一头扎进队列里,在那里收获血性和勇气,打磨身体和灵魂的棱角。
入营77天后,我学会了一个词,叫“低姿匍匐”,是战术的基本动作。
随着班长“卧倒”口令的发出,我闭上了眼睛,屏住呼吸,左脚向前一大步,手、膝盖、胳膊肘,依次与地面摩擦,准确地说应该是撞击,我扑向了正前方的地面。“啊!”一声惨叫,我好像被石子硌了一下胯,疼得我有些颤抖,雪地上出现了一个人的身体滑过的痕迹。在无数次和大地撞击之后,我掌握了“卧倒”的要领,安静地趴在雪地上,等待着班长的下一个口令。
于是“低姿匍匐”开始了。班长说这是冲锋的预备姿势,隐蔽自己,贴地行走,到达自己射击或者冲锋的最佳位置。只是这个动作着实有些痛苦,地上的沙石、呼啸的北风、大雪,它们从来都不会怜悯我们的疼痛,因为它们代表敌人,我们不可能乞求敌人怜悯我们。我们以后要习惯这样的疼痛,以至于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现在,距离我走下军列的那个冬天,已经过去八年,但记忆却依旧清晰。六年前,我退伍了,创办了一个叫做“一号哨位”的平台,这是我曾经站岗的地方,我知道这也是很多战友站过岗的地方,我在“一号哨位”上讲述我们低姿匍匐的故事。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不同军种不同年龄的战友。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低姿匍匐,积蓄力量,隐蔽自己,时刻准备冲锋。在高原,在大漠,在城市,在乡村,在无人知晓的海岛,在隐姓埋名的山沟,无数战友的青春连同国家的命运在千万座营盘中激荡、流逝,低姿匍匐,蓄势待发,他们所肩所负光荣而艰巨,他们伤痕累累,伤痕又化作勋章。
这是低姿匍匐的我们,这是我们共同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放在一起,讲给你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