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知识分子书系 清华大学 9787302445326 王立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知识分子书系 清华大学 9787302445326 王立铭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4.7 5.5折 45 全新

库存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立铭

出版社清华大学

ISBN9787302445326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645978

上书时间2024-06-2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饶毅、徐小平、姬十三、马伯庸、陈宗周、纪中展诚挚推荐!
★面对人云亦云的所谓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对“吃货”来说性命攸关、血肉相连的科学史实是什么?
★有趣有料的科学故事让你亲身感受到科学的优美和科学的力量。
王立铭著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讲述我们身体里脂肪和糖的秘密和关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故事。趣谈人类代谢疾病背后的科学故事:我们是怎样慢慢理解身体里的脂肪到底有什么作用,脂肪的微妙平衡是如何被身体小心翼翼地维持,而它为什么又会像脱缰的野马般失去控制,导致各种痛苦的疾病。最后,我们又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的科学发现,来理解疾病、开发药物、保护我们的身体。

作者简介
王立铭,1983年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章鱼胺决定饥饿》获得2015年“菠萝科学奖”化学奖。最著名的研究是“果蝇如何找吃的”。2011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最佳论文奖获得者,2014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获得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目录
第一章  脂肪的秘密
  一  连体的老鼠
  二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三  魔法王子和瘦素蛋白
  四  重新认识你的脂肪
第二章  脂肪过剩以后
  一  欲说还休肥胖症
  二  “悲欢浮沉减肥药”
第三章  血管里的脂肪
  一  胆固醇的前世今生
  二  众里寻“他”:清扫血脂的攻防战
  三  老疾病的新战线
第四章  甜蜜的疾病
  一  “血糖”与疾病
  二  胰岛素传奇
  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内容摘要
 食物空前丰富的工业社会,为什么反而成了引发疾病的导火索?《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是根据作者王立铭在媒体上的连载重新编辑创作而成。它以脂肪、糖和胆固醇代谢研究中重大发现为脉络,展示了这个领域的科学探索和药物创新,揭示了我们日常饮食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介绍了我们常见的一些药物如减肥药、他汀类降脂药、胰岛素等的前世今生。作者以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把常人陌生的一段科学史娓娓道出,引人入胜,对于公众了解代谢方面的科学知识很有帮助。

精彩内容
 白色的脂肪组织为我们的身体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而过剩的脂肪存储不光影响我们的体型,还会导致各种让人烦恼的疾病。在这一层人们对脂肪的刻板认知之下,我们身体里的脂肪还有别的什么用处么?
为了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时光倒转半个世纪,聊聊当年的两只胖老鼠。
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了。
在今天人们的怀想里,那是一个带有点恐惧和迷茫,但仍然充满激情和奇迹的年代。在铁幕和核战争的阴影里,人类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在世界各地,年轻的人们或是穿着绿军装高举红宝书,或是弹着吉他喊着“Makelovenowar”(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把他们的青春和热情挥洒在人潮涌动的街口。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不管是马丁·路德·金还是切·格瓦拉,不管是猫王还是披头士,到今天都还是无数人的精神偶像。
但是如果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乃至到了人类文明的终点回望,20世纪60年代将会真正永垂不朽的,大概还是人类科学技术的新边疆。
得益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人类开始蹒跚走出地球母亲的温暖怀抱。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飞出地球大气层,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个地球人。1969年,人类更是第一次登陆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Armstlcmg)在月球表面的发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onesmallstepforaman,onegiant:leapformankind)——尽管从老式的落地收音机里听来断断续续,却还是让万千听众热泪盈眶。
而始于60年代的另外一个科学突破,尽管没有像征服太空或者登陆月球那样成为所有目光的焦点,却悄悄开启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新篇章。
让我们的目光回转到1969年夏天,美国缅因州的巴尔港。只有几千常住居民的巴尔港是闻名世界的度假胜地。每到夏季,游轮载着欧洲各地的游客候鸟一
样前来,点缀着白浪点点的大西洋。沙滩上满是骑着
公路自行车,准备去钓龙虾或是看海豹的旅行者。
而在杰克逊实验室的研究大楼中,一问阴暗闷热的实验室里,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人正忙着摆弄手里两只胖乎乎的小黑老鼠。
他叫道格拉斯·科曼(DouglasColeman),加拿大电气修理工的儿子。
1958年,科曼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拿到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很快在杰克逊实验室找到了一份临时性的研究工作。本计划在巴尔港待上两三年就返回加拿大谋职的科曼爱上了这块地方。他把一生的科学事业都留在了这里,还在这里待到退休和去世。
杰克逊实验室以庞大的小鼠遗传资源闻名于世。
从1929年建立时开始,杰克逊实验室就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的小鼠品系和突变体,并依靠向全世界科学家销
售他们自己培育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小鼠获得收入。在科曼入职工作前后,杰克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科曼
本人也参与其中)偶然间发现了两种体型异常肥硕的黑色小老鼠,并给它们起名字叫ob(是肥胖的英文单词obesity的缩写,下文简称“肥鼠”)和db(是糖尿病英文单词diabetes的缩写,下文简称“糖鼠”)。
两种小鼠的体重可以长到普通老鼠的3倍大,长着尺寸惊人的赘肉,并且像人类肥胖症患者一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杰克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反复的杂交实验,确认了肥鼠和糖鼠的肥胖症状是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两种肥胖小鼠背后的罪魁祸首分别定位在小鼠的第6号和第4号染色体上。
之后,就像杰克逊实验室曾经培育出的大量小鼠品系那样,肥鼠和糖鼠就被细心地培育并面向全世界同行出售。但老实说,似乎没有多少科学同行对它们产生
过兴趣,更没有多少人觉得这两种胖老鼠能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脂肪,理解人类肥胖症。
至于冷遇的原因,则有那么一点点历史性的意外。在当时,人们对于肥胖症的主流理解是,这是一种和大脑功能有关的疾病:病人是因为大脑生了病,失去了对食欲的控制,才会不停地吃吃吃,然后发胖。
换句话说,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胖子都长了一
颗“吃货”的大脑。不少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大脑里某些特定区域专门负责控制吃东西的多少,特别是我们以后将会讲到的下丘脑。也确实有实验证明,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会暴饮暴食导致肥胖。与此同时,就和今天许多人的误解一样,那时候的科学家们简单地认为脂肪无非是身体用来储存和堆积过剩的能量的地方。换句话说,脂肪和肥胖症看起来似乎有关联,其实在生物学上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码事:一个仅仅是单调无聊的能量储备,一个关系到控制身心的大脑单元。研究小老鼠们脂肪为什么变多?听起来就没什
么意思啊。
但我们的科曼先生显然并没有这么想,否则他就不用满头大汗地折腾这两只胖老鼠了。我们视野里的他,正在做一个叫作“连体老鼠”的实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外科手术,把两只小老鼠从肩膀到盆腔之间的皮肤连在一起,将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人为制造出类似于人类连体婴儿的现象来。做完手术的老鼠看起来像图1—2中一样。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