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上下)(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63656 [清]曹雪芹著;启功注;[清]高鹗整理;[清]无名氏续;[清]程伟元;俞平伯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楼梦(上下)(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63656 [清]曹雪芹著;启功注;[清]高鹗整理;[清]无名氏续;[清]程伟元;俞平伯校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8.5 5.5折 69.5 全新

库存14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曹雪芹著;启功注;[清]高鹗整理;[清]无名氏续;[清]程伟元;俞平伯校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3656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9.5元

货号31352165

上书时间2024-06-21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生于1915年,卒于1763年。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红楼梦》前80回作者。祖籍目前有河北丰润、辽宁辽阳、铁岭与江西武阳等几种说法,尚无确论。据考证,曹雪芹的祖父是曾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曹雪芹出生于南京,幼年曾有过繁荣富贵的生活。雍正五年十二月(1728年2月)曹家被抄家,家境衰落,迁居北京。曹雪芹的后半生落魄潦倒,《红楼梦》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目录
目次
编者的话
导读
前言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第十七、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密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第四十一回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
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芸轩里召将飞符
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来茯苓霜
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第六十八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徵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第八十一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
第八十二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  潇湘痴魂惊恶梦
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第八十四回  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探惊风贾环重结怨
第八十五回  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
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第八十七回  感秋声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第八十八回  博庭欢宝玉赞孤儿  正家法贾珍鞭悍仆
第八十九回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第九十回  失绵衣贫女耐嗷嘈  送果品小郎惊叵测
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第九十二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玩母珠贾政参聚散
第九十三回  甄家仆投靠贾家门  水月庵掀翻风月案
第九十四回  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
第九十六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第九十九回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第一百回  破好事香菱结深恨  悲远嫁宝玉感离情
第一百一回  大观园月夜警幽魂  散花寺神签占异兆
第一百二回  宁国府骨肉病灾祲  大观园符水驱妖孽
第一百三回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  昧真禅雨村空遇旧
第一百四回  醉金刚小鳅生大浪  痴公子馀痛触前情
第一百五回  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
第一百六回  王熙凤致祸抱羞惭  贾太君祷天消灾患
第一百七回  散馀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第一百八回  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
第一百九回  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第一百十回  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
第一百十一回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
第一百十二回  活冤孽妙姑遭大劫  死雠仇赵妾赴冥曹
第一百十三回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
第一百十四回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第一百十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第一百十七回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
第一百十八回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警谜语妻妾谏痴人
第一百十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第一百二十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附录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俞平伯
重订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弁言俞平伯
校改红楼梦凡例

阅读评估
阅读链接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红学泰斗的精心之作。★部分篇章被收入教材★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详尽《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时代家族和社会的没落。 “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本《红楼梦》选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常销版本,此本由俞平伯校,启功注,是书以有正本为底本,以脂砚斋庚辰本、己卯本、甲戌本为主要校本,而以甲辰本、郑藏残本、程甲乙本等参校之,俞平伯先生校勘标准有三:择善、从同、存真,充分体现了对版本考证严谨的学术态度。启功先生的注释深入浅出,准确、简明、优美,涵盖了语言文字、历史文献、民间习俗、宗教文化、艺术待诸多方面的知识,为现代红学家所推崇。二者珠联璧合,共同呈现了一部《红楼梦》的经典版本。此次纳入本丛书后,又由一线语文教学名师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根据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对原书做了课程化设计,以切实提高学生读者阅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精彩内容
前言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上,既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它的作者曹雪芹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世界性的艺术巨擘要早一个世纪,就登上了全球文学的高峰。同时,《红楼梦》还是与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一提起《红楼梦》就自然想到了中国民族文化,而一提起中国民族文化,就自然想到了《红楼梦》。
然而,把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顶峰的曹雪芹,在其生前与身后并不是都获得人们应有的认识,尽管他的《红楼梦》从一问世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以高价争购这部令人入迷的小说,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京都竹枝词》)的程度,但有关作者的真实情况却很少有人记述。直到本世纪20年代初,胡适考订《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又经过半个多世纪学者们的考索,才使我们对《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些并不详尽的了解。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生于清代康熙末年(1715?)。先世原是汉族,大约在明代后期被编入满洲正白旗,身份是“包衣”。这种“包衣”的家庭,对皇帝,他们是奴才;而论其地位,则又属贵族。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的褓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极受康熙帝宠信。曹寅死后,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祖孙四人担任此职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登位后,曹家即卷入了皇室激烈斗争的漩涡之中,并遭受一系列打击。雍正五年(1727)曹获罪革职,第二年被查抄,后曹雪芹随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至迟到1756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陷入了“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四松堂集·赠曹芹圃》)的贫困境地。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中。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据其友人的描绘,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裕瑞《枣窗闲笔》)。他性格傲岸,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同时代的敦诚说他“诗笔有奇气”(《四松堂集·赠曹芹圃》),“诗胆昔如铁”(同上),把他比作唐代诗人李贺。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馀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喜画石头乃是寄托胸中郁积不平之气。这些都从某一个角度勾勒了曹雪芹的才情风貌和性格素养。
曹雪芹由锦衣玉食坠入绳床瓦灶,个人遭遇的不幸促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人生况味的咀嚼以及自身的文化反思,对其创作的推动更为巨大。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1754年脂砚斋重评的《石头记》中已经有了“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据此推断,大约在1744年前后,曹雪芹即以饱蘸着生命的血泪,开始创作《红楼梦》。但是直到他“泪尽而逝”时,也未能完成全篇,仅以并不完整的八十回传世。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的。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1795年中进士,做过内阁中书等官。他续补《红楼梦》是在1791年以前。后四十回可能根据原作者残存的某些片段,追踪原书情节,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使全书故事首尾完成。尽管后四十回的续书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原作八十回强大严密的诗意逻辑和美学趋势,还是被高鹗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下来。因此,从二百馀年的《红楼梦》的传播史和接受史上来观照,仍然可以证明它是比任何续书都更具有特点和更为差强人意的续补。
《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异常迷人,它的思想文化底蕴极其深邃,它对许多读者的精神生活曾经发生并仍在发生着强烈的影响。在中国小说史上,还没有像《红楼梦》这样能够细致深微然而又是气魄阔大地、从整个社会的结构上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和广阔性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正是当时整个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面貌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整个精神文化(尤其是贵族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文化)的缩影。难怪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喟:《红楼梦》里凝聚着一部二十四史。是的,《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相当完整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然而,《红楼梦》又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小说。事实上,作者在写作缘起中有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不仅成了这本书自身命运的预言,同时也提示读者作品中寄寓着极为深邃的意味。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伟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的中心舞台就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因为他们不仅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还因为他们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作者正是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莠,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地,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如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红楼梦》一经出现,就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从而把长篇小说这种文体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从小说美学色素和典型意绪加以观照,曹雪芹是偏重于感觉型的小说家,甚至可以说,曹雪芹作为小说家的主要魅力,非常清晰地表明,他是凭借对活泼泼流动的生活,以惊人准确绝妙的艺术感觉,进行写作的。或者说,曹雪芹小说中的思想精灵,是在他灵动的艺术感觉中,在生活的激流中,作急速眩目的旋转的。在《红楼梦》中,让你看到的是幽光狂慧,看到天纵之神思,看到机锋、顿悟、妙谛,感到如飞瀑、如电光般的情绪速度。可以这么说,出于一种天性和气质,从审美选择开始,曹雪芹就自觉偏重于对美的发现和表现,他愿意更含诗意地看待生活,这就开始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就小说的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红楼梦》写得婉约含蓄,弥漫着一种多指向的诗意朦胧,这里面有那么多的困惑。那种既爱又恨的心理情感辐射,确实常使人陷入两难的茫然迷雾。但小说同时又有那么一股潜流,对于美好的人性和生活方式,如泣如诉的憧憬,激荡着要突破覆盖着它的人生水平面。其中执着于对美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作者审美追求的诗化的美文学。比如能够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者,据说将有六十人,这些进入薄命司册籍的妇女,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美的形象。作者正是以如椽之笔,将这样一大批红粉丽人,一个一个地推到了读者的眼前,让她们在大观园那座人生大舞台上尽兴地表演了一番,然后又一个一个地给予了她们以合乎逻辑的归宿,这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令人动容的悲剧美和美的悲剧。
在具体的描绘上,正如许多红学家研究所得,小说作者往往把环境的描写紧紧地融合在人物的性格的刻画里,使人物的个性生命能显示一种独特的境界。环境不仅起着映照性格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善于把人物的个性特点、行动、心理活动和环境的色彩、声音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情景交融的活动着的整体。而最出色的,当然是环绕林黛玉的“境”与“物”的个性化的创造。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美学风格,发展到《红楼梦》,已经呈现为鲜明的个性、内在的意蕴与外部的环境,相互融合渗透为同一色调的艺术境界,得以滋养曹雪芹的文化母体,是中国传统丰富的古典文化。对他影响最深的,不仅是美学的、哲学的,而且首先是诗的。我们把《红楼梦》称之为诗小说或小说诗,或曰诗人的小说,它是当之无愧的。
《红楼梦》证明,曹雪芹创作态度极为严肃,构思缜密精心,章法有条不紊,语言字斟句酌。作者不以叙述一个故事并作出道德裁判为满足,甚至不十分注意他的读者的接受程度,他真正注重的是表现自我。而《红楼梦》恰恰是作者经历了人生的困境和内心的孤独后,对生命的感叹。他不仅仅注重人生的社会意义、是非善恶的评判,而是更加倾心于人生生命况味的执着品尝。他在作品中,倾心于展示的是他的主人公和各色人等坎坷的人生道路,他们的种种甜酸苦辣的感受和体验。我们的读者千万不可忽视和小看了这个视角和视位的重新把握,以及精彩选择的价值。从写历史、写社会、写人生,到执意品尝人生的况味,这就在更宽广、更深邃的意义上,表现了人性和人的心灵。
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验和体现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颤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流程和生命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世界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的况味,决不意味《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增强了它的价值的普泛性。一种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校注本,最初在1953年(用作家出版社名义),以“程乙本”作底本,由俞平伯、华粹深、启功(后又加入李鼎芳)诸先生注释。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启功先生重新注释出版。今次出版,以俞平伯先生校点《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附后四十回)为底本,仍用启功先生的注释,并略作修订。
《红楼梦》校注本出版社付印之前,嘱余撰写《前言》,至为忻幸,试作如上,并祈读者指正。
宁宗一
1998年3月2日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云云。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女娲氏炼石补天——古代神话:天原来不整齐,女娲氏炼五色石把它修补起来。后又被共工氏闯坏,天塌了西北角,地陷了东南角。见《列子》。《列子》注说女娲氏是“古天子”,“风”姓。所以又称“娲皇”。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联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