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场 作家 9787506383332 高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场 作家 9787506383332 高翔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6.2 6.6折 40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翔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06383332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3388279

上书时间2024-05-2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翔,吉林人,有过教师经历,现为公务员。曾出版过散文随笔集《寻幽殊未极》、历史人物传记集《星文遥写汉》。

目录
正文

内容摘要
 所谓“道场”,其引申意为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即:由自然常理、社会规律、人物命运所构成的大千世界。
生活既为道场。
《道场》创作缘于作者高翔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形式记述一段史诗般的生活画卷——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活实录,将近五十年的积累最终化茧成蝶。
上部《小镇往事》以作者故乡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鹿鸣一家和下乡知青们的真实生活;下部《都市在线》以作者现居城市为背景,记述了主人公们进城后的另一番生活景象。作品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人性中的善与恶、社会中的是与非、命运中的喜与悲,进而启迪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回曾经的自我。
没有经历过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自我。

精彩内容
 第一章1逃亡地主鹿家兴被红卫兵遣送回原籍引出小镇故事。
小镇坐落于卧龙河畔,距离河岸二里多地,背靠一道东西走向的土岭,上面长满树木,可谓依山傍水。
卧龙河蛇行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由西南向东北行进三十多里地,到红石砬子形成一个崴子,转个弯向西北方向流去,而后汇人松花江。卧龙河是条界河,河这岸的广袤土地属于小镇所在的公社。河流岸边长满一望无际的柳灌木,这里人叫它“柳条通”。原
模原样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成为野兽和禽鸟的乐园。多少年来这里流行一句俗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柴垛里。夏日里一场疾风骤雨过后,卧龙河水蒸腾得云遮雾罩,在柳条通的上面依然聚集着乌压压的云朵。云朵下面,一条湿漉漉的土道嵌着深深的车辙,上面印着深浅不一的马蹄窝,这成串的马蹄窝引着人穿过无边无沿的柳条通走向不可预知的他乡。土
道延伸到小镇内,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像水果刀切割青苹果一样,把小镇分成南北两半,不知何年何月祖辈们花了多少时间,又搬运了多少河卵石才把小街路面铺得光光溜溜。街道两旁生长着挺拔的杨树,树荫下的沟沿生满苔藓。小街向西连接一个坡道,西边是几十丈高的黄土崖,很雄伟,很壮观,也很沧桑;东边是小镇背后土岭的横截面,但一直向东延展,绵延数十公里。黄土岗子断层造成一道天然的隘口,像小镇的咽喉一样。小镇街道西去再与乡道连接,折转出隘口后,消失在小镇人的视线里。走出小镇的人都在那里消失,活着的和死去的。上了年岁的人知道,那一头堆积着一片乱葬岗;路,又和百里开外的黄龙县城相连。
小镇的主要房屋沿街而建,道北因朝阳又背靠土
岭而成为主体建屋地段,屋后建筑呈阶梯式向岭上延展,夜里可见万家灯火。西面在黄土崖下是一片开阔的空场,是多少年来取土烧砖、烧陶留下的。道路的南面是公社开办的瓦盆窑。这里的黄土属于黏土类,烧制出的土陶器供给小镇和小镇周边的千家万户做家什用。小镇人按其方位叫它西南窑。隘口处孤零零地坐落着三问房,是小镇的汽车站点,每天有两趟公共汽车通往黄龙县城和距离小镇三十公里的五家屯火车站。道北的空场成了石泉镇小学的操场,几栋教室依崖而建,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烧制的红砖。老师办公室起脊的屋顶上镶嵌青瓦,在夏日热气的蒸腾下,很像豰皱波纹,而学生教室却是碱土墁顶。挨着小学的东面是农机修配厂,建在土岭坡上,和小学之间有一
条坡道相隔。坡道垂直于小街,形成一个丁字路口。
这是小镇里唯一一家国营工厂,隶属县农机局。
在这里上班的人多数都骑自行车,身穿统一的蓝色劳动布工作服,每天早晨上班从小镇街道上走过很扎眼
,除了几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之外,在农机修配厂
工作,就成为小镇上令人羡慕的事情。丁字路口的东侧是一家铁匠炉,小学徒工“刺儿、刺儿”地拉着风箱。风箱扇动炉火呼哧呼哧作响,锻铁炉里的焦炭烧得通红,烤得打铁师傅的脸汗马流水且红光满面,架在鼻梁上的两个滴溜圆儿火勺一样的墨镜片反映着炉里的火苗;手里的铁钳在炉火中来回扯动几下,一块燃烧的铁模即刻被拎到铁砧上,于是,铁匠本人就站在了飞溅的火花里,热情洋溢地开始了锻造,接下来街道的百米开外便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这声响对于小镇上的人来说,就像是同屋睡觉的媳妇听着爷们的鼾声一样,既招烦又安适,时间一长,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而小镇因为有这种动静的存在,它的呼吸都显得很均匀。铁匠们手中的活计是农家院割地钐镰和家用切菜刀,更多是马匹用的铁钉和铁
掌。一匹马被绳索固定在四根木柱支起的架子上,小学徒用一根绳子把马蹄搂起,固定在木柱的一根铁棍上,拽紧笼头。师傅用铁烙铁把马蹄四周磨损的部分烤焦,一股难闻的焦糊臊腥味道随着“吱吱”作响的炮烙声散将开来。那匹马铆足劲儿蹿跳起来,又被车老板子搂紧笼头,连吆喝带拍打,蹿跳才慢慢停下来。师傅便用一把特制弯刀削平马掌周围多余部分,然后钳着铁钉,钉上铁掌。铁匠炉旁边是兽医站,兽医们用一个铁制的漏斗加上一段胶皮管子给马灌药,有时还要做骟马的事,所以这里长年累月散发着药物、
来苏水儿和马尿、马粪混合的味道。门前立几根拴马桩,周围散落着谷草和马粪。
再往东是一家木匠社,大集体单位,专门制作活人用的家具和死人用的棺木,沿着街道而建的房屋是加工车间,房屋中间留有一个门洞,从大门洞望见后院里堆满木材,门口挂一块醒目的防火标志牌。再往
东,一溜儿老式的青砖瓦房,是解放前小镇里的买卖人家留下的,现在已经充公,几家行政管理部门设在这里,西头是派出所,中间是工商所,东头是税务所
。派出所里有两个民警,夏天里,着蓝色裤子、白色上衣的制式服装;冬天里,上下身全蓝,帽子上有一
颗红五角星。小镇上的人对这两个头顶五角星的人颇有敬畏之感。工商所仨人,税务所四个人,他们都是国家干部。工商所的路对过有一片空场,是小镇市场,卖菜卖鱼卖土产,还卖牛马羊和猪崽子;工商所收他们的工商管理费,税务所收他们的交易税。挨着税务所是供销社,临街是商店,凭券凭票才可以买到紧俏物资,如古巴糖、伊拉克枣儿之类,当然买布要布票买线要线票;商店后面有个大院,大院里有办公室、库房、更夫室、马厩,两挂车,六匹马两头骡子,马的个头要比生产队里的马高大许多,膘肥体壮;赶车的老板子是镇里最有名的车把式,姓仲,人们叫他“仲老板子”。这里上班的人虽然不是国家干部,但小镇上的人见面都愿意和他们打招呼,混熟了,就有便宜占。供销社的东房山头豁出一个道口,通向坐落在岭土坡上的小镇卫生院。卫生院内有一个尖塔形建筑,据说是当年两个传教的俄国老毛子建的教堂,外加一个教会医院。那个尖塔形建筑坐落在小镇的最高处,像是悬在小镇头上的一把利剑;尖塔里面还挂着
一口铜钟,没了老毛子后,人们再也没听过钟响的动静。解放后,小镇卫生院就在此落户……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