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器分析(第三版) 华中科技大学 9787577205267 李丽华,吴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仪器分析(第三版) 华中科技大学 9787577205267 李丽华,吴同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46.7 8.1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丽华,吴同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77205267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2029738

上书时间2024-05-22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丽华,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辽宁省“应用化学省级示范性专业”负责人;担任《石油化工》等杂志审稿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学科委员会委员及“应用化学”学科责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为石油化学品;新型能源材料化学;精细化学品;石油加工助剂与添加剂;清洁燃料生产;石油化工新技术;分析测试新技术。长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为本科生主讲仪器分析,波谱原理及应用、分析仪器、应用化学专业英语及科技文献检索、仪器分析实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为研究生主讲有机波谱分析,专业英语等。主编《仪器分析》,《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波谱原理及应用》三本教材,主审《汽油柴油质量检验》专著一部,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在石化企业广泛使用。多次完成校级教改项目并获一、二等奖。曾获“优秀教学一等、二等奖”、“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优秀教案奖”及“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并多次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教学改革方面,主持辽宁省A类教改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辽宁省A类教改项目1项。“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措施研究”获第三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6年度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波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及其防腐蚀性能研究”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年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一种绿色环保粘弹性压裂液的研制”被评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017年指导大学生挑战杯获省级二等奖。主持省基金项目2项;主持中国石油化工基团公司项目1项;主持地方项目3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省基金项目2项;地方项目2项。近5年发表科技论文82篇,其中第一作者30篇,第二作者52篇,一级期刊30篇,二级期刊25篇,三级期刊9篇。发明专利公开2项,进入实审2项。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状况(1)

1.2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分类(3)

1.2.1光学分析法(3)

1.2.2电分析化学法(4)

1.2.3色谱分析法(4)

1.2.4其他分析技术(4)

1.3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主要性能指标(4)

1.3.1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4)

1.3.2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5)

1.4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6)

1.4.1标准曲线法(7)

1.4.2标准加入法(7)

1.4.3内标法(7)

1.5仪器分析方法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7)

参考文献(9)

第2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10)

2.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概述(10)

2.1.1光学分析法概要(10)

2.1.2电磁辐射的性质(10)

2.1.3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11)

2.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6)

2.2.1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17)

2.2.2谱线的强度(17)

2.2.3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18)

2.2.4谱线的自吸和自蚀(18)

2.3原子发射光谱仪器(19)

2.3.1光源(19)

2.3.2光谱仪(24)

2.3.3检测器(27)

2.4光谱定性方法(30)

2.4.1元素的分析线、灵敏线与最后线(30)

2.4.2光谱分析方法(30)

2.5光谱定量方法(31)

2.5.1光谱半定量分析(31)

2.5.2光谱定量分析(32)

2.6光谱分析的应用和特点(36)

2.7火焰光度分析(37)

2.8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38)

学习小结(39)

习题(40)

参考文献(42)

第3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43)

3.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43)

3.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44)

3.2.1共振线与吸收线(44)

3.2.2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分布(44)

3.2.3谱线轮廓及变宽(45)

3.2.4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47)

3.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48)

3.3.1光源(48)

3.3.2原子化系统(50)

3.3.3光学系统(54)

3.3.4检测系统(55)

3.3.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55)

3.3.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构造原理的比较(56)

3.4定量分析方法(57)

3.4.1标准曲线法(57)

3.4.2标准加入法(57)

3.5干扰的类型及其抑制方法(58)

3.5.1物理干扰(58)

3.5.2化学干扰(59)

3.5.3电离干扰(59)

3.5.4光谱干扰(60)

3.6测定条件的选择(61)

3.6.1分析线选择(61)

3.6.2狭缝宽度选择(62)

3.6.3灯电流选择(62)

3.6.4火焰原子化条件选择(62)

3.6.5石墨炉原子化条件选择(62)

3.7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灵敏度及检出限(63)

3.7.1灵敏度(63)

3.7.2检出限(63)

3.8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64)

3.8.1直接原子吸收法(65)

3.8.2间接原子吸收法(65)

3.9原子荧光光谱法(66)

3.9.1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66)

3.9.2原子荧光光度计(68)

3.9.3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69)

学习小结(69)

习题(70)

参考文献(71)

第4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72)

4.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72)

4.1.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分类(72)

4.1.2光的选择吸收与物质颜色的关系(72)

4.1.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73)

4.2光吸收定律(73)

4.2.1朗伯定律和比尔定律(73)

4.2.2吸收定律及吸光度的加和性(73)

4.2.3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74)

4.3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75)

4.3.1跃迁类型(75)

4.3.2常用术语(77)

4.3.3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78)

4.3.4无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79)

4.3.5影响电子光谱的因素(79)

4.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80)

4.4.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分类(80)

4.4.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其结构原理(80)

4.4.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简介(82)

4.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83)

4.5.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分析(83)

4.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87)

学习小结(91)

习题(92)

参考文献(93)

第5章分子发光光谱法(94)

5.1分子发光光谱法概述(94)

5.2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光谱法(94)

5.2.1基本原理(94)

5.2.2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99)

5.3化学发光分析法(101)

5.3.1概述(101)

5.3.2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101)

5.3.3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102)

5.3.4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104)

5.4分子发光光谱法的应用(105)

5.4.1荧光分析法的应用(105)

5.4.2磷光分析法的应用(107)

5.4.3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108)

学习小结(108)

习题(109)

参考文献(109)

第6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110)

6.1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110)

6.2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11)

6.2.1分子振动的形式及振动光谱(111)

6.2.2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和谱带强度(115)

6.2.3红外吸收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16)

6.2.4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及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117)

6.3红外吸收光谱仪(122)

6.3.1红外吸光光谱仪的主要部件(122)

6.3.2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123)

6.3.3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124)

6.4试样的处理及制备(125)

6.4.1红外吸收光谱对试样的要求(125)

6.4.2试样的制备方法(125)

6.5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126)

6.5.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性分析(126)

6.5.2红外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128)

学习小结(133)

习题(133)

参考文献(135)

第7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136)

7.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概述(136)

7.2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37)

7.3核磁共振波谱仪(140)

7.3.1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组成(140)

7.3.2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分类(141)

7.4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图(142)

7.4.1化学位移的产生(142)

7.4.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143)

7.4.3核磁共振谱图(144)

7.4.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145)

7.4.5化学位移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147)

7.5自旋耦合及自旋裂分(149)

7.5.1自旋耦合及自旋裂分产生的原因(149)

7.5.2耦合常数(150)

7.5.3影响耦合常数的因素(152)

7.6谱图解析(154)

7.7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156)

7.7.1定量分析(157)

7.7.2测定相对分子质量(157)

7.7.3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测定(158)

7.813C核磁共振波谱(13CNMR)(158)

7.8.113C核磁共振波谱简介(158)

7.8.213C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158)

7.8.313C核磁共振波谱的去耦技术(159)

7.8.413C的化学位移δC(160)

7.8.513C核磁共振波谱谱图解析实例(161)

学习小结(162)

习题(163)

参考文献(165)

第8章质谱分析法(167)

8.1质谱分析法概述(167)

8.2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68)

8.3质谱仪(169)

8.4有机质谱中离子的类型(175)

8.5质谱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179)

8.6有机化合物结构剖析示例(187)

8.7色质联用技术(190)

学习小结(191)

习题(192)

参考文献(193)

第9章电分析化学法(195)

9.1电分析化学法概述(195)

9.1.1电化学电池(196)

9.1.2电极种类(197)

9.1.3化学电池热力学(198)

9.1.4化学电池动力学初步(204)

9.2电位分析法(206)

9.2.1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06)

9.2.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207)

9.2.3电位分析法的应用(215)

9.3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221)

9.3.1电解分析法(221)

9.3.2库仑分析法(225)

9.4伏安分析法(231)

9.4.1经典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31)

9.4.2极谱定量分析基础——扩散电流方程式(235)

9.4.3极谱定性分析基础——半波电位(239)

9.4.4极谱分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42)

9.4.5现代极谱分析方法(242)

9.4.6溶出伏安法(247)

9.4.7循环伏安法(249)

学习小结(250)

习题(254)

参考文献(256)

第10章气相色谱分析法(257)

10.1气相色谱分析法概述(257)

10.2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258)

10.2.1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58)

10.2.2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261)

10.2.3分离度R(264)

10.2.4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265)

10.3气相色谱仪(266)

10.3.1气相色谱流程(266)

10.3.2气相色谱仪的结构(267)

10.4气相色谱固定相(268)

10.4.1气固色谱固定相(268)

10.4.2气液色谱固定相(269)

10.5气相色谱检测器(270)

10.5.1检测器性能评价指标(270)

10.5.2常用检测器(272)

10.6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275)

10.7气相色谱分析方法(276)

10.7.1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276)

10.7.2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277)

10.8毛细管气相色谱法(279)

学习小结(280)

习题(282)

参考文献(282)

第11章高效液相色谱法(283)

11.1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283)

11.1.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和特点(283)

11.1.2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比较(283)

11.1.3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的比较(284)

11.2影响液相色谱柱效能的因素(284)

11.2.1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285)

11.2.2液相色谱的柱外展宽(286)

11.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287)

11.3.1液液分配色谱法(287)

11.3.2液固色谱法(288)

11.3.3离子交换色谱法(288)

11.3.4离子对色谱法(289)

11.3.5离子色谱法(290)

11.3.6空间排阻色谱法(291)

11.4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292)

11.4.1液相色谱固定相(292)

11.4.2液相色谱流动相(293)

11.5高效液相色谱仪(294)

11.5.1液体输送系统(294)

11.5.2进样系统(297)

11.5.3分离系统(298)

11.5.4检测系统(298)

11.6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301)

11.7液相制备色谱和毛细管电泳(303)

11.7.1液相制备色谱(303)

11.7.2毛细管电泳(304)

学习小结(307)

习题(308)

参考文献(308)

第12章其他分析技术(309)

12.1电子显微分析(309)

12.1.1电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09)

12.1.2透射电子显微分析(310)

12.1.3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电子探针(315)

12.2X射线衍射分析(320)

12.2.1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本原理(320)

12.2.2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322)

12.2.3X射线衍射分析的应用(322)

12.3电子能谱分析(324)

12.3.1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324)

12.3.2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326)

12.3.3俄歇电子能谱法(328)

12.3.4紫外光电子能谱法(330)

12.4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331)

12.4.1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331)

12.4.2扫描隧道显微分析(332)

12.4.3原子力显微分析(334)

12.5热分析法(335)

12.5.1热重法(336)

12.5.2差热分析法(337)

12.5.3差示扫描量热法(338)

学习小结(339)

习题(340)

参考文献(340)

内容摘要
  仪器分析(第三版)共分12章,内容包括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波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及其他分析技术。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化学等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分析测试工作者和自学者参考。

精彩内容
2021年4月2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关亚风课题组为中国空间站研制的双通道气相色谱仪随之升空,仪器于5月7日开机自检并标定,5月9日开始测量,仪器技术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并开始下传检测数据。双通道气相色谱仪是空间站环控生保分系统的重要组件,用于在线监测舱内空气中的微量挥发性有机物。一次采样可以同时分析50多种有机组分,双通道可独立工作,也可与质谱联用,满足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是航天员在轨生活提供不可替代的技术保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