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皇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3大舰队战舰设计与演变1906-1922年)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9787559437457 [英]大卫·K.布朗(DavidK.Br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英皇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3大舰队战舰设计与演变1906-1922年)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9787559437457 [英]大卫·K.布朗(DavidK.Br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57.2 3.6折 159.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大卫·K.布朗(DavidK.Br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37457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9.8元

货号30661532

上书时间2024-05-21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与致谢  

译者序  

第一部分 战前发展  

引言  

1 备战  

2攻击与防御:战前试验  

第二部分 战前设计  

3战列舰  

4巡洋舰  

5驱逐舰及早期海军航空兵  

6潜艇  

第三部分 战时经验和设计  

7大型舰只  

8战时驱逐舰和航空兵相关舰只  

9战时潜艇  

10小型舰只和造船业  

11战损和实战经验  

12停战至《华盛顿条约》期间的舰船设计  

13成就:正确的舰只与正确的舰队  

附录  

附录1:有关全重型火炮战列舰的观点  

附录2:一战期间托尼克罗夫特公司(Thornycroft)  

和雅罗公司(Yarrow)完成的“特殊设计”舰船  

附录3:铆接  

附录4:船只进水后的稳定性  

附录5:截面惯性矩与惯性矩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3,大舰队 :战舰设计与演变,1906—1922年》上接“无畏”号战列舰的问世,下至《华盛顿条约》签订后“纳尔逊”级的设计,囊括英国皇家海军1906—1922年“大舰队”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舰船。“大舰队”时期的舰船设计汲取了一战期间的实战经验教训,本书以大量馆藏图片、模型特写、数据图表、设计图纸,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段造舰技术急剧变革时期的风貌。

精彩内容
上层甲板布局
已有文献对设计过程中炮口风暴、桅杆、小艇布置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过详细研究。不过如本书第1章所述,上甲板布局乃是战列舰设计的起点,因此此处仍有必要对其进行简述。“无畏”号拥有早期火控系统的一切要素,例如设于刚性三角桅上的大型校射桅楼,其内安装新式9英尺(约合2.74米)测距仪以及一对杜莫瑞克变距率盘(Dumaresq),后者将所得数据传输至设于发送台(TransmissionStation)的维克斯距离钟(VickersClock)。在设计“无畏”号的过程中,设计师特意对火控系统各组成部分以及炮塔之间的联络线路加以保护,并在信号平台上设置了后备火控站,尽管后者几乎没有实际价值。然而该舰桅杆位于烟囱之后,由此带来的热量不仅导致桅楼不易接近,而且使其能见度大受影响,当风从舰艉方向吹来时上述影响尤为恶劣。
考虑到随后设计大致相同的“柏勒洛丰”级和“圣文森特”级的桅杆布局均与“无畏”号不同,因此上述问题显然在后者尚未完工时便已经被察觉。设有校射桅楼的前桅被移至烟囱前方,但与之类似的另一桅杆和后备桅顶位于两个烟囱之间,因此几乎同样毫无用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的前桅设计与“柏勒洛丰”级、“圣文森特”级类似,其主桅位于所有烟囱之后。
“海王星”号(列入1908年造舰计划)的上层甲板布局则颇为怪异。其舷侧炮塔交错排列,从而理论上可以跨甲板向两舷射击,同时其舰体长度仅增加10英尺(约合3米)。为达到这一目的,该舰的小艇被置于其舯部炮塔上方的顶甲板上。然而一旦该甲板受损坍塌,甲板残骸便很可能落在炮塔上,因此这种布置的潜在风险颇大。类似的,该舰的舰桥也被布置在司令塔正上方,因此如果较轻的舰桥坍塌,司令塔的运作也会受到阻碍。该舰的两座艉炮塔采用背负式布局,但其X炮塔无法设计在舰艉两侧30°范围内,否则炮口风暴将沿低处炮塔上的瞄准镜罩进入炮塔内部。该舰前部的窄三脚桅位于前烟囱前方,其主桅则位于烟囱后方较远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跨甲板射击可能对甲板造成过重伤害,所以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实施,因此上述布置大部分是白费苦心。“海王星”号也是第一艘在完工时即装备指挥仪的战舰,其指挥仪位于前桅桅楼下方。
至1908年海军意识到各舰校射桅楼所存在的问题已经在实践中充分暴露。本土舰队(HomeFleet)总指挥布里奇曼爵士(SirFrancisBridgeman)建议,由于桅杆存在风险,因此校射应从司令塔上方一处有装甲防护的位置开始进行。将校射桅楼设于高处的优点首先自然是较远的水天线距离,这一距离大致与桅杆高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北海(NorthSea)典型天气条件下,水天线无论如何都难以看清。一座妥善设置的桅楼应既不被烟囱排出的烟气影响,又不被战斗中因起火导致的烟气影响。
“巨人”号和“大力神”号(Hercules)(列入1909年造舰计划)重新采用了与“无畏”号类似的单一桅楼布置,但在司令塔顶部加装了校射塔,并为其提供了6英寸(约合152.4毫米)装甲防护。炮塔的布置方式则与“海王星”号类似。虽然该舰舰桥位于司令塔上方,但由于舰桥、前烟囱和桅杆之间距离太近,因此热和烟气对两处校射设施的影响仍不可避免。由于装备的雅罗式锅炉排出的废气温度更高,因此这一问题在“大力神”号上尤其严重。1912年提升烟囱高度的改动虽然改善了舰桥的环境,但是桅楼的问题愈发严重。
“猎户座”级引入了13.5英寸(343毫米)主炮,因此其体积明显增大。为了限制体积的增幅,该舰前部和后部均采用背负式炮塔设计,尽管为防止炮口风暴对较低处炮塔的影响,位于较高处的炮塔不能向中线附近角度射击。该级舰唯一的桅杆及桅楼设在前烟囱之后,因此仍受传统的烟气和热的问题困扰,但得益于舰体加长,舰桥被布置在司令塔之后位置—至少在战争中延伸舰桥前是如此。
由于蒸汽动力系统功率显著增大,“狮”级战列巡洋舰原布置于其前两座烟囱之间的三脚桅环境相当不适宜人员驻守,为此不得不耗资6万英镑对其实施改造,在舰桥和烟囱之间设立一单杆桅(参见第67页的线图)。此后为承担指挥仪的重量,又将单杆桅改造为三脚桅。
“英王乔治五世”级的炮塔布置与“猎户座”号基本一致,并在烟囱前方设有一单杆桅。随着指挥仪的引入,该级舰的3号和4号舰在建造时便被改建为较窄的三脚桅,1号和2号舰则在此后接受改造。“铁公爵”级的舰体进一步加长25英尺(约合7.62米),并且在完工时就已安装合适的三脚桅。至此英国设计师们终于达成了正确的布局风格,这一风格也延续到此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皇权”级上,在这两级战列舰上还取消了舯部炮塔。为了达成令人满意的布局所耗时间之长,这无疑令人惊讶。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海军军械总监坚持保留摄于炮塔顶部的瞄准镜罩,另一原因则是杰里科过于强调与操作舰载小艇有关设施的布局。前述不甚圆满的设计代价甚高,其影响包括削弱火力、侵害防雷系统,甚至可能包括增加成本。先后担任海军军械总监和审计长的杰里科无疑应为早期各舰的布局缺陷负主要责任。此外,另一因素也可能对此有所贡献。在稳定发展一支舰队的过程中,通常较理想的方式是汲取早先一级设计中的经验教训,并在后继各级中加以改进。然而在本书讨论的那个年代,海军部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设计。考虑到平均建造时间为2.5年,因此当设计新一级战列舰时,至少前两级设计的教训无法被获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