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创)教育者的认知升级 上海教育 9787572022999 万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源创)教育者的认知升级 上海教育 9787572022999 万玮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9.6 4.4折 68 全新

库存7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万玮

出版社上海教育

ISBN9787572022999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893487

上书时间2024-05-1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万玮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著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学校管理的本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等,畅销超百万册。

目录
自序 
上编 认知的节奏
?认知的节奏 
一、浪漫 
二、精确 
三、综合 
四、结语 
?无限思维,无限教育 
一、工作 
二、教育 
三、人生 
?结构,结构 
一、剧本的结构 
二、系统的结构 
三、组织的结构 
四、社会的结构 
五、人生的意义 
六、教育的启示 
七、结语:无声的惊雷 
?优秀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两个重要认知 
一、洞察力 
二、弹性思维 
三、结语 
?用产品思维来做管理 
一、产品思维 
二、设计思维 
三、增长思维 
四、结语:人是自己的产品 
?教育者可以从进化论中学到什么 
一、生命的进化史:演化而非进化 
二、进化的第三条原则:合作 
三、社群生活:人类如何被塑造 
四、失配性疾病:文明发展太快 
五、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六、教育:从进化论中得到的启示 
七、结语:苍天选择谁 
?均衡——破解学校管理的难题 
一、文武双全 
二、和而不同 
三、百花齐放 
四、结语 
?凡事皆有三种解决方法 
一、上策、中策与下策 
二、中杯、大杯与超大杯 
三、应然、实然与或然 
四、移用、化用与独创 
五、本手、妙手与俗手 
六、蚂蚁、蜻蜓与飞鸟 
七、物理立场、设计立场与意向立场 
八、法学家、经济学家与商人 
九、零阶、一阶与高阶 
十、短期、中期与长期 
十一、结语 

下编 教育者的修养
?教育者的七个“静”界 
“静”界一:静以修身 
“静”界二:静待花开 
“静”界三:桃李不言 
“静”界四:静水流深 
“静”界五:静观万物 
“静”界六:雁度寒潭 
“静”界七:知止守静 
结语:静心独处 
?教育管理者的修养 
一、重德惜才,德即是才,德胜于才 
二、诚意正心,永葆初心,养性修心 
三、格局高远,行稳致远,悦近来远 
四、结语 
?校长如何为中层干部赋能 
一、领导优于管理 
二、如何领导中层干部 
三、结语 
?和学校中层干部谈管理
一、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二、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次跃升 
三、管理百年 
四、关于工作的 9 个谎言 
五、正确型人才与优异型人才 
六、结语 
?中层干部如何提升执行力 
一、两军相逢勇者胜 
二、勇者相逢智者胜 
三、智者相逢仁者胜 
四、如何提升执行力 
五、结语: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教师的“五育并举” 
一、德 
二、智 
三、体 
四、美 
五、劳 
六、结语 
?与时俱进的德育 
一、社会与个体 
二、公德与私德 
三、因时与因势 
四、现在与未来 
五、结语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一、民办学校的价值何在 
二、内部服务外部 
三、学校的主人是谁 
?看见 20 年后的自己 
一、两纪时光 
二、三次否定 
三、三条建议 
四、三个品质 
?初心犹在,使命必达 
一、不忘初心 
二、牢记使命 
三、结语

内容摘要
教育中,当你在难题面前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办法时,是否会羡慕那些总能提出奇思妙想的老师?其实很多问题,只要我们能转换思考的角度,打破思维的惯性,往往就能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本书作者万玮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认为,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进行认知升级。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教育难题时,才不会束手无策。书名中的“教育者”,既指广大教师,也指他自己。作者不仅在书中介绍了如何进行认知升级的方法及路径,而且对教师认知升级的方向进行了指引。
本书具有理论高度及实践路径,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寻找教育人生的意义。

精彩内容
结构,结构“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昆仑山上的一片雪花,融化成水,汇入黄河,从此开始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它的宿命是大海,它的使命是大海。
若以一滴水为主题讲故事,我会采用这个结构,这个故事一定很精彩。
一、剧本的结构电视剧的编剧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擅长故事结构,第二种擅长语言对话,第三种擅长生活细节。好的剧本要经过这三类编剧的加工,最重要也最珍贵的是第一种。结构决定了一个剧本的上限。
2022年3月居家隔离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这些年,我很少看电视剧,一来没有时间,二来缺乏热情。年轻时,我特别喜欢看小说,不喜欢读有思想深度的书籍。正是“年少不懂太史公,读懂已是泪千行”。如今我读书依旧很多,读得最少的反而是小说。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已经没有什么故事能够让我好奇了。
然而这部电视剧却不一样。我不但一看到底,而且沉迷其中,好几次眼泪夺眶而出。
这就是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播出后,广受好评,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同时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热卖。大家对小说《人世间》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五十年的变迁。作者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 1959年到2009年这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梁晓声亲历了这些变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随着下乡潮、返城潮、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下岗待业、拆迁改造等陆续展开。
电视剧《人世间》为什么会火?是因为导演水平高,演员演得好吗?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剧本好。
剧本好在什么地方?就是两个字——结构。
整部电视剧有上百个人物,其中95%以上的人物都是好人,几个主要人物都非常朴实善良。然而,大部分人都活得很艰辛,艰辛生活中的人性之善打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我。
电视剧的出品人程武说:“这部剧里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同时,拥有温存而善良的底色。”人性很善良,生活很艰辛,为什么好人活得这么苦、这么累?查理·卓别林(CharlieChaplin)说,“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你我皆凡人,生在尘世间,我们必须躬身入局,而不是远远地旁观,因此,我们离悲剧更近。西方现代戏剧的起源是古希腊悲剧,为什么悲剧比喜剧更深刻?《人世间》这种史诗级的作品告诉我们,悲剧更接近人间真相。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梁晓声洞穿了时代的结构和人生的真相。 二、系统的结构有一个悖论叫忒修斯之船,它是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一艘木船在大海上航行,船上的一块木板腐烂了,船员马上用一块新的木板替换,以此类推,终将有一天,这艘木船所有的木板都是全新的。那么请问,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第一次读到这个悖论时,直觉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有人继续做思想实验。假设一艘船造好之后,木板还没有腐烂,有人马上把木板逐个替换。同时,将替换下来的木板在船厂重新拼装出一艘船。请问,哪艘船是原来那艘?
这个问题彻底把我弄糊涂了。直觉告诉我,替换下来的木板在船厂重新拼装成的船才是原来那艘船,而用新木板拼起来的那艘船是仿制品。
再回头看忒修斯之船,果然是一个悖论!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也是一艘忒修斯之船。人的身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总数在40万亿至60万亿之间,大部分细胞寿命都不长。有些白细胞的寿命特别短,只有10个小时左右。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大约在两天。骨骼细胞比较“长寿”,平均寿命高达10年。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有一句名言:“我们并非在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从人体新陈代谢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真是十分贴切呢!
好,让我们再做一个思想实验:十年之后,我们身体中绝大多数细胞都更新了,请问,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还是原来那个我。身份证号码一生不变,专属我一人。后来细想,人是会变的,如果一个人从外貌到思想都跟以前不同,不就是一个全新的人了吗?
忒修斯之船并非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我们掌握了系统思维,对这个悖论会有一些高阶的认知。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Senge)之所以在中国名气很大,主要是因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这本书。 21世纪初,这本书影响力巨大,“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就源于此。顺便说一下,圣吉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研究,精通儒释道,他曾拜南怀瑾为师。“五项修炼”的前四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而《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重点讲的第五项修炼叫作“系统思考”。圣吉对系统思考的推崇缘于他的老师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Meadows),梅多斯有一本遗作《系统之美》。书中提到,系统不是一堆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一个系统由三个要件构成,分别是:要素,连接,功能。
若用梅多斯的系统理论来解读忒修斯之船,要素是木板,连接是这些木板的相对位置与铆合关系,也就是这艘船的结构,功能则是航行。
对一个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是要素,那么,当船被拆成木板时,船还存在吗?如果最重要的是结构与功能,那么,即使木板被更换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还在,所以这艘船依然是原来那艘船。
同样,虽然我的细胞更新了,但我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活蹦乱跳,毫发无损,所以我还是那个我。
三、组织的结构结构实在是太重要了,同样是碳分子,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一个物体可能是石墨,也可能是钻石。
我观察一个系统时,特别关注它的结构,结构决定了这个系统如何运转。
工厂的流水线就是一个系统。汽车的制造流程相当复杂,因为一辆汽车大约由两万多个零部件组成。开办造车厂是一个大工程,相当于再造一个系统。
工厂流水线的系统十分精确,容不得一点儿差错。今天,很多生产线引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提升了工作效率。组织系统却不太一样,它的结构既精确又模糊,因为组织跟人一样,是有机系统,需要用到量子思维中混沌的概念。
混沌的概念不好理解,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条小溪从山顶流下来,流到山脚后汇入小河。这条小溪的形状完全由地形决定。水是流动的,因此小溪的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局部,因为一根树枝或一块石头,水流会形成一个小漩涡。每个漩涡都有独特的形状,一条小鱼游过时漩涡会暂时发生改变,但很快,漩涡还是会恢复之前的样子。到了雨季,水流变大,小溪的局部形态会改变,也有可能发生改道,到那时整个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条小溪还是原来那条小溪吗?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改道多次,但黄河还是那条母亲河。尽管因为各种原因,局部细节发生了改变,但是大的结构没有更改,黄河还是从高流到低,西来东入海!
漩涡是一个混沌系统,人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很多年不见、被岁月改变了很多的朋友,你还是能一眼认出来。人类有一种意会的本领,这是人工智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攻克的堡垒。
组织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兵是要素,营盘是结构,包括一支部队或一个组织的建制架构、各类制度条令、文化,乃至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的精神气质。
结构塑造了组织,组织塑造了个体。个体若想超越组织,需要认清结构。
四、社会的结构近年来穿越剧很受欢迎。在穿越剧中,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偶然穿越到古代,运用现代思维去解决问题,让古代的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观众看这种剧时感觉特别爽,不知不觉会把自己代入。
现代社会与古代差距太大了。以中国为例,大家想想看,这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不可以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生活,都是拜一样东西所赐,那就是科学。在过去两三百年间,科学逐渐打败了宗教、哲学,成为人类普遍的精神信仰。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
按照韦伯的说法,这叫“世界的祛魅”。人们不再信仰神,不再崇拜上帝,而是相信理性的力量。韦伯进一步指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价值理性,一种叫工具理性。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情感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理智告诉我们应该那样做。前者叫价值理性,后者叫工具理性。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价值理性;也有很多人精于算计,追求效率,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工具理性。
有人调侃法国人与德国人,说法国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德国人生活是为了工作。法国人偏向于价值理性,德国人偏向于工具理性。
韦伯说,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不平衡的,工具理性不断扩张,逐渐压倒了价值理性。他创造了一个词“现代的牢笼”,来形容我们所处的社会。具体而言,理性主义尤其是工具理性将现代社会逐渐打造成一个“铁笼”,将人类牢牢地锁在里面。
例如,大部分组织追求的首先是效率,所有的管理架构、制度设计、运转方式,都是为了让组织高效运转起来。我们去人才市场上应聘,首先要读岗位描述。我们要了解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我们和要应聘的岗位越是匹配,越有可能应聘成功。岗位描述就是一个铁笼。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通常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曾经读到过一则新闻,说一个高学历的名校海归回国就业,上班第一天就因为主管让他复印文件愤而提出离职,家人还替他打抱不平。这就是不了解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结构。
有一段时间,我猛然意识到,每一个职场人士都不开心,都伤痕累累,无论之前表现多好,一旦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不能再为组织创造价值,就会面临被组织抛弃的风险。对于组织而言,个体只是一个零件,组织无限推崇工具理性。人必须适应组织。那些想让组织适应个体的人,毫无例外都会经受社会的毒打。
现代社会的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大铁笼。 五、人生的意义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常被工具理性所困扰,偶尔也会思考一下价值理性。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企业家白手起家,艰难创业,几十年间把公司做成集团,终于给自己安排了假期,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位老人在钓鱼。他就问老人,为什么用钓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用网捕鱼效率会更高。老人问,捕到更多的鱼又怎样?他说,办企业,加工鱼肉,赚更多的钱。老人问,赚了更多的钱,那又如何?企业家说,那就可以像他一样富有,过悠闲的生活。老人说,他现在正在过悠闲的生活呀!
很多影视剧讲人生悖论,剧中的主人公在职场中艰难打拼,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性地舍弃了很多东西,到最后身心俱疲,不禁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值不值得?主人公的觉醒令人唏嘘,发人深省,给我们的启示无外乎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碰撞。
现代社会的结构本质就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就是悲剧。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困在人类这个群体运用理性所编织的网里面,极少有人可以逃脱。
人体细胞中,脑细胞的寿命极长,几乎与人体寿命相同。脑细胞一旦死亡,就不可再生。少部分人通过修行,在没有改变系统结构的情况下,改变了系统的功能。他们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系统的束缚,获得了新生。
这让我想起了《了凡四训》里的那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前种种,譬如:“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扇动了它小小的翅膀;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标好了价格。
从后种种,譬如:“云在青天水在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电视剧《人世间》的片尾曲很棒,与电视剧的主旨高度契合。如果你看清楚了人生的结构,就会知道,聚少离多是常态,荣耀也就是一瞬间。歌词的前几句是这样的: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
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人像雪花一样,飞很高又融化。 …………六、教育的启示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要静态地看,而要动态地看。所谓“动态地看”,就是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一个故事,一个剧本。我们所要关注的,乃是这个剧本的结构。
来看几个故事。
故事一:一个孩子小时候被誉为神童,远近闻名,其父母无比自豪,并以此牟利。孩子长大后不再出众,泯然众人矣。
故事二:一个孩子小时候顽劣异常,纵情恣欲,为祸乡里。长大后幡然悔悟,发奋读书,成为国家栋梁。
故事三: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有学习天赋,考上了顶尖大学,光耀门庭。老三不爱读书,长大后成为普通打工者。最后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并撑起整个家庭的,是老三。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方仲永,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晋大臣、将领周处,第三个故事则来自《人世间》。
古时候,有经验的老者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致判断他未来的人生轨迹,也就是俗称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各位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需要想一想,他们的人生徐徐展开时,会是怎样一个故事?
通常而言,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发展:一是基因,二是环境。关于基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如何互动并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有很多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说,孩子出生时好像山顶上即将滚下山去的一个球,基因就像是一根轨道,不同的基因决定了小球从不同的轨道滑落下去。环境则是干扰因素,小球在滚落的过程中可能会跳跃到相邻的轨道中去,从而改变轨迹。
我们不能选择基因,却可以改变环境,教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人总要生活在关系中,我们被身边的人塑造。无论是良师、贵人,还是同窗、好友,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也是家长为什么要择校、孟母为什么要三迁的缘故。
家长需要记住,自己也是孩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看清孩子未来人生成长的结构——他们是谁,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应当做什么,又属于哪里。然后,如同美国小说家杰尔姆·塞林格(JeromeSalinger)所说:“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什么叫作“改变能改变的”?一滴水可以在屋檐下,可以在池塘中,可以在花瓣上。如果可以,我就把这滴水变成一片雪花,让它落到昆仑山上。
七、结语:无声的惊雷伟大的作家能洞悉时代的结构。他们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他们写每一代人的长征,落笔却不动声色,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说《百年孤独》开篇的第一句话广为传颂,备受赞誉: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据说,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Márquez)在动笔写《百年孤独》之前,为这第一句话苦苦思索了很久。直到有一天他恍然大悟:只要像外祖母那样,用见识过一切的平淡语气,来讲这些惊人的事情就对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