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者说(精)/小说家的散文 河南文艺出版社 9787555901792 史铁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家者说(精)/小说家的散文 河南文艺出版社 9787555901792 史铁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17.9 6.2折 2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1792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9元

货号3108282

上书时间2024-04-1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但他的散文也写得相当出色。不管是回忆母亲、写个人经历的抒情之作,还是谈人生、谈文学的随笔散文,都充满浓郁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作者文笔流畅、洒脱,内涵丰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在家者说》收录了作者的21篇散文随笔,供读者阅读赏析。
不要一气呵成,最好慢慢地、细细地读,像品尝美酒一样,一次尝一点,每次啜饮都会给你一点亮光,每篇散文都以不同的方式滋补你的心灵。本书值得你放在床头,在工作之余,阅读两三篇,在优雅温馨的艺术享受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的真谛,陶冶性情,舒畅胸怀,定有一番别样的快意和乐趣。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目录
第一辑
  病隙碎笔(一)
  病隙碎笔(二)
  病隙碎笔(五)
  病隙碎笔(六)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想念地坛
第二辑
  消逝的钟声
  二姥姥
  叛逆者
  老家
  庙的回忆
  孙姨与梅娘
  八子
  在家者说
第三辑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
  给安妮·居里安的两封信
  给柳青的一封信
  给田壮壮的一封信

内容摘要
 史铁生,著名作家,生于1951年。曾两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两次鲁迅文学奖,以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
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其生命完全结合在了一起,他用自己残疾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在家者说》荟萃了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包括《病隙碎笔》《消逝的钟声》《老家》《想念地坛》等近二十篇。

精彩内容
 叛逆者姥爷还在国民党中做官的时候,大舅已离家出走参加了解放军。不过我猜想,这父子俩除去主义不同,政见各异
,彼此肯定是看重的。所以我从没听说过姥爷对大舅的叛逆有多么的愤怒。
所以,解放前夕大舅也曾跑回老家,劝姥爷出去避一
避风头。
姥爷死后,大舅再没回过老家。我记得姥姥坐在床上纳鞋底时常常念叨他,夸他聪明,英俊,性情仁义。母亲也
是这样说。母亲说,她和大舅从小就最谈得来。
四五岁时我见过一次大舅。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了一个青年军官。他走到我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我:“嘿,你是谁呀?”现在我可以说,他那样子真
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我找不出这样的词来形容,唯被他的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
呆愣了一会儿,我往屋里跑,身后响起他爽朗的大笑。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
弯,我记得那一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然后他送给母亲一个漂亮的皮包,米色的,真
皮的,母亲喜欢得不得了,以后的几十年里只在最庄重的场合母亲才背上它……再然后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一起到中山公园去,在老柏树摇动的浓荫里,大舅和母亲没完没了地走呀,走呀,没完没了地说。我追在他们身后跑,满头大汗,又累又无聊。午饭时我坐在他俩中间,我听见他们在说姥姥,说老家,说着一些往事。最后,母亲说:“你就不想回老家去看看?”母亲望着大舅,目光里有些严厉又有些凄哀。大舅不回答。大舅跟我说着笑话,对母亲的问题“哼哼哈哈”不置可否。我说过我记事早。我记得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我记得那顿午饭空前丰盛,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我埋头大吃;我记得,我一直担心着那个空白的人形会闯进来危及这美妙时光,但还好,那天他们没有说起“他”。
那天以后大舅即告消失,几十年音信全无。
一年又一年,母亲越来越多地念起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听得出,母亲已经不再那么怪他了。母亲说他做的是保密工作,研究武器的,身不由己。母亲偶尔回老家去从不带着我,想必也是怕我挨近那片危险——这不会不使她体谅了大舅。为了当年对大舅的严厉,想必母亲是有些后悔。“这么多年,他怎么也不给我来封信呢?”母亲为此黯然神伤。
大舅早年的离家出走,据说很有些逃婚的因素,他的婚姻也
是由家里包办的。“我姥爷包办的?…‘不,是你太姥爷的意思。”大舅是长孙,他的婚事太姥爷要亲自安排,这关系到此一家族的辽阔土地能否有一个可靠的未来。这件事谁也别插嘴,姥爷也不行——别看你当着个破官;土地!懂吗?在太姥爷眼
里那才是真
东西。
太姥爷,一个典型的中国地主。中国的地主并非都像“黄世仁”。在我浅淡的记忆里,太姥爷须发全白,枯瘦,步履蹒跚,衣着
破旧而且邋遢。因为那时他已是一无所有了吧?也不是。母亲说:“他从来就那样,有几千亩地的时候也是那样。
出门赶集,见
路边的一泡牛粪他也要兜在衣襟里捡回来,抖落到自家地里。”他只看重一种东西:地。“周扒皮”那样的地主一定会让他笑话,你把长工都得罪了就不怕人家糟蹋你的地?就不怕你的地里长不出好庄稼?太姥爷比“周扒皮”有远见,对长工们从不怠慢。既不敢怠慢,又舍不得给人家吃好的,于是长工们吃什么他也就跟着
一起吃什么,甚至长工们剩下的东西他也要再利用一
遍,以自家之肠胃将其酿成自家地里的肥。“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类的倡导
看来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太姥爷守望着他的地,盼望年年都能收获很多粮食。很多粮食卖出很多钱,很多钱再买下很多地,很多地里再长出很多粮食……如此循环再循环,到底为了什么他不问。他梦想着有更多的土地姓他的姓,但是为什么呢?天经地义,他从未想过这里面还要有个“为什么”。而他自己呢?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过一个坐在自己的土地中央的邋里邋遢的瘦老头。
这才是中国地主的典型形象吧。我的爷爷、太爷、老太爷,乃至老老太爷都是地主,据说无一例外莫不如此,一脑袋高粱花子,中着土地的魔。但再往上数,到老老老太爷,到老老
老老……太爷,总归有一站曾经是穷人,穷得叮当响,从什么什
么地方逃荒到了此地,然后如何如何克勤克俭,慢慢富足起来——这也是中国地主所常有的、牢记于心的家史。
P200-20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