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国学讲堂 普通图书/历史 编者:丁艳丽 北京工业大学 978756394617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国学讲堂 普通图书/历史 编者:丁艳丽 北京工业大学 9787563946174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7.9 4.0折 20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丁艳丽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

ISBN9787563946174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3515094

上书时间2023-11-27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国学,即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丁艳丽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采用讲堂的形式向读者传授经典国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将这两部经典在原著的基础上增添了注释、释义、故事链接等版块,能够帮助读者轻松阅读、更好地理解原著,并能够将其活学活用。

目录
《孙子兵法》
  第一讲  计篇
  第二讲  作战篇
  第三讲  谋攻篇
  第四讲  形篇
  第五讲  势篇
  第六讲  虚实篇
  第七讲  军争篇
  第八讲  九变篇
  第九讲  行军篇
  第十讲  地形篇
  第十一讲  九地篇
  第十二讲  火攻篇
  第十三讲  用间篇
《三十六计》
  第一讲  总说
  第二讲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三讲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四讲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五讲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六讲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七讲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八讲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九讲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十讲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一讲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二讲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三讲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四讲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五讲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六讲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七讲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八讲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九讲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二十讲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二十六讲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九讲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三十讲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一讲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二讲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三讲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四讲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五讲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六讲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七讲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内容摘要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都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
丁艳丽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将这两部经典合二为一,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故事链接等板块,旨在帮助读者轻松阅读、更好地理解原著,并将其活学活用,以提高自己为人处世、运筹帷幄的能力。

精彩内容
 【译文】孙子说:战争之事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
所以要通过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意愿一致,作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指昼夜、晴雨等环境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
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反之则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听从我的意见,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
谓态势,即凭借有利的情况制定随机应变的策略。战争,是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的可能性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故事链接】薛公献策助刘邦在汉高祖刘邦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不久后,淮南王英布举兵反汉。门客薛公被汝阳侯夏侯婴推荐给了刘邦。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原来是项羽手下的大将,骁勇善战,我想带军亲征,你看有几成胜算?”薛公答:“陛下肯定会胜。”汉高祖道:“为什么这么说?”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肯定会想到陛下会去征讨他,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他有三种情况可选择。”汉高祖道:“先生请讲。”薛公道:“第一种情况是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等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对付不了他,这是上策。”汉高祖问:“那第二种情况是什么?”薛公道:“东边收吴,西边收楚,夺取韩魏保住熬仓的粮食,派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的道路。如
果是这样,谁胜谁负都说不定。这是第二种情况,是中策。”汉高祖说:“先生已经说朕能获胜,英布肯定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又是怎样?”薛公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防守淮南。我猜测英布肯定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一定可以大获全胜。”汉高祖高兴地说:“先生又怎么会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薛公说:“英布本来是骊山的一个囚犯,有勇无谋,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猜想他肯定出此下策。”汉高祖连连称赞:“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知道些,先生的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薛公被封为千户侯,又被赏赐了金银财宝,然后刘邦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开战,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旺盛,就用只守不攻的策略,等到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大部队一齐进攻,英布最后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最终,英布的叛乱以失败结束。
薛公的指点就是未战先算,算出英布可以使用的三种策略,又算出英布必使第三种策略。将敌人分析得如此透彻,一定会取得胜利。正是由于未战就先算,汉高祖才可以胸有成竹地打败英布,轻松地平息了叛乱。
如果不懂得“未战先算”,盲目行动只会带来失败和惨重的代价。
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