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 普通图书/经济 孟钟捷 上海人民 978720813769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 普通图书/经济 孟钟捷 上海人民 978720813769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42.1 6.5折 65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钟捷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37691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3594907

上书时间2023-07-2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孟钟捷男,1978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2005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历史系进修德国现代史。2006年3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曾在《世界历史》、《安徽史学》等杂志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目录

导言
    一、劳资关系:发展与反思
    二、德国的企业代表会体制:个案研究的历史与问题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在争议中的孕育:1918年前企业代表会体制的理论争议与早期形态
  第一节  各种视野下的劳资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一、从“法律秩序的王国”到“告别后起国家”:资本家群体的不同观念
    二、在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之间:工人群体的不同观念
    三、信仰、伦理还是行动:宗教界的不同观念
    四、革命与改革:思想家们的不同观念
  第二节  从“工厂委员会”到“工人委员会/职员委员会”:企业代表会机制的早期形态
    一、1848年革命中的立法尝试与失败
    二、非制度化的劳资协调机制
    三、19世纪90年代帝国政府的立法推进
    四、社会意识的转变与劳资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五、一战中的制度转型
    小结
第二章  在革命中的突破:1920年企业代表会体制
  第一节  1918—1919年革命与劳资关系的重塑
    一、政治风暴的来临
    二、积极还是消极?劳资两极的革命观
    三、“劳工社会”的幻觉:政治性代表会运动的失败
    四、经济性代表会运动的兴衰
    五、走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
    六、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节  1920年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实践(1920—1934年)
    一、发展规模
    二、职能发挥
    三、社会效应
    四、实践困境的原因
    小结
第三章  在强权下的消亡:纳粹德国时期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命运
  第一节  纳粹党的劳资关系观及其早期企业代表会政策
    一、用“民族共同体”解决工人问题
    二、经济纲领中的劳资关系观及其争议
    三、纳粹企业支部运动
  第二节  企业代表会体制的谢幕
    一、改组企业代表会
    二、暴力接管工会
    三、劳动阵线和劳动托事的建立
  第三节  “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的实践:以信任代表会为中心的考察
    一、确立企业共同体的劳资关系模式
    二、信任代表会的1934年选举
    三、信任代表会的1935年选举
    四、信任代表会的实践
    五、信任代表会体制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在改造中的重生:被占时期的企业代表会复兴运动
  第一节  盟军占领初期的企业代表会重建运动
    一、战争结束前的重建目的之争
    二、企业代表会自发重建浪潮
    三、摇摆不定的占领军当局
  第二节  企业代表会法制化的尝试与失败
    一、法制化的呼声与盟军困局
    二、1946年《企业代表会法》问世
    三、1946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实践与停滞
  第三节  英占区企业代表会体制的新方向
    一、鲁尔区出现的改革契机
    二、鲁尔方案
    三、鲁尔方案的实践
  小结
第五章  在曲折中的前进:企业代表会的二元体制(1951—1952)
  第一节  从“鲁尔方案”到1951年《煤钢共决法》
    一、权力格局的变动
    二、取代“鲁尔方案”的立法争议
    三、三方协调机制与1951年法的出台
    四、1951年《煤钢共决法》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节  1952年《企业组织法》的出台
    一、对于新法规的不同期待
    二、“单向度的”立法进程
    三、1952年《企业组织法》的结构与内容
  第三节  1951年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实践
    一、发展概况
    二、职能发挥
    三、社会效应
  第四节  1952年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实践
    一、发展概况
    二、职能发挥
    三、社会效应
  小结
第六章  在改革中的发展:企业代表会体制的更迭
  第一节  改革年代的新气息:1972年企业代表会体制
    一、“更多民主!”
    二、比登考普夫委员会与改革方案的出台
    三、1972年《企业组织法》的结构与内容
    四、1972年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实践
  第二节  扩展还是超越?1976年企业代表会体制
    一、进一步改革的呼声
    二、争议与立法
    三、1976年《共决法》的结构与内容
    四、违宪争议
    五、1976年《共决法》的实践
  小结
第七章  在新时代中的摸索:90年代以来的企业代表会体制
  第一节  90年代中期前东部的企业代表会体制
    一、重建的历史条件与现实前提
    二、企业代表会体制的东扩进程
    三、1994年前东部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实践特征
  第二节  企业代表会体制发展的当代困境
    一、时代挑战
    二、发展中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21世纪初企业代表会体制的新方向
    一、1998年共决委员会报告
    二、施罗德政府的改革努力
    三、劳资争议与2005—2006年比登考普夫委员会的调查报告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1934年《民族劳动秩序法》(节  选)
  附录二  1946年《企业代表会法》(管制委员会第22号令)
  附录三  1951年《煤钢共决法》
  附录四  1952年《企业组织法》(节  选)
  附录五  1972年《企业组织法》
  附录六  1976年《共决法》
  附录七  2004年《关于雇员在监事会中的三分之一参与法》(即《三分之一参与法》)
  附录八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由孟钟
捷著。
企业代表会是一种企业层面的劳资协调机构,由企业雇员选举产生,代表雇员利益。它在企业中同资本家一起共同介入福利、人事与经济事务中。它的最
早形式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意志,到魏玛共和国建立初期实现制度化。经过纳粹时期的缺位后,企业代表会重新出现在联邦德国的舞台上,并建构起彼此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三种体制:1951年企业代表会体制(即煤钢共决模式)、1952—1972年企业代表会体制与1976年企业代表会体制。它逐渐成为极具德国特色的“社会伙伴关系”的二元制度之一(另一制度是集体合同制)。90年代后,伴随两德统一的步伐,企业代表会体制成功实现东扩。在欧洲一体化的浪潮中,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成为《欧洲企业代表会法》的制定基础。到21世纪初,企业代表会体制仍然在德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