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精装典藏版)(作家经典文库) 普通图书/综合图书 [明]罗贯中 作家出版社 978752263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三国演义(精装典藏版)(作家经典文库) 普通图书/综合图书 [明]罗贯中 作家出版社 978752263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5.3 4.0折 8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罗贯中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2631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31553138

上书时间2023-06-2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校注说明

 

 

 

 

 

《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又在我国小说史上起过开创性作用: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而且是由文言小说过渡到白话小说、短篇平话小说过渡到长篇章回小说的桥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三国演义》,我国长篇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可能要推迟若干年。仅凭这一点,它在我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就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如此,它更避免了一般开创者所难免的幼稚与粗糙,以精品的面貌展现于世人,达到了我国小说的最高水平,与后来产生的《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典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还应该指出的是,《三国演义》还开辟了一条熔历史与民间传说于一炉、集民间艺人与文人智慧于一体、内容则亦实亦虚的创作道路,成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乃至神魔小说效法的楷模。无怪乎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学名著,而且突破国界,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限于篇幅,这里对《三国演义》的价值不再赘述。下面仅对校注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说明。

 

 

 

一、作者问题

 

 

 

《三国演义》的作者本来不成问题,学界一致认定罗贯中就是它的作者。其根据除了明、清文人笔记记载之外,更有直接证据:现存《三国演义》较早的明代刊本均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前一句标明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根据,即取材于陈寿的史书《三国志》。陈寿是晋代人,爵封平阳侯,故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即指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后一句标明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本贯中”,即姓罗名本,字贯中。“编次”相当于今之“著”或“撰”,只是古人谦虚,以为其小说并非完全创作,而是取材于前人的著作,因而谦称“编次”。考虑到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对小说极为蔑视乃至仇视,以至于小说作者不敢或不屑在作品上署其真名或仅署化名的情况,而罗贯中却敢于直署其真名实姓,足见其蔑视正统的文学观念,并对其所著《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充满自信,这更增加了《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的可信度。

 

然而近年来有人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著作权提出了质疑。认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因而罗贯中不可能是它的作者;有些刊本题“罗本贯中编次”云云,全是书商所为。它应该是从宋代至明中叶这五百年间民间艺人们的集体创作,总其成者则是明中叶的一位无名文人。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新颖,可惜论者未举出直接证据,只是根据《三国演义》的个别版本加以推断,故学界无人响应。因此,在这一观点进一步证实之前,我们仍将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

 

现存罗贯中的生平资料很少,最为可靠而又珍贵的资料,只有元末明初人贾仲明(一作仲名)《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小传: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至正甲辰”即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再过五年就进入明代了,可见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由于《录鬼簿续编》依据钟嗣成《录鬼簿》的体例,仅记载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和戏曲作品,因而不著录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仅著录其三部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今存)、《忠正孝子连环谏》(已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已佚)。据明代人的记载,罗贯中的小说作品还有很多,王圻的《续文献通考》甚至说他“编撰小说数十种”,这显然是夸大之词。就连署名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究竟是否罗贯中所著,也难确定。还有说《水浒传》为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或说是施作罗续,均无确证。

 

 

 

二、书名问题

 

 

 

《三国演义》在明、清两代的版本,至少有三十余种。书商为了谋利,给它起了五花八门的书名:除了在书名之前冠以“新刻”“新刊”“新镌”“新锲”“新锓”“第一才子书”“四大奇书第一种”等等以招徕之外,其书名本身也花样百出:或称《三国演义》,或称《三国志演义》,或称《三国志传》,或称《三国志史传》,或称《三国全传》,或称《三国志》,或称《三国英雄志传》,等等,令人眼花缭乱。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取名《三国演义》。由于这一书名简捷明了,不仅各个出版社竞相采用,而且有些文学史和文学工具书也予以承认,以至成为家喻户晓的通行书名。

 

然而有些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三国志演义》才是该书书名的最佳选择,其他书名都要不得。其理由主要有两条:其一,认为明代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本(通称“嘉靖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此本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可见这是罗贯中自己起的书名。“通俗”二字可有可无,完全可以省略。其二,认为《三国志演义》文从字顺,其意思就是“演”《三国志》之“义”。而《三国演义》却讲不通,因为“演”三国之“义”不成话。

 

我以为取名《三国志演义》固然可以,而取名《三国演义》也未尝不可,甚至更好。

 

首先,有人已经指出,该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并非“嘉靖本”,而是黄正甫刊本,它的刊行时间要比“嘉靖本”大约早二十年(为免繁琐,这里不介绍论据),而此本的封面书名就是《三国演义》。如果这一结论可靠的话,便推翻了《三国志演义》为罗贯中所起书名的论断。退一步说,即使“嘉靖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也不等于它就是真正最早的版本,因为嘉靖壬午距离罗贯中在世的年代已经一个多世纪,谁都不能保证在此一百多年间没有刊行过此书,因此认为《三国志演义》就是罗贯中所起书名的论断也难以成立。何况书商对于小说书名的态度向来是不严肃的,往往以是否能够招徕读者为取舍标准,乱改书名本是其惯技,上面所说此书书名的花样百出就是明证,因此根本就无法判断某个版本的书名就是作者所起的书名。

 

其次,“演义”一词何时、何书用于书名,其当初用意是什么,本人未加考证,不敢妄下断语。然而事实上它已经约定俗成,变成了“历史小说”“历史故事”的同义词。如《西汉通俗演义》《东汉演义》《东西晋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等,不胜枚举。如果说《三国演义》不能作为书名,那么中国一大批以“演义”取名的小说岂不是全得作废,需要重新为它们起名吗?然而有谁能为它们起名?又有谁有这种权利?“演义”不仅用于历史小说的书名,而且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也早已为文人学者所认可。如清代钮琇《觚賸续编·文章有本》说:“传奇、演义,即诗歌、纪传之变而为通俗者。”鲁迅也把他的《故事新编》说成“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可见“演义”就是将史实敷衍为长篇章回小说或故事。既然如此,那么以《三国演义》为书名有何不通?又有何不可?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一名既然早在明代已有,如今又已通行,而且文从字顺,简捷明了,朗朗上口,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它废除。

 

 

 

三、校勘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现存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版本多达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它们反映了《三国演义》不断进行加工修订,从而得以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一类为二百四十则(节、段),但无第几则字样;每则均有单句七字标目,如首则、次则分别为“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这一类版本即使不完全是该书的原貌,也是最接近原貌的,因为它还只是章回小说的雏形,尚不能算是标准的章回小说,显示了由话本小说向章回小说过渡的明显痕迹。

 

第二类是将原来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每两则合并为一回),并加上了第几回字样;回目也变成了双句,但不讲究对偶。这一类版本显然向标准的章回小说靠近了一步,但回目尚未达到章回小说的标准。

 

第三类即为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以下简称“毛本”)。“毛本”在保留了第二类版本一百二十回及每回双回目体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将原来不对偶的回目,改写为对仗工整的回目;删掉了大量诏令、奏章之类可有可无的文字,等于去掉了许多赘瘤;删掉了不少“之”“乎”“者”“也”等文言惯用字,使语言变得较为浅显易懂;纠正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纪事,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增添了一些细节描写以及著名文章,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等;删掉了周静轩等人的鄙俚之诗,换成了唐宋名诗;等等。这些修改虽然有改错或改坏的地方,但从总体上说,却使它更加完善。它使《三国演义》在形式上成为标准的章回小说,在语言上更加浅显易懂、简洁流畅,在内容上更加符合历史,在描写上更加细腻生动,从而提高了它的文学价值。正因为如此,“毛本”才能轻而易举地挤掉了几乎所有《三国演义》的其他版本,成为久传不衰的读本。因此我们提供给读者的,自然也是“毛本”。

 

“毛本”的初刊本为清代康熙年间的醉耕堂本,今已十分罕见,而它的复刊本却多得很。为了慎重起见,选用清代大魁堂本(醉耕堂本的复刊本)为底本,清代三槐堂本、扫叶山房本(以上两种也是醉耕堂本的复刊本)为对校本,明代“嘉靖本”、万历万卷楼本为参校本,同时参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的标点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因而也将它们作为参校资料。

 

由于“毛本”是一个相当好的版本,所以校勘时尽量保持其原貌。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做改动:

 

(一)凡遇确实不通或不合理的文字,无论是原书之误还是排印之误,均据别本改正,如无别本可据则径改。例如:

 

第二回朱儁说:“我来日宰猪羊狗血……”显然不通。今据“嘉靖本”改为“我来日宰猪羊取血”。与此相应的下文“盛猪羊狗血”,亦据“嘉靖本”删除“狗”字。

 

第二回潘隐说:“帝已崩。今蹇硕与十常侍商议……”各本均同。蹇硕既为十常侍之一,怎么能“与十常侍商议”?岂不是把蹇硕排除于“十常侍”之外了吗?故径改“与”为“等”。

 

第八回写刘表与孙策“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下面接着写道:“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各本均同。“换回黄祖”,显然不通,故径改为“送回黄祖”。

 

第九回写王允暗伏百余武士刺董卓,“卓裹甲不入”。“裹甲”,别本或作“裏甲”,皆费解。唯扫叶山房本作“衷甲”,查《后汉书·董卓传》亦作“衷甲”。按“衷甲”即贴身软甲,类似于今之防弹背心。可见“裹甲”或“裏甲”皆因形似“衷甲”而致误,故从“衷甲”。

 

第十一回写吕布与曹操濮阳大战,说吕布手下有“八员健将”,即张辽、臧霸二将,以及“两将又各引六员健将”。如此则吕布手下健将不是八员,而是十四员了。今据“嘉靖本”改为“两将各引三员健将”。

 

第三十二回写曹操说:“我由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各本均同。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可知“济河”非河名(济水),乃渡过黄河之意。故删除“由”字,加一逗号,使其成为:“我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

 

第九十回说乌戈国主兀突骨“身长二丈”,实不可能。今据“嘉靖本”改为“身长丈二”。

 

(二)凡是前后矛盾之处,均酌情予以统一。例如:

 

第十五回写孙策和周瑜谋定活捉太史慈之计:“三面攻县(泾县城),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下文却又说:“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被孙策伏军活捉。各本均同。前后显然矛盾,故径改“二十五里”为“五十里”。

 

第二十七回写关羽过“沂水关”,守关将卞喜欲害关羽,被镇国寺长老“普净”所救。至第七十七回又写关羽死后“一魂不散”,飘荡到当阳县玉泉山,又遇此僧时,却说“法名普静,原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人名、地名皆前后矛盾。人名据“嘉靖本”统一为“普净”;地名则据第二十七回的内容,选定为“汜水关”。

 

第四十四回写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劝孙权以刘、孙联合抗击曹操,孙权仍犹豫不决。周瑜对孙权说:“瑜请得精兵数千,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以“数千”兵对付曹操数十万大军,即使夸张也太过;而下文周瑜又说:“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前后也不一致。故据“嘉靖本”改“数千”为“数万”,则合情合理。

 

第九十八回写魏兵统帅曹真派人打探蜀兵虚实,只见蜀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却并未派兵追赶。可下文却又说:“且说张郃追蜀兵不上,回到寨中。”令人莫名其妙。查“嘉靖本”,在“兵已去了二日也”之后,有“真急令郃追之”,却无“曹真懊悔无及”。可见是毛氏父子做了改动,以致出现纰漏,前后不能照应。后来的所有复刊本,包括诸多点校本,均延续了这一失误。今据“嘉靖本”恢复原貌。

 

(三)《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其所写人名(包括字号)、地名、官名大多为纪实,但也有虚构者。对于后者,当然无从细究。对于前者,则最好能与史书记载相一致。因此,无论是毛氏父子改错的,还是原书本来就错的,一旦发现,均予改正。

 

人名如:“朱隽”改“朱儁”,“刘辨”改“刘辩”,“桓楷”改“桓阶”,“凌公续”改“凌公绩”,“愈元”改“俞元”,“张隽义”改“张隽乂”,“全综”改“全琮”,“霍戈”改“霍弋”,“毕范”改“毕轨”,“刘纂”改“留赞”,“郑褒”改“郑袤”,“周泰”改“州泰”,“司马亮”改“司马量”,“冒顿”改“蹋顿”,“刘璩”改“刘虔”,“滕循”改“滕脩”,“岑昏”改“岑昬”,“荀勗”改“荀勖”,等等。

 

字号如:关羽原字“长寿”,后改“云长”,今改“长寿”为“长生”;魏元帝曹奂字“景召”,改为“景明”;夏侯惠字“雅权”,改为“稚权”;夏侯和字“意权”,改为“义权”;丘俭字“仲闻”,改为“仲恭”;等等。然而也有例外,如张飞表字应为“益德”,而“翼德”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故虽错而不改。

 

地名如:“高堂”改“高唐”,“张陵”改“章陵”,“太谷”改“大谷”,“大城”改“犬城”,“桂车”改“挂车”,等等。又如第一百十三回说孙废吴王孙亮,派孙楷、董朝“往虎林迎请琅琊王孙休为君”。又说孙休“在虎林夜梦乘龙上天”。今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改两处“虎林”为“会稽”。

 

官名如:“北都尉”改“北部尉”,“致中二千石”改“秩中二千石”,等等。

 

其他个别文字改动者,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

 

 

 

四、注释问题

 

 

 

本书为普及本,注释只是帮助读者阅读书中的故事情节;且尽量节省书的成本,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买得起。因此有几部分文字不加注释:其一是书中所引诗词,多为作者借以评论,并非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略过它们,也不影响阅读本书。其二是书中的诏令、奏章、檄文、书信等,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也不大;且文字较深,成语典故较多,注起来势必要占不少篇幅。其三是书中的人名(三国以前的历史人物除外)、地名、官名、官署名多不胜数,注起来十分繁琐,也占大量篇幅。因此这三部分文字不加注释。但也有例外,如中涓、常侍、黄门、郎、方面、参录尚书事、秩中二千石等官名,吴、会、西充国等地名,或字面上难以理解,或容易引起误会,故而也加注释。然而注释的范围仅限于叙述文字。

 

本书是历史小说,书中人物多帝王将相、文人才士,他们论事习惯于引经据典,卖弄才情与学问,以至牵涉到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不讲清楚,势必影响读者的阅读。因此这一部分为重点注释对象,注释也就详细一些,并尽量交代出处。

 

本书用的是文言文,虽较浅显,毕竟较之白话小说要难懂一些,因此文言词语也属于重点注释范围。对于这一部分注释,则力求准确无误,简明扼要。

 

最后再顺便交代一下分段、断句和标点问题。

 

分大段已成为新版古代小说的惯例,这是由古代小说本身决定的,事实上也只能如此。然而分段的目的在于使其眉目清楚,略有间断,不至于使人一头雾水。因此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每段以短些为好,不要太长,否则便失去了分段的意义;二是分段要恰当,切不可在不该分的地方分段,否则便会使作品支离破碎,反不如不分为好。

 

断句和标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断句是标点的前提,标点是断句的符号。两者相比,断句更为关键,一旦错断,不但标点失去了作用,而且势必歪曲原意,甚至大闹笑话。譬如某新版《武林旧事》对《赏花》篇中牡丹花品种的一小段作如下断句和标点:“如姚魏御衣、黄照殿红之类几千朵。”即使是花卉专家,看了这一段也会莫名其妙,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姚魏御衣”和“黄照殿红”这两种牡丹花。其实这里说的是四种名贵牡丹花:“姚”是“姚黄”的简称,“魏”是“魏紫”的简称,“御衣黄”和“照殿红”又各为一种牡丹花名。因此正确的断句与标点应该是:“如姚、魏、御衣黄、照殿红之类几千朵。”又如某新版《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对袁绍的一段话作如下断句与标点:“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正确的断句与标点应该是:“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断错的关键在于未将“河”理解为黄河,而误将“河北”当作了地名。这一错误在再版时虽然作了修正,但仍有其他断句的错误。有鉴于此,我对断句特别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外,有些人在标点古代小说时,特别好用惊叹号和分号,大大超出了这两种标点符号使用的范围。其危害性虽然不及断句的错误,但也对读者理解文本的原意不无影响,因而本人也力求避免。

 

以上只是我对古代小说校勘、注释、断句、标点的看法和愿望,至于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愿望在《三国演义》中是否得以兑现,则不敢自信,谨请专家和读者赐教。

 

 

 

裴效维

 

2003年8月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家出版社在1953年建社初期,出版的图书中就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部古典名著。是新中国以来出版早、也是有影响的版本之一。该四部名著,我们从繁多的版本中,选择了能体现著作精髓的版本,分别为:《红楼梦》(程乙本)、《水浒传》(容与堂本)、《三国演义》(毛评本)、《西游记》(世德堂本),邀请中国社科院专家精心勘校、注释,精选近二百张绣像插图,力求成为读者阅读的优选版本。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同时,情节曲折而新奇,语言个性化而凝练,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校注者裴效维,1938年生,山西榆社人。195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逐步晋升为研究员。发表学术文章约七十篇计七十余万字;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武林旧事选注》《红楼梦校注》《三国演义校注》等;合著《二十世纪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八卷本《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篇目索引》等。

目录
目??录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11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21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29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7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46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53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60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68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77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84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93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101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111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121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133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143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150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157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167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175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184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193
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202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207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216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222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231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240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248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257
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266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275
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283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291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297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304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314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322
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329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337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346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353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362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369
第四十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