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历史小世界 普通图书/自然科学 (美)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于秀秀//刘晓婷 中信 9787508679341
  • 大历史小世界 普通图书/自然科学 (美)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于秀秀//刘晓婷 中信 978750867934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历史小世界 普通图书/自然科学 (美)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于秀秀//刘晓婷 中信 978750867934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2.6 6.7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译者:徐彬//于秀秀//刘晓婷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08679341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918709

上书时间2023-06-23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是比尔·盖茨、道金斯推荐的现象级新知读物《我们人类系列》之一。《我们人类系列》讲述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人类的身世、现在和未来。《我们人类系列》4本书4个主题:大历史、宇宙、进化、基因。每本书300页左右的篇幅,用清晰可读的散文,讲述了所有时间的历史——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138亿年史诗,涵盖宇宙大爆炸、生命诞生、人类进化、全球化社会、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它融通宇宙学、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基因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所有知识碎片拼合成了一幅人类整体演化的宏大图景,并着重理清我们人类如何兴起的重要脉络,让我们洞悉其中的关键和意涵。

作者简介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IBHA)创会委员,公认的“讲述大历史的大师”。
早年在杜克大学获得历史学本科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著有《与过去联结》等多部历史作品,她的写作兼具文采与才气,曾3次荣获美国图书奖。
她长期致力于“大历史”的研究与普及工作,和国际大历史协会创会主席大卫·克里斯蒂安一起,历时近30年,让大历史风靡全球。
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多米尼加大学成为第一所将大历史课程作为大一新生必修课的大学。在总结20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她和大卫·克里斯蒂安、克雷格·本杰明合著了大历史的第一本大学教材《大历史:从虚无到万物》,这本书已经成为近百所欧美大学指定教材。2012年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在全球范围推广“大历史教学项目”(BIGHISTORYPROJECT),她受邀参与课程设计,并撰写了大部分课程内容。
从美国、澳大利亚到荷兰、韩国、日本,一场大历史带来的认知变革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关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
第2章 临界点1:宇宙大爆炸(138.2 亿年前)
第3章 临界点2:星系和恒星(137 亿年前到现在,恒星事件) 
第4章 临界点3:复杂的原子—恒星如何锻造元素(137 亿年前到现在)
第5章 临界点4:地球和太阳(46 亿—35 亿年前)
第6章 临界点5:生命的进化(a)—细菌和病毒(35 亿年前至今)
第7章 临界点5(续):生命的进化(b)—多细胞生物(20 亿—20 万年前)
第8章 临界点6:人类的出现(约20 万年前)
第9章 临界点7:从农场到帝国(公元前9500—公元1500 年)
第10章 临界点8:全球化(1500—2000)
第11章 未来
第12章 所有这一切的意义
致谢
专有名词

内容摘要
《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是关于你和你的世界的故事,一幅囊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地图,138亿年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全部历史。
我们从哪里来?宇宙万物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在《大历史,小世界》中,“讲述大历史的大师”辛西娅·布朗凭借非凡的视野和优雅的文笔,将人类的历史融入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以宇宙大爆炸为开端,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138亿年的“大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和地球的形成,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的进化,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再到我们身处其中处处充满活力的全球性社会……本书融合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最新知识成果,用至关重要的8个关键节点,完整演绎了我们人类以及我们所栖居的世界跨越138亿年的史诗故事。

精彩内容
第1章关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
你可曾想过,如何从头开始讲宇宙的故事?科学家都知道宇宙始于138.2亿年(前后有几百万年的出入)前的宇宙大爆炸。宇宙的故事涵盖了138.2亿年,的确是个大工程。
什么是“大历史”?
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故事,这被称为“大历史”。(其他说法还有“宇宙历程”“进化史诗”或“宇宙进化”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就像爬到山巅,俯瞰山下的整个景色,或者跳进宇宙空间,观望整个地球。虽然无法看到大部分细节,但整个图景尽收眼底,而这在山谷中是看不到的。
从宇宙大爆炸到此时此刻,从古至今,大历史无所不包。大历史的讲述者被称为“大历史学家”。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自多个学术领域:从天文学、物理学(原子、恒星和星系)到化学(原子组合成元素);讲到行星的形成,需要地质学的知识(岩石及其形成);说到生命的起源,需要生物学的知识(生物体);人类出现后,又得掌握人文学科的知识——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你会发现,大历史从最大的尺度上讲述历史,几乎涵盖了人类知识的大部分学科。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搞明白过去发生的故事,大历史将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世界各地的很多大学教授都开始讲述整体历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那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而测量物体年代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到1953年,科学家已经确定地球的年龄为45亿年,同时也估算出宇宙的年龄,约为100亿至200亿年。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了“板块构造论”——地壳的板块在地球内部半熔融的物质上漂浮移动。这一发现是了解地球历史的关键。
这些发现让整个故事的讲述成为可能。1989年,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大卫?克里斯蒂安,邀请学校内其他院系的专家每人开讲一部分,开始向学生呈现大历史的样貌。克里斯蒂安创造了“大历史”这个概念,还写了一篇有关大历史课程的文章,发表在《世界历史期刊》(JournalofWorldHistory)上。大历史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传播,一些教授也开始开设相似的课程。
何为经验知识?
大历史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是通过形成概念或解释,然后对其加以证实才获得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经验知识,历史学家通过验证既定事实获得经验知识。英语中的“经验”(empirical)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就是“经验、体验”。经验知识是通过“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而且经验知识是现代世界知识的主要形式,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采用这种方法。它以严格、系统地使用精心验证过的证据为基础,始于17世纪初。
当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拓宽了科学家的观察视野,而跨洋航运也使得全球贸易和探险成为可能。一开始,科学家可能通过想象猜测。或者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然后提出一种想法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想法是通过想象、直觉和逻辑产生的,科学家将其称为“假说”。接下来,他们设计实验或者查找信息,来验证这种想法是否能够解释实验结果。如果不能,便予以否定;如果可以,就继续检验,或者查找新的信息来进一步验证是否与想法相符,直到最后“假说”成为具有很多证据支撑的“理论”。科学理论是指解释和阐释大量事实(数据)的观念。
对于某些主要的思想观念,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证据的基础上,普通人往往称之为“事实”,而科学家仍然称之为“理论”,比如“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就是一例。科学家极其严谨,他们知道,有时新的证据能够推翻主流观念。这是科学方法的一部分。
科学家也是人,即便非常小心,也会出错,会产生偏见。这就是为何要使用科学方法的原因,通过长时间不断试验,才能够得出不带偏见的结论,大部分人才能接受和赞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分享许多不同视角的数据,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运行机制,在人类思想的有限范围内,达成一个合理的共识。
举一个科学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子。这个例子是关于大陆漂移的,即“大陆运动”的想法最终如何成为完善的板块构造理论。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1925年,在一次地质学会议上,那些人拿他的想法逗乐,他则静静地听着,抽着烟斗。魏格纳提出的证据是,南美洲的轮廓与非洲西部的轮廓刚好吻合,而分处大西洋两岸的两块大陆上,发现了相似的动植物的化石。但魏格纳无法解释,究竟是何种力量如此巨大,能够移动整片大陆。由于他解释不了运动的机制,而且他只是个气象学家,并不是地质学家,所以多数地质学家都不接受他的假说。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监测气象时,死于意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大陆漂移的进一步证据才出现。美国海军司令官亨利?赫斯(HenryHess)——他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使用一种叫作“声呐”的新工具,收集海底的轮廓信息。(声呐将声波传入水中,检测物体并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他发现海底并不平坦,这一点令他颇感意外。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的研究确定,海底火山在大西洋中部和太平洋中部形成了高脊。1962年,赫斯出版了一本书,描写海洋盆地的由来以及地壳如何在火山山脊的两侧移动——在火山山脊处,新的物质从地球中心喷发出来。
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进一步发现了新的证据:距离山脊越近,洋底越年轻,而越往山脊两侧延伸,年代越久远。这一证据证明了海洋底部地壳移动的假说。接下来,科学家就可以把所有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了:不只是大陆在移动,海洋地壳的所有板块也在移动,带动附近的大陆地壳移动。
这些板块都是地壳的组成部分,地壳分裂成几块。致使板块移动的力量,是洋脊涌出来的新物质造成的。在半熔融的地幔上方,新物质不断将旧的物质往两边推开。到了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成为地质学领域的核心观念,或者说“范式”。
受到这些故事的鼓舞,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最终能够发现几乎所有事物的奥秘。对他们来说,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只需不断增加观察,提高实验工具的精确性,以及扩大观察的范围。科学令人兴奋,因为科学看似总是处于发现新事物的前沿。
你觉得科学家能够最终发现所有应知的事物吗?当前的知识爆炸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但是有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提醒我们,人类所能获知的东西可能是有限度的。
毕竟,人类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鹰的视敏度优于人类2到3.6倍——具体视鹰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大象能够听到。每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都发展了有利于其祖先生存下来的感知功能。
我们人类所能看到的世界,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举个例子,太阳中心的核反应产生中微子,这是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基本粒子。每秒钟有几十亿的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却无法看到。人类能够看到光,但光只是电磁辐射的一小部分,有很多波长的电磁辐射是我们看不到的——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无线电波等,这些在波谱中的波段都是肉眼无法捕捉到的。因为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看到它们与否并不影响人类生存。螨虫寄生在我们的睫毛上,细菌在我们的皮肤上爬来爬去……对于这些,看不到是个好事。
很明显,对于科学家来说,无论何时,虽然有非常精密的仪器,但大部分自然世界仍处于未检测或是无法接触的状态。关于人类积累的知识,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比喻:人类知识貌似无边无际,但也只是未知的茫茫大海上漂浮的一座小岛而已。知识小岛面积越来越大,小岛的海岸线也就越来越复杂,但依然是漂浮在神秘的、未知的大海之上。[此比喻出自达特茅斯大学的巴西裔美国物理学家马塞洛·戈里瑟(MarceloGleiser)。]似乎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关于现实的一切。对现实的理解随着人类自身状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而发现新知识的兴奋是人类探索的驱动力。人类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去发现自然界的模式规律,去理解我们的历史和周遭环境。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已经获得令人惊喜的意识。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关于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人类都有哪些了解。读完这些,读者朋友就能在这幅最为巨大的时空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