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回望青春(中) 普通图书/文学 编者:成进 西安交大 978756058251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耄耋回望青春(中) 普通图书/文学 编者:成进 西安交大 978756058251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9.9 5.0折 6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成进

出版社西安交大

ISBN9787560582511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3548737

上书时间2023-06-1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成进主编的《耄耋回望青春(中)》以西迁老同志为主要征稿和采访对象,旨在通过还原60年前交大广大师生员工放弃上海的优越环境,克服困难,扎根西部,艰苦奋斗,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奉献一生的历史画卷;诠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老一辈交大人作为西部大开发先行者炽热的家国情怀;反映迁校60年以来西安交大人传承西迁精神,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为祖国西部的社会进步、经济振兴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序言/张迈曾
1  铭记历史  弘扬传统
  西迁薪火与寄语学子——采访西迁老教授林毓琦/公管学院
  交大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张发荣老师专访/公管学院
  老交大的作风·精神/江涛
  校庆之际话传统——方鸿发教授采访纪实/电气学院
  老交大传统永放光芒/范金城
  交大西迁与“西迁精神”/沈祖达
  有感于交通大学西迁/张正立
  回首西迁往事谆谆寄语学子——访施仁教授纪实/电信学院
2  回望西迁  不辱使命
  壮志豪情西迁行耕耘教坛一甲子——访马知恩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
  采访西迁老师学习西迁精神/人居学院
  默默耕耘半世纪潜心科研五十载——记俞茂宏教授/人居学院
  使命坚守感恩——记陈瀚教授/人居学院
  周总理嘱咐好/许晋源
  交通大学化学学科的重建与发展/韩世纲
  西迁随想/乔宗亮
  一生行医一路济道——记百岁医生戴岳/刘浩高玛丽庄稼
  我在西安交大的教学经历——访邱元仁教授/电气学院
  从迁校后的工企教研室谈起——访葛文运教授/电气学院
  我在电机教研室工作40年——访何秀伟教授/电气学院
  我校发电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访沈赞埙教授/电气学院
  山高水长,与西交共庆一甲子——记李冰霜教授/法学院
  记经济法学科创始人陈克武教授/法学院
  回顾西安交大数学学科的发展/高应才
  关于简易礼堂的段想/刘燕鑣
  一位体育教师的回忆/张有恤
  老照片讲述的西迂故事——师生员工的奋斗与奉献/白延生  祝玉琴
3  扎根西部  青春无悔
  童年求学西迁——采访罗晋生教授/电信学院
  六十载澹泊明志精于勤大雅宏达
    ——“耄耋回望青春”主题采访活动纪实/理学院
  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
    ——采访韩世纲、庞瑶华、何培之三位老师/理学院
  永不停歇的进取——访杨棣老先生/理学院
  西迁60年回顾/谈文心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耄耋回望青春”采访活动纪实/材料学院
  无悔认真奉献——访刘静华教授/材料学院
  国家需要,我们就来了——访戚继皋教授/材料学院
  西安,我来对了——访刘禹门教授/材料学院、
  追寻精神之路——访饶启昌教授/材料学院
  我是一个地道的交大人——李超俊教授自述/能动学院
  我的交大情怀/俞察
4  追忆前辈  感恩师长
  岁月回眸师生永契/机械学院
  缅怀导师屈梁生院士/何正嘉
  创新、勤行、严谨、远瞩的领军主帅
    ——忆恩师顾崇衔/卢秉恒
  乐兑谦教授永活我心中/林其骏
  回忆我心中的严师乐兑谦教授/吴序堂
  缅怀阳含和教授——“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何钺  陈康宁  王馨
  情深谊长——缅怀戴德沛先生/黄协清
  好干部好同事好领导——怀念毕镐钧同志/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
  校长从未看轻过任何一个职工
    ——翁国善老人眼里的彭康校长/武装部
  感恩交大育我成长——采访刘芙蓉教授/化工学院
  忆我的父亲何金茂和母亲赵洪美/何平宇
  老照片讲述的西迁故事——前辈与名师篇/白延生  祝玉琴
5  峥嵘岁月  多彩人生
  话当年忆西迁——刘文江教授采访纪实/电信学院
  沈伟君教授的回忆/电信学院
  岁月往事寄语——傅君眉教授自述/电信学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记张德运教授/电信学院
  我与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共成长——访沈均毅教授实录/电信学院
  听胡保生教授讲西迁故事/电信学院
  八路本色平凡真实——点赞抗战老兵西迁老人杨晋堦/叶立勤  高玛丽  刘浩  庄稼
  从事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回顾/赵恕俭
  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专家——记王文博教授/金经学院
  纵使耄耋学研不止——访文启湘教授/金经学院
  参加中印边境反击战,为印度战俘疗伤/王明新
  退休生活亦精彩——我在新浪网开设《孙子兵法》讲座/金精
  老照片讲述的西迁故事——文化生活篇/白延生祝玉琴
后记

内容摘要
 成进主编的《耄耋回望青春(中)》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安交通大学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二是部分单位、学院对老同志的采访实录。这些文章都是老一辈交大人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真实、具体地反映了交通大学,特别是交通大学迁校后的历史、传统、精神和情感,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交大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顾全大局、
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功绩与风采,挖掘了交通大学西迁在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西迁精神的历史沉淀。文章读来平实、亲切,使读者在思索中得到启迪和鼓舞。

精彩内容
 一 回望西迁——上海“大树”与西安“马路”林毓琦教授说,交通大学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两所
高校之一,解放前后还有“北有清华、南有交大”的说法。1955年台湾海峡局势紧张,加之从国家经济布局看,东边发达、西边落后,故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整体内迁西安,1956年正式开始西迁。1957年,台海局势缓和,综合考虑之后调整为大部分专业和师生西迁(即主体话迁),少部分留在上海。1959年,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显然两校都源于“交通大学”,所以2016年是我校建校120周年、西迁60周年。
林教授1953年在上海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时他的志愿表上第一志愿是服从分配,第二志愿是去东北制造机器的工厂,然而随后公布的毕业分配名单中他却是留校任教。他先被分配到材料力学教研室,1955年调到运输起重系的起重机专业。在1957年新的迁校方案中,他所在的这个系留在上海,不随之西迁。适逢他在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上学的爱人1957年毕业,领导告诉他,运输起重系不迁了,他的爱人可以留在本校的上海部分任教。可是他俩随后商量决定,“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支援西北,我们也去吧”。这样,她爱人1957年到了西安,而他因运输起重系的讲课任务等工作一时无人接替,需要过渡期,故他1958年到达西安。
林教授形容刚刚西迁过来的交通大学犹如从上海整体搬来的栽在“大花盆”中的树,甚至连草皮都是从上海运来的,当时交大校门口的泥土路是标准的“马路”,因为早晨你可以看到郊区农民夜里用马车从城里搬运粪便肥料时,沿路掉下来的一堆堆马粪。其实那时候的西安城墙之外全都是泥土路,维修实验设备的螺丝钉、青年教职工结婚用的水果糖等都要到上海买。学校内的裁缝店、理发店和修鞋铺也是从上海西迁的,仅此可见当时西安的工业水平与生活条件如
何。
关于西迁的利弊,林教授说,做任何事都有利与弊,但要分主次。交通大学就像一棵大树,一旦迁移肯定会折断好多根系,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实践表明交通大学西迁的好处很大。从国家角度讲,学校由一所变为两所,这是第一件好事;第二件是更大的好事,即近60年西北的工业与科技中的骨干人才,很多都是西迁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培养的。西安交大及其毕业生,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大发展奠定了宏大深厚的基础。此外,它还面向全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改革开放后,不少本科生与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北、上、广,结果西安交大毕业生在那里深受欢迎,口碑很好,当然还有其他贡献。反之,如果没有当年交通大学主体的西迁,今天人们看到的西北,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景象。
林教授说,从个人角度讲,也会有得与失,这因人而异。而他个人觉得,西安交大环境好,很适合做学问,而东部繁华、热闹,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工资也高,但对于个人这都是身外之物,是次要问题。他还说,“如果没有来西安,我则会继续从事起重机专业工作,应该没机会去倡导建立‘学生学习学’,而这一工作被几百所高校引进(当时全国仅有公办高校千余所);也不会因找‘成才的典型’从而发现与宣传‘钱学森科学思想库’,而这两项工作是我今生所
做的三项工作之一、二。第三项工作是在培养几百名本科生、多名研究生和科研工作中尽力,当然这项工作,如果我留在上海也一样会做的。总之,我感到在西安交大这近60年,过得充实、愉快。”如今,当年的“马路”早就不见了,西安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还是21世纪崭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起点。60年的实践表明,当年让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放眼全局、高瞻远瞩之举,而支撑与创建这项伟大工程的正是全体西迁交大人和众多接力的交大人。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