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之不若行之:不同语法体系对日语习得效果的影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知之不若行之:不同语法体系对日语习得效果的影响

60 4.7折 128 全新

仅1件

上海杨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0-26

东亚文史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蔡妍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522817385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328页
  • 字数 261.000千字
【内容简介】
我国的日语语法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学校语法和较新的日语教学语法这两套不同的语法体系。学校语法指日本的中小学所讲授的语法体系,以日语母语者为对象制定而成,其的特点是注重语言的形式;日语教学语法主要应用于以欧美人为对象的对外日语教学中,其总体特点是更加注重语言的意义与功能。这两套语法体系虽并非为我国日语学习者“量身定制”,却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日语教学当中——日语语法教学的教材、教参等基本上都是以这两套语法体系为框架编写而成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并存给学习者和教师带来了困扰,其孰优孰劣也一直是日语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书在教学语法的视域下,选取《新大学日语简明教程》为学校语法体系教材、《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为日语教学语法体系教材,归纳两套教材中的初级日语核心语法项目,即助动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格助词的使用,使役态、被动态、可能态、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在教学思维、术语命名、教学逻辑、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采用以E-prime为主的追踪实验法,考察中国日语学习者于初级核心语法项目上的习得效果差异,并结合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日语语言学相关原理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机制,以探明哪一套语法体系或哪一套语法体系的哪个部分更加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
【作者简介】
蔡妍,女,1989年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日语教学。
【目录】
部分 研究概述

章 导论3

一 研究缘起与相关概念的界定3

二 研究动机与意义15

三 关于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教学效果的文献回顾22

四 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性与本书的创新27

五 研究目的及框架35

第二章 总体设计36

一 研究问题36

二 研究流程37

三 量具设计40

四 本章小结73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第三章 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及其各自存在的问题研究79

一 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79

二 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各自存在的问题99

三 本章小结103

第四章 日语语法习得效果研究109

一 语法习得效果的评价标准109

二 日语语法习得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112

三 本章小结120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第五章 教学视角下学校语法体系与日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差异125

一 语法体系承载教材的选取125

二 “组装型”与“集成型”的教学思维差异128

三 “意义型”与“形态型”的术语命名差异139

四 “模块化”与“零散化”的教学逻辑差异144

五 “简体为本”与“敬体优先”的教学理念差异154

六 本章小结165

第六章 教学视角下两套语法体系教材的相同之处168

一 动词语态的讲解内容与模式 168

二 授受动词的讲解内容与模式 174

三 敬语体系的讲解内容与模式 176

四 本章小结 181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第七章 正式研究阶段的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185

一 实验对象 185

二 实验材料187

三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206

四 数据收集与分析211

五 本章小结213

第八章 差异性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216

一 “组装型”与“集成型”教学思维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217

二 “意义型”与“形态型”术语命名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236

三 “模块化”与“零散化”教学逻辑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242

四 “简体为本”与“敬体优先”教学理念下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差异257

五 本章小结265

第九章 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270

一 动词语态的习得效果及偏误倾向270

二 授受动词的习得效果及偏误倾向277

三 敬语体系的习得效果及偏误倾向285

四 本章小结288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讨论与启示293

一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293

二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295

三 其他启示性发现300

四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303

参考文献30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