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基础化学(游文章)(第二版)

5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游文章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2-2a-4

上书时间2024-06-2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游文章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19-09
  • 版次 1
  • ISBN 9787122346650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08页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第二版)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重新编排,按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部分进行介绍。化学原理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四大化学平衡及与之对应的容量分析、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理论、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元素化学部分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结构,常见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基础化学》(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制药、材料、生物、环境、轻工、食品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化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游文章,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副教授, 本人于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曾从事水生动物的营养研究,主要进行水生动物的营养成分和饲料成分的分析工作。2002年至今在武汉工程大学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讲授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化学教学的骨干教师。 

主持或参加研究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10多篇。获省部级二等奖三项。
【目录】
第1部分化学原理 

第1章气体1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 

1.1.1波义耳定律1 

1.1.2盖·吕萨克定律1 

1.1.3化合体积定律和阿伏伽德罗定律2 

1.1.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1.1.5气体常数3 

1.2理想气体混合物4 

1.2.1道尔顿分压定律4 

1.2.2阿马格分体积定律5 

思考题6 

习题6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8 

2.1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变判据8 

2.1.1热力学中常用的术语9 

2.1.2热力学第一定律12 

2.1.3常见化学反应的过程13 

2.1.4化学反应热效应14 

2.1.5热效应的计算17 

2.1.6焓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21 

2.2化学反应方向的熵变判据21 

2.2.1熵及熵的性质21 

2.2.2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24 

2.3化学反应方向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据25 

2.3.1吉布斯自由能25 

2.3.2吉布斯自由能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27 

思考题28 

习题29 

第3章化学反应的限度32 

3.1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据32 

3.1.1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平衡32 

3.1.2化学平衡常数33 

3.2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38 

3.2.1非平衡状态化学反应的方向38 

3.2.2化学平衡组成及理论转化率的计算39 

3.3化学平衡的移动40 

3.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1 

3.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2 

3.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3 

3.3.4吕·查德理原理44 

思考题45 

习题46 

第4章定量分析概论49 

4.1定量分析中的误差49 

4.1.1误差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49 

4.1.2误差的减免方法50 

4.1.3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51 

4.1.4可疑测定值的取舍方法54 

4.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54 

4.2.1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55 

4.2.2有效数字修约规则56 

4.2.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56 

4.2.4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的应用57 

4.3滴定分析法概论57 

4.3.1滴定分析法简介57 

4.3.2标准溶液59 

4.3.3滴定分析的计算61 

思考题65 

习题67 

第5章酸碱平衡69 

5.1电解质溶液69 

5.1.1强电解质溶液69 

5.1.2弱电解质溶液70 

5.2酸碱理论70 

5.2.1酸碱理论的发展70 

5.2.2酸碱质子理论71 

5.3水的离解平衡73 

5.3.1水的离子积73 

5.3.2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和pH值74 

5.4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75 

5.4.1分子型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75 

5.4.2离子型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80 

5.5缓冲溶液83 

5.5.1同离子效应84 

5.5.2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84 

5.5.3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85 

5.5.4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85 

5.5.5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87 

思考题88 

习题89 

第6章酸碱滴定法91 

6.1酸碱指示剂91 

6.1.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91 

6.1.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变色点91 

6.1.3混合指示剂93 

6.1.4几点注意事项94 

6.2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94 

6.2.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94 

6.2.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97 

6.2.3多元酸(碱)的滴定100 

6.3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01 

6.4酸碱滴定的应用102 

思考题105 

习题106 

第7章沉淀-溶解平衡108 

7.1溶度积原理108 

7.1.1溶度积108 

7.1.2溶度积与溶解度108 

7.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109 

7.2.1同离子效应109 

7.2.2盐效应110 

7.2.3酸效应110 

7.2.4配合效应110 

7.3溶度积规则及应用110 

7.3.1溶度积规则110 

7.3.2沉淀生成111 

7.3.3沉淀溶解112 

7.3.4分步沉淀114 

7.3.5沉淀的转化115 

思考题115 

习题117 

第8章沉淀滴定法118 

8.1概述118 

8.2莫尔法118 

8.2.1基本原理118 

8.2.2滴定条件118 

8.2.3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120 

8.3佛尔哈德法120 

8.3.1直接滴定法测定Ag+120 

8.3.2返滴定法测定卤素离子121 

8.3.3佛尔哈德法特点及应用范围122 

8.4法扬司法122 

8.4.1基本原理122 

8.4.2滴定条件123 

8.4.3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123 

思考题123 

习题124 

第9章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125 

9.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25 

9.1.1氧化数125 

9.1.2氧化还原反应126 

9.1.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126 

9.2原电池129 

9.2.1原电池组成和原电池符号129 

9.2.2电极类型130 

9.2.3电池电动势131 

9.2.4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131 

9.2.5标准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平衡常数132 

9.3电极电势132 

9.3.1电极电势的产生132 

9.3.2标准电极电势133 

9.3.3标准电极电势计算135 

9.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36 

9.4.1能斯特(Nernst)方程136 

9.4.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137 

9.4.3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140 

9.5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141 

9.5.1电极电势应用141 

9.5.2电池电动势应用143 

9.6元素电势图143 

9.7水的电势-pH图145 

思考题146 

习题148 

第10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50 

10.1氧化还原平衡150 

10.1.1式量电势(条件电势)150 

10.1.2影响条件电势的因素及条件电势的计算151 

10.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52 

10.2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53 

10.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154 

10.3.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154 

10.3.2氧化还原指示剂156 

10.4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157 

10.4.1常用的氧化剂157 

10.4.2常用的还原剂158 

10.5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159 

10.5.1高锰酸钾法159 

10.5.2碘法161 

10.5.3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64 

10.6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65 

思考题167 

习题167 

第11章原子结构169 

11.1原子的玻尔模型170 

11.1.1经典物理学局限性170 

11.1.2氢原子光谱171 

11.1.3氢原子的玻尔模型172 

11.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73 

11.2.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73 

11.2.2微观粒子测不准关系174 

11.2.3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175 

11.2.4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76 

11.2.5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形179 

11.3多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81 

11.3.1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181 

11.3.2鲍林近似能级图183 

11.3.3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84 

11.3.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186 

11.4主要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189 

11.4.1原子半径189 

11.4.2电离能190 

11.4.3电子亲和能191 

11.4.4电负性192 

思考题193 

习题194 

第12章分子结构196 

12.1离子键理论196 

12.1.1离子键的形成196 

12.1.2离子的特征198 

12.1.3离子晶体200 

12.1.4离子极化作用203 

12.2共价键理论204 

12.2.1价键理论205 

12.2.2杂化轨道理论209 

12.2.3价电子对互斥理论214 

12.2.4分子轨道理论217 

12.2.5原子晶体221 

12.3金属键理论221 

12.3.1改性共价键理论221 

12.3.2金属能带理论222 

12.3.3金属晶体223 

12.4分子间作用力224 

12.4.1分子的极性与变形性225 

12.4.2分子间作用力226 

12.4.3氢键228 

12.4.4分子晶体229 

思考题229 

习题230 

第13章配位化合物232 

13.1基本概念232 

13.1.1配合物的组成232 

13.1.2配合物的命名234 

13.1.3螯合物235 

13.1.4新型配合物236 

13.2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237 

13.2.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237 

13.2.2配合物的磁性238 

13.3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38 

13.3.1价键理论238 

13.3.2晶体场理论243 

13.4配合物的稳定性248 

13.4.1配位平衡和平衡常数248 

13.4.2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250 

13.4.3配位平衡的移动252 

13.5配合物的应用256 

13.5.1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256 

13.5.2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58 

13.5.3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259 

13.5.4与生物化学的关系259 

思考题260 

习题261 

第14章配合滴定法263 

14.1EDTA及EDTA配合物的特点264 

14.1.1EDTA的性质264 

14.1.2金属-EDTA配合物的特点265 

14.2外界条件对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266 

14.2.1EDTA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αY(H)267 

14.2.2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267 

14.2.3配合物MY的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268 

14.2.4条件稳定常数K′稳269 

14.3滴定曲线270 

14.3.1曲线绘制270 

14.3.2影响配合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271 

14.3.3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272 

14.3.4配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273 

14.4金属指示剂274 

14.4.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74 

14.4.2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275 

14.4.3金属指示剂的配制275 

14.4.4常见金属指示剂276 

14.5混合离子的滴定278 

14.5.1控制溶液的酸度进行分别滴定278 

14.5.2利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279 

14.5.3其他配合剂的应用281 

14.6配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281 

14.6.1配合滴定方式281 

14.6.2配合滴定结果的计算283 

思考题284 

习题285 

第2部分元素化学 

第15章主族金属元素(一)287 

15.1s区元素概述287 

15.2碱金属288 

15.2.1碱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88 

15.2.2碱金属的氢化物290 

15.2.3碱金属的氧化物290 

15.2.4碱金属的氢氧化物292 

15.2.5碱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293 

15.2.6碱金属配位化合物293 

15.3碱土金属293 

15.3.1碱土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93 

15.3.2碱土金属的氢化物294 

15.3.3碱土金属的氧化物295 

15.3.4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295 

15.3.5碱土金属的盐类296 

15.3.6碱土金属配位化合物296 

15.4锂、铍的特殊性297 

15.4.1对角线规则297 

15.4.2锂的特殊性及锂、镁的相似性297 

15.4.3铍的特殊性及铍、铝的相似性297 

15.5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生物效应298 

15.5.1碱金属的生物效应298 

15.5.2碱土金属的生物效应299 

思考题300 

习题300 

第16章主族金属元素(二)302 

16.1p区元素概述302 

16.2铝302 

16.2.1铝的物理化学性质302 

16.2.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303 

16.2.3铝盐304 

16.3锡、铅305 

16.3.1锡和铅的物理化学性质306 

16.3.2锡和铅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306 

16.3.3锡和铅的化合物308 

16.3.4Sn(Ⅱ)的还原性和Pb(Ⅳ)的氧化性309 

16.4砷、锑、铋310 

16.4.1砷、锑、铋的物理化学性质310 

16.4.2砷、锑、铋的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水合物311 

16.4.3砷、锑、铋的化合物312 

思考题314 

习题314 

第17章非金属元素317 

17.1概述317 

17.1.1单质317 

17.1.2化合物318 

17.2卤素320 

17.2.1卤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321 

17.2.2卤化氢和氢卤酸324 

17.2.3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327 

17.2.4卤素的氧化物、含氧酸和盐330 

17.2.5拟卤素335 

17.3氧族元素336 

17.3.1氧族元素的通性336 

17.3.2氧和臭氧338 

17.3.3硫及其化合物341 

17.3.4硒、碲及其化合物351 

17.4氮族元素354 

17.4.1氮及其化合物354 

17.4.2磷及其化合物364 

17.5碳、硅、硼373 

17.5.1碳、硅、硼的物理化学性质374 

17.5.2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和盐376 

17.5.3硅的氧化物、含氧酸和盐378 

17.5.4硼的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和盐380 

17.6氢和稀有气体383 

17.6.1氢383 

17.6.2稀有气体385 

思考题388 

习题388 

第18章过渡元素(一)390 

18.1过渡元素概述390 

18.2钛副族391 

18.2.1钛的物理化学性质391 

18.2.2钛的氧化物和钛酸盐392 

18.2.3钛的卤化物393 

18.2.4锆和铪的重要化合物394 

18.3钒副族394 

18.3.1钒族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395 

18.3.2钒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96 

18.4铬副族397 

18.4.1铬的物理化学性质398 

18.4.2铬(Ⅲ)的化合物399 

18.4.3Cr(Ⅵ)化合物402 

18.4.4钼和钨的重要化合物405 

18.5锰副族407 

18.5.1锰的物理化学性质408 

18.5.2Mn(Ⅱ)的化合物408 

18.5.3Mn(Ⅳ)的化合物409 

18.5.4Mn(Ⅵ)和Mn(Ⅶ)的化合物410 

18.5.5锝和铼的重要化合物412 

18.6铁系元素413 

18.6.1铁系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14 

18.6.2铁系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15 

18.6.3铁盐、钴盐和镍盐416 

18.6.4铁系元素的配合物418 

18.7铂系元素423 

18.7.1铂系元素单质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423 

18.7.2铂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24 

18.8稀土元素和镧系元素425 

18.9锕系元素简介431 

思考题432 

习题433 

第19章过渡元素(二)437 

19.1铜副族元素437 

19.1.1铜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38 

19.1.2铜副族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39 

19.1.3铜副族元素的化合物440 

19.1.4铜副族元素的配合物444 

19.1.5铜(Ⅰ)与铜(Ⅱ)的相互转化445 

19.2锌副族元素446 

19.2.1锌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47 

19.2.2锌副族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49 

19.2.3锌副族元素的化合物450 

思考题454 

习题455 

第20章常见离子的分离和鉴定457 

20.1定性分析概述457 

20.1.1鉴定反应和鉴定反应的条件457 

20.1.2鉴定反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458 

20.1.3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459 

20.1.4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460 

20.2常见阳离子的分析和鉴定460 

20.2.1阳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460 

20.2.2阳离子的系统分析方法464 

20.3常见阴离子的分析和鉴定477 

20.3.1阴离子的初步检验477 

20.3.2阴离子的鉴定478 

思考题481 

习题482 

附录484 

附录1常用物理量、单位和符号484 

附录2国际单位制(SI)485 

附录3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486 

附录4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100kPa)487 

附录5一些有机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m493 

附录6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98.15K)493 

附录7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范围494 

附录8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K)494 

附录9标准电极电势(298.15K)495 

附录10一些弱电解质、难溶物和配离子标准电极电势(298.15K)501 

附录11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503 

附录12元素原子参数504 

附录13鲍林(Pauling)离子半径505 

附录14某些键的键能和键长506 

附录15一些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K)507 

参考文献50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