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15 6.8折 22 九品

仅1件

吉林长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亚平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7

版次1

印刷时间2005-07

装帧平装

货号架14电影

上书时间2024-12-30

书山府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丁亚平 著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3917424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4页
  • 字数 36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以联系、发展、运动的历史眼光,采用了不拘一格,集众家之长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显现了作者开放、灵活、大器的治学态度。由于综合性方法的运用,《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和切入方式,即专题式的研究方式,针对战后电影三年半的历史,作者设定了“战后电影的态势与进程”、“三个地区的电影与电影意识形态”、“社会派电影和人文派电影”、“走向开放与成熟的电影艺术”四大课题。以时空环境、个人特征、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主客观探索。这种四面出击,多管齐下的专题式研究,全面透彻地对战后电影“有着花朵簇拥的繁盛景观”的面貌,和此时的电影之所以有着“人文与历史的艺术内容和建设性的艺术史意义”的缘由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多项专题式的研究方法,对战后电影的每个点面,都进行掘井及泉的探究,故而使得这一时期的电影面貌及其深层缘由的把握面面俱到疏漏甚微,几乎回答了战后电影的所有问题,所以当可称得上是一部战后电影艺术的百科全书。
  值得一提的是,《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特殊的结构和切入方式,使得每一章节都成了一个内容完整的独立个体,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不是环环相扣的关系,而是层层相套的关系。摞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单个取出,又可独立存在。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自由。你可以带着问题,根据自己所需,进行章节选读,从而完整的获得有关知识。
【作者简介】
丁亚平,男,1961年5月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影视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喜欢读书,认定书里存有永生的青春,在读书、著书、出书的过程与细节中发现喜悦。当然他不会将现实加以诗化。他只是质朴地努力想将一种新的生命贯注到一切形式里,包括书里、书外。
【目录】
第一章 喧哗与超越;战后电影的态势与进程

 第一节 重建阶段:电影发展的困顿与生机

 第二节 创作繁荣阶段:对新的电影生长点的寻求

 第三节 转换阶段:走变化和生长的道路 

第二章 三个地区的电影与电影意识形态

 第一节 理论与创作互动:国统区三方会聚的历史格局中的进步电影

 第二节 常例与变例整合:国统区三方会聚的历史格局的正统电影

 第三节 市场化与类型片:国统区三方会聚的历史格局的商业电影

 第四节 峥嵘蓬勃的开创性的一页:香港电影

 第五节 电影与革命的历史性际会:解放区群体话语与纪录电影

第三章 主体的选择:社会派电影与人文派电影

 第一节 生命践履:融汇入历史热情与现实批判的社会派电影

 第二节 人文电影的意义:以心灵探索心灵

 第三节 开放的对话性:电影文化的融合与创造

第四章 走向开放与成熟的电影艺术

 第一节 多元并存的艺术求索之途:电影叙事的选择与开掘

 第二节 历史话语与人文语义:银幕人物形象新开拓

 第三节 语言运用与银幕的文化诗学:民族性、现代性和人文性的融汇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40年代电影文粹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