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从妈妈的好耐心开始
¥
0.99
八五品
库存4件
作者张美华 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0051
上书时间2023-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美华 著
-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7
-
版次
1
-
ISBN
9787802036086
-
定价
2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4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每一个孩子都是—块璞玉,他的才华、天赋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雕琢。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如何才是对孩子的适度的爱?如倒培养孩子自立自信等品质?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完美人生?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好孩子从妈妈的好耐心开始》中找到答案。作者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子经验的优秀母亲、记者和作家,她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对家长朋友们很有启发性的教育建议。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要隆得用孩子的眼晴看世界,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但不溺爱。
- 【作者简介】
-
张美华,女,1955年7月生,河北省张北县人,198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进修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华乐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著有散文集《飞去的云》和报告文学集《天马刚刚起飞》。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散文《哑妹》《飞去的云》在网上广为流传。做过多年的教师和《张家口报》副刊编辑,担任过《张家口晚报》特稿部和专刊部的主任。撰写的《记者——永远令人感动的职业》一文曾获人民网第五届记者节征文一等奖。近年倾心于母亲教育的研究,家教文章《让孩子自然成长》和《儿真不嫌母丑吗》等广受好评。
- 【目录】
-
序做一个温暖的母亲
1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奶嘴”
慎待孩子的“人来疯”
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要从小教给孩子生存的智慧
你对孩子“诚信”吗
孩子为什么厌学
孩子的天赋是怎样丢失的
你比孩子做得更好吗
一味地和孩子做朋友行吗
家长面临的新挑战
如何面对孩子的逃学
你有没有用摩托车驯马
教育没有灵丹妙药
要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丑
家长不要和孩子一起作秀
每一个“一年级”都很重要
引领孩子迈过游戏厅这道“坎”
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孩子早恋没有那么可怕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种幸福
一次身教比一千次说教管用
关键时刻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
在成长中逐渐变得成熟
2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爱
母亲的爱心在于耐心
为孩子营造一方良好的成长环境
隔代教育之我见
和孩子一起拥有爱心
善于发现和珍惜孩子的爱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
小题大做是家长的通病
不要粗暴地践踏孩子的尊严
最大的爱心是爱护孩子的心灵
学会爱孩子是一门必修课
让孩子自然成长
离婚母亲更应谨言慎行
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爱心
怎样看待孩子的“胸无大志”
宽严皆是因为爱
多看看孩子的眼睛
懂文学之后可以懂孩子
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
把握好负责任的度
心理断奶比生理断奶更难
享受爱的收获
附录
我们应该怎样做母亲
3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品质很重要
大多数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
别让孩子“动”了你的包
不要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
要从小教育孩子不打架
好习惯是好老师给的
如何面对孩子的“说谎”
要让孩子知道长记性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要把投入学习变成一种自觉
“甘蔗没有两头甜”
当生活委员可以锻炼责任感
要培养孩子“凡事做到位”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积累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的高效率
脚踏实地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其他几种重要习惯
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垛”
素质教育是品质和精神的培养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自己的事情自己把握
责任感应该是男人的第一素质
要帮助孩子树立节俭意识
父母的好品质是稀有的教育资源
4帮助孩子塑造完美人生
男孩子儿时应少吃零食
别让孩子感到“腻”
不可对孩子轻易许诺
不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找借口
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是正常的
洁净孩子的口语从大人做起
要教育孩子有所畏惧
不可让孩子养成推诿责任的坏习惯
千万不要中途放弃
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走出把读书和作业对立的误区
给孩子心灵上播种什么很重要
告诉孩子怎样追星
告诉孩子什么是另类
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要重视对孩子情感和意志的培育
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自律是一生的财富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一定要把目光盯在一流的目标上
兴趣不是懒惰的盾牌
不要轻信媒体的鼓动
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要不得
没有持之以恒就没有成功
教育孩子拥有自信和学会感恩
要教育孩子明事理、懂安危
5写给儿子的信
凡是能力都能培养和锻炼
面对困难要百折不挠
每一片蓝天都可以展翅
理想从并不理想的现实起步
奇迹不可复制
差距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不放弃不退缩终会成功
生活如恋人
期待成功的心不可太切
不要想着一口能吃出个胖子
学会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负责
要学会相信美好
骄傲的人有时需要低低头
一生都需要好好读书
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人无法代替
阅历和见识是人生路上的财富
人生没有“耽误时间”一说
附录
超过了父母才能回报父母
人生的方向自己决定
人生如课,课是人生
你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破罐子”
6告诉年轻人一些爱情和婚恋的事
男生与女生的爱情
一位母亲的忠告
规劝大龄青年
婚姻果真是一张纸吗
如何选择婚姻
如何维护好婚姻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看待婚外恋
谁来劝醒痴迷人
理想的男人就是有责任感
自尊的女人不做情人
女人不要随便说“难”
女性自强就是珍爱自己
女人之“靠”
后记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做一个温暖的母亲
2005年的冬天,张美华老师来到了我们研究所工作。
在还没有来研究所之前,我就知道张老师不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编辑、记者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在相处和交谈中,我发现张老师对家庭教育有许多真知灼见,而这些真知灼见不仅来自于一位母亲的个体感悟和体会,同时也来源于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见识。
这与张美华老师的职业经历有关。
张美华老师原是张家口报社的主任编辑,做过多年副刊和教育版的编辑,担任过《张家口晚报》特稿部和专刊部的主任。她撰写的《记者——永远令人感动的职业》一文曾荣获人民网第五届记者节征文一等奖。
张美华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作家,著有散文集《飞去的云》和报告文学集《饫马刚刚起飞》。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散文《哑妹》更是在网上广为流传。
不仅如此,张美华老师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曾做过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民办学校从事过宣传工作,到美术中学当过校长……正是这种丰富而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能从儿子和学生的成长中,思考和感悟到了许多教育问题,得出了一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些发自内心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既抓住了家长和孩子的心事,又找到了问题的实质。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她的家教文章《让孩子自然成长》和《儿真不嫌母丑吗》才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转载。
2
张美华老师是一位单亲母亲,而且是一位“温暖”的单亲母亲,正是这种“温暖”让她对母亲有了更多的认识。
儿子7岁那年,张老师成了单亲母亲,儿子被判给了孩子的父亲。
一年之后,张老师接回了自己的儿子,从此母子相依,不离不弃,她一手将儿子养大。
和许多母亲一样,张老师也为儿子的成长操碎了心:婴幼儿时怕他生病;三四岁肘怕他被拐卖;上小学时怕他逃学、怕他和别人打架;上中学时怕他迷恋游戏影响学习;上高中时怕他早恋耽误升学;上大学时怕他不会和同学交往而身陷孤独……尽管怕这怕那,但是除了没被拐卖和不与别人打架外,其他的担忧都无一例外地在她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厌学、逃学、上网、追星、早恋……
尽管这些数不胜数的困扰一次又一次地让张美华老师失落、烦恼、暴躁甚至伤心落泪,但如今那个令她烦心、担心又伤心的儿子,已在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留学……
时光荏苒,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母亲却一天天地变老,可他们却一如往日般地心心相印。于是在母与子的交流中,张老师便萌发了写出这样一本书的念头——这就是我们现在拿在手里正在看的这本书。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一个留学生的培养心得,而是一位母亲,用略显风趣、亲切的语言,讲述自己和一个从孩童变成留学生的儿子之间的各种故事。
不仅如此,张老师还通过故事告诉读者,“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关键在于遇到这些棘手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母亲应该明白怎么办。
在这些故事中,张老师为儿子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烦恼,并最终把儿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意志坚定、品质优秀的好孩子。可以说,她的这本书为更多的母亲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可仿可学的例子。书中,张老师还提出了做一个“温暖母亲”的观点,她认为:
“所谓好母亲,就是要学会做一个温暖的母亲。因为温暖不是溺爱,温暖是一种心态平和,是一种从容不迫。!
“温暖需要智慧和修养,需要宽容和包涵:宽容不等于放纵,包涵不等于包办和包庇。
“衡量一个母亲是否称职,就是看她在这些问题上能否把握好一个尺度。能够把握好这个尺度的母亲就是一个温暖的母亲。”
其实,张老师培养和教育儿子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学做“温暖母亲”的过程。
通过这本书,张老师把她的成功和不足“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希望未做母亲和正在做母亲的人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教益。
3
张美华老师还是一位非常清醒而有智慧的母亲。
张老师把教育儿子成长过程中得出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延伸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领域;她还反思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一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制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张老师告诉家长不要和孩子作秀,她告诫孩子们不要轻信媒体的鼓动,她批评了一些舆论媒体越来越缺少职业道德:热衷于撕开他人的伤口给人看,而不是想着怎样去帮助伤者疗伤。
张老师认为:一个母亲如果选择了残缺的人格和心理,那么她的生活和事业自然也是残缺的,培养的孩子也就不免残缺。
所谓完整,不仅仅是家庭形式的完整。就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而言,单亲家庭完全可以做到完整。
针对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袒护,她告诫家长:你的手再长也没有孩子的路长;你的覆盖能力再强也覆盖不了孩子一辈子的前程;你的翅膀再大也遮挡不了孩子一生的风雨。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帮助孩子做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懂得吃苦、知道容人让人、能与人合作、有奉献精神、会独立做人做事的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些风雨、多些机遇,这才是做父母的真爱、大爱。
4
本书有故事、有交流、有方法、有检讨、有反思、有批判。故事写得风趣幽默,道理讲得入情入理。交流时,娓娓道来、语重心长;针砭时弊,深刻到位、一针见血。它既是写给家长的,也是写给青少年的;既是和家长交流,也是和青少年交流;既是文字上的沟通,同时也是心灵上的互动。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引起家长和读者的强烈共鸣。
王东华
2008年6月1日
(王东华:(钹现母亲文库》主编,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母亲,也是一个单亲母亲。在儿子8岁时,我开始了一个人牵着儿子往前走的日子。这一牵就是12年,直到儿子考进了大学;这一走就是近20年,直到现在。
现在儿子在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留学,我已从原单位张家口日报社提前离岗。离岗后我先是在山东一家民办大学的宣传部门做事,后来又到一所民办中学做管理,2005年底,我有幸到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工作。
在和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有机会把做母亲的一些体会和做记者、教育工作者时关于教育的点滴感悟与王先生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王先生鼓励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并两次给我专门的时间,让我静心写作。可以说,没有在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工作的经历,没有王东华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没有研究所同仁的辛苦操劳,也不会有这本书。我对王先生的敬重和感激不是“谢谢”二字可以涵纳的,我对研究所同仁的感谢是由衷的。
作家王蒙说:“作家是拿起笔来思考的。”真的,当我坐在电脑前,哺育、养育、教育儿子过程中的那些往事和感悟便如潮水般涌来。可惜,我的打字速度让我把许多自认为还算精彩的东西给遗漏了。
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为儿子的成长操碎了心。尽管我怕这怕那,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是发生了许多让我这个做母亲的生气的事情。
我如实地记录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和由此产生的感悟和思考,也引申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儿子的成长记录,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成长感悟。我既是在和家长交流,又是在和孩子交流。我的体会和感悟,相信家长们也有,我在教育孩子时产生的困惑,相信家长们也遇到过。我的“经验”不一定适应你,但是我的教训或许对大家有一点点启迪和帮助。
这本书脱稿时,我的小妹恰好从乡下来。我把书稿拿给她看,意在告诉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没想到小妹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儿子听话,也给你争气,你就假装是个会教育孩子的老师。如果你的儿子不是现在这样,你看别人怎样说你,你那些放任孩子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听了愕然。是啊,教育是一个比爱情更“糊里糊涂,说也说不清楚”的问题。这世上连树叶还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更何况是人!
正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不尽相同的人,教育的体系构建也就存在着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和“与时俱进”的问题,但是孩子的成长就是那么很关键的几年,可谓时间不等人,这该怎么办呢?还是王东华先生说得好:“全民开展母亲教育,培养优质母亲。”只有母亲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才会有基础;只有母亲的素质提高了,孩子的素质才能提高。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可是许久以来这个因果关系被屏蔽了。
现在一些有识之士正在竭力呼唤母亲意识的回归,为母亲教育做着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我也愿意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为母亲教育这一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张美华
2008年3月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