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5.78 4.7折 ¥ 55 全新
库存46件
作者曹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9818
出版时间2022-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29410437
上书时间2025-01-10
导论 全球在地化亚洲、帝国基建与日常生活
在现当代,基建所包含的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知识范畴。因此,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各式各样的基建,但只有极少数的技术专家懂得这些基建的运作原理。即使无法理解基建的技术原理,但是普通人仍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基建进行重新地想象、诠释和改造,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跨国资本借助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在基层社会广泛宣传被嵌入了现代性话语的消费文化,并兜售与这种消费文化捆绑的商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煤气灶,等等。这些包含了西方技术的制造业商品出现在全球在地化亚洲后并没有如跨国资本所预想的那样迅速占领当地市场,而是也像基建一样经历了基层社会的重新诠释和改造,才成为服务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日常技术。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全球在地化亚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议题上。学者们对于殖民主义的性质以及殖民统治的方式、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内在矛盾性,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与挑战都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然而正如印度“贱民学派”(Subaltern School)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过多地关注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却忽略了被这两股力量裹挟而又影响着他们进程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当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在全球在地化亚洲地区生活的普通人的经历上时,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制造、使用的技术却始终没有得到关注。当我们提及全球在地化亚洲社会生活中的技术时,我们更多联想到的是西方人如何将技术引进到亚洲,通过改造这些技术使其适应当地的环境,进而加速对该地区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剥削和掠夺。在这套叙事逻辑中,技术是与殖民地精英(包括殖民者和本土精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些精英才有能力引进、改造和使用技术。对殖民地的普通人的研究则往往是与民间信仰、文学、宗教、身份认同等“非技术性”议题挂钩的。
2010年在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的资助下,一些专长于东南亚和南亚研究的学者在英国华威大学召开了一次名为“季风亚洲的日常技术”(Everyday Technology in Monsoon Asia, 1880—1960)的研讨会。该研讨会的部分成果终发表在了《现代亚洲研究》期刊(Modern Asian Studies)2012年第46卷中的“南亚与东南亚的日常技术特刊”(Everyday Technology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在这次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不应再将技术仅视为殖民帝国征服和剥削殖民地的工具。他们认为这种叙事角度实际上体现了“西方中心观”,即技术始终是由西方人带到殖民地,由西方人或受到西方教育的殖民地精英改造和使用的。在这种叙事中,殖民地的普通民众被描述成了被动的或不相关的接受者。与会者进而提出殖民地的普通民众实际上积极参与了各项技术的在地化改造与利用。在很多情况下,被殖民者甚至开启了对特定技术的全新诠释,并将其付诸实践。同时,该次会议又反思了学术界以往过于关注殖民地庞大工程项目的倾向。
在亚洲各个地区的殖民地,殖民帝国运用技术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譬如旁遮普的运河,连接全印度的铁路网络,仰光、新加坡、巴达维亚的港口,遍布东南亚各地的水坝,等等。对于这些殖民地基础设施的研究一如前述,亦陷入了二元化的宏大论述之中。 一方面,学者们着重于研究这些基建技术是如何从西方传入殖民地的以及其如何被本地化的;另一方面,这些殖民地基建对当地土著的剥削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被逐渐揭示。在这两种论述中,被殖民者只是以一种被教导、被压迫的消极形象出现的,其主体性实际上并未得到彰显。“季风亚洲的日常技术”会议的参与者认为,通过关注殖民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在生活中所遭遇、制造、使用的日常技术,带有极强西方中心观的殖民地基建宏大叙事会因此被消弭,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地社会普通人主体性的重现。
本书共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布在章至第六章,研究议题的时间段则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三章关注的重点在帝国基建,后三章则转向日常技术。
章讲述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汉志地区的饮用水工程建设的兴起和失败。奥斯曼帝国将汉志地区(伊斯兰教圣城所在地)的饮用水工程视为其向世界展示国家能力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然而,帝国在麦加等地建设的饮用水设施却损害了当地商人的利益,后者的抵制和破坏终葬送了奥斯曼帝国在其热带边疆的国家建设计划。
第二章讨论了英属印度的闹市交通。印度城市管理当局对于机动车的偏爱却为非机动车在道路上的涌现创造了条件。政府规训道路使用者政策的失败终造成了殖民地时期印度城市交通的混乱状况。
第三章关注的焦点是英帝国统治下锡兰的科伦坡港。本章主要展示了科伦坡港是如何在帝国主义话语下被定义成为一个“交通节点”的。我认为科伦坡港的“联系”属性只是被用来服务殖民帝国及其精英的,而大量居住在该港口的土著底层居民则被帝国主义话语边缘化了。
在第四章,我分析了缝纫机在荷属东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尽管跨国资本试图将缝纫机作为大众消费品推广到荷属东印度,但是这种商品因为价格昂贵而并未获得大众青睐,反而成为东印度社会阶层和族群区分的标识物。
第五章的故事以湄公河三角洲为背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该地区农业开发中所使用的基建和机械设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西方殖民帝国、跨国资本、农民、现代技术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湄公河三角洲当地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以菲律宾马尼拉厨房的电气化设备为切入点,探索了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对马尼拉中产家庭妇女的影响,以及马尼拉一般平民对于美国现代性的吸收与改造。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曹寅,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全球史、近现代印度史、中印关系。著有《战时印度的旅居华人》(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从巡捕到革命党:全球上海的锡克移民》(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Leiden: Brill, 2018)。
导论 全球在地化亚洲、帝国基建与日常生活
章 奥斯曼帝国热带边疆的饮用水工程
奥斯曼的海洋帝国进程
开发热带边疆
汉志总督的改革报告
饮用水危机、传染病与新型供水系统的诞生
系统的衰退
第二章 英属印度的街头交通
帝国的交通工具
物与资本主义
“日常国家”
黑白城
汽车时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话语下的科伦坡港
全球化想象
摩擦:全球联系的常态
港口:交通节点与堡垒
锡兰:全球流动的支点
流放之地
第四章 荷属东印度的缝纫机
争夺亚洲贸易航线
走向现代国家
缝纫机:身份地位的标识
统治的艺术:对消费者的欲望教育
第五章 湄公河三角洲的大型机械与小型发动机
农业边疆
法帝国的亚洲粮仓
农业的现代化:吸泥船和拖拉机
虾尾泵
第六章 马尼拉的现代化厨房
菲律宾人的身份认同
现代厨房的诞生
消费文化与菲律宾精英
作为奢侈品的厨房电器
参考文献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曹寅,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全球史、近现代印度史、中印关系。著有《战时印度的旅居华人》(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从巡捕到革命党:全球上海的锡克移民》(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Leiden: Brill, 201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