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48.89 6.3折 78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希言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1377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349658

上书时间2025-01-1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国际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后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商品简介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国际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后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作者简介

      刘希言,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获中央美术学院2020届优秀毕业论文奖。职称: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美术馆学研究、展览策划研究、青年艺术研究等。



目录

分卷序


绪论


章 陈列:珍奇屋的“财富”


节 建构与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 “科学”分类和实证


第三节 空间的仪式化、权力化雏形


小结与思考


 


第二章 建构陈列模式:艺术史正典、意识形态与空间权力


节 艺术史正典与陈列模式


第二节 陈列模式的隐形支撑:意识形态


第三节 空间权力与陈列模式


小结与思考


 


第三章 对陈列模式中艺术史正典的思辨:从历史观转移与结构主义入手


节 动摇陈列模式的现代历史观


第二节 现代历史观视野下的专题陈列实践


第三节 结构主义与专题陈列的意义生成


第四节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专题陈列实践


小结与思考


 


第四章 对陈列模式中意识形态的思辨:多元文化的介入


节 多元文化对陈列模式的冲击


第二节 陈列对多元文化的“增加”


第三节 陈列对多元文化的“策划”


小结与思考


 


第五章 对陈列模式中空间权力的思辨:差异性与公共性


节 空间权力的偏移及其原因


第二节 对藏品和展示的解放


第三节 对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加强


第四节 “新”的陈列和“新”的空间


小结与思考


 


第六章 中国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及其方法论


节 中国艺术博物馆发展历程中的特征


第二节 始终存在的陈列


第三节 20 世纪早期陈列:对国际陈列模式的学习


第四节 新时期陈列:国际陈列模式的本土化


第五节 新世纪陈列:对本土模式的思辨


小结与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内容摘要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国际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后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主编推荐

      刘希言,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获中央美术学院2020届优秀毕业论文奖。职称: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美术馆学研究、展览策划研究、青年艺术研究等。



精彩内容
分卷序
在中国,就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做相关研究,应该还是有不少的。这是因为,博物馆的陈列,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工作及理论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博物馆以历史的叙说、藏品的呈现、知识的建构为重,自然,长期陈列也就是它们最主要倚重的方法与形式了。在欧美,“博物馆”(Museum)的指称多用于那些以艺术的形态与历史为主线处理艺术收藏的博物馆,而其他分类的博物馆则一般会冠以特指分类的名称,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战争博物馆”等,并且即便在分类博物馆中,以视觉为主导的艺术方式也往往会伴随而行,涉及物品的选择、陈列的形态及空间的呈现等各方面。不过,在中国,其情况与欧美有显著不同:“博物馆”首先是一个大类型,涵盖历史、科技、自然等,而艺术,更确切地讲是美术,则被冠以“美术馆”的统称,多与“博物馆”分列而论。在现实中,国内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分别由不同的主管机构——文物部门与艺术部门来区分管理,在国家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这就致使在艺术界及大众认知里,中国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仿佛是两回事。在中国的美术馆历史和现实中,艺术史的“陈列”几乎没有较稳定地实现与存在过,更毋宁谈“长期陈列”及其模式与相关方法论的建构和衍变了。因此,我们也就很难来对美术馆“陈列”“长期陈列”做深入研究。而刘希言博士的《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课题,专题性地针对国内外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方法论展开历史追溯、理论思辨及现实思考,可以说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切入口与路径。
刘希言的研究来自她长期对博物馆,具体一点是对艺术博物馆陈列问题的关注、考察与思考。她在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读期间,得到博物馆学专家与艺术史家李军教授的指导,对北京地区的艺术博物馆陈列现状展开过大量调研,以此形成了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之后,她进入美术馆工作,持续性地参与收藏与陈列、藏品与研展等议题的写作。在她攻读“美术馆学研究”博士学位时,提出对艺术博物馆陈列的方法论进行系统研究,我作为导师,深知她具有推进这一课题的能力:一则因为长时段的调研准备、一手材料和工作经验使她积累了大量素材;二则在于多年美术馆学理论的浸润也为她奠定了厚实的知识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深感,这一针对艺术博物馆陈列模式及方法论的研究,将可能对中国的新美术馆发展与新美术馆学研究产生实践和学术上的双重意义,值得期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