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78.73 5.0折 ¥ 15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廖传华、杨丽、郭丹丹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95634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29343584
上书时间2025-01-10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其处理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含有害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污泥,如果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和任意堆放,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而且还会浪费污泥中的有用资源。
早期,由于缺乏严格的污泥排放监管,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存在严重的“重水轻泥”现象。近年来,飞速增长的污泥总量和巨大的潜在风险,使妥善处理处置污泥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及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将产生的大量污泥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是贯彻落实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而言,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复杂、成本的一部分。
一般地,根据污泥的泥质特性和应用领域,污泥资源化利用可分为污泥能源化利用、污泥材料化利用、污泥农业利用和污泥土地利用。污泥能源化利用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组分转化为能源或能源物质而实现资源化利用,根据转化途径及产品,污泥能源化可分为污泥焚烧(产热或蒸汽或热电)、污泥水热氧化(产热或蒸汽)、污泥热化学液化(产生物油)、污泥热化学炭化(产生物炭)、污泥热化学气化(产可燃气)和污泥生物气化(产沼气);污泥材料化利用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以污泥中的无机质为原料制备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材料,根据制备产品的不同,污泥材料化利用可分为污泥制建筑材料和污泥制吸附材料;污泥农业利用是将污泥中所含的有机组分转化为能促进农业生产的产品,常用的是污泥制肥料和污泥制蛋白质饲料;污泥土地利用是根据污泥中所含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特性,将污泥施用于某些特定土壤促进作物生长或作为土地修复材料,根据污泥的泥质特性,污泥土地利用分为污泥农田利用、污泥林地利用、污泥土地修复利用和污泥用作填埋场覆土。
然而,我国污泥处理技术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在结合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著写了这本《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设备》,对各种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分别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各种常用的前处理过程也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为从事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推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全书分五篇,共18章。第1章概述性地介绍了污泥的来源、分类、特性、危害及相应的处理处置方法和政策解读;第2~第7章为前处理篇,分别介绍了调理、浓缩、机械脱水、石灰稳定、干化、输送等污泥前处理过程;第8~第13章为污泥能源化利用篇,分别介绍了焚烧产热、水热氧化回收热能、热化学液化制液体燃料、热化学炭化制固体燃料、热化学气化制气体燃料和生物气化产沼气的工艺流程、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内容;第14章和第15章为污泥材料化利用篇,分别介绍了污泥制建筑材料和吸附材料;第16章和第17章为污泥农业利用篇,分别介绍了污泥制肥料和污泥制蛋白质饲料;第18章为污泥土地利用篇,介绍了各种污泥土地利用的原则、方法及效果。
全书由南京工业大学廖传华、杨丽和郭丹丹著写,其中第1、第6、第7、第14、第15、第17、第18章由廖传华著写,第2、第3、第4、第5、第8、第12、第13章由杨丽著写,第9、第10、第11、第16章由郭丹丹著写。全书由廖传华统稿。
全书虽经多次审稿、修改,但污泥资源化处理过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妥及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笔者将不胜感激。
著者
全书分前处理篇、能源化利用篇、材料化利用篇、农业利用篇和土地利用篇五篇,共18章。第1章概述性地介绍了污泥的来源、分类、特性、危害及相应的处理处置方法和政策解读;第2~第7章为前处理篇,分别介绍了调理、浓缩、机械脱水、石灰稳定、干化、输送等污泥前处理过程;第8~第13章为污泥能源化利用篇,分别介绍了焚烧产热、水热氧化回收热能、热化学液化制液体燃料、热化学炭化制固体燃料、热化学气化制气体燃料和生物气化产沼气的工艺流程、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内容;第14章和第15章为污泥材料化利用篇,分别介绍了污泥制建筑材料和吸附材料;第16章和第17章为污泥农业利用篇,分别介绍了污泥制肥料和污泥制蛋白质饲料;第18章为污泥土地利用篇,介绍了各种污泥土地利用的原则、方法及效果。
本书可供从事污泥处理处置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全书分前处理篇、能源化利用篇、材料化利用篇、农业利用篇和土地利用篇五篇,共18章。第1章概述性地介绍了污泥的来源、分类、特性、危害及相应的处理处置方法和政策解读;第2~第7章为前处理篇,分别介绍了调理、浓缩、机械脱水、石灰稳定、干化、输送等污泥前处理过程;第8~第13章为污泥能源化利用篇,分别介绍了焚烧产热、水热氧化回收热能、热化学液化制液体燃料、热化学炭化制固体燃料、热化学气化制气体燃料和生物气化产沼气的工艺流程、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内容;第14章和第15章为污泥材料化利用篇,分别介绍了污泥制建筑材料和吸附材料;第16章和第17章为污泥农业利用篇,分别介绍了污泥制肥料和污泥制蛋白质饲料;第18章为污泥土地利用篇,介绍了各种污泥土地利用的原则、方法及效果。
本书可供从事污泥处理处置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廖传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湖北洪湖人。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本科生《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工作,编写教材2部。200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工作:(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有机污泥进行深度治理,不仅满足达标排放,还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已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发明专利15项(获授权3项)。研究成分果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份进行高效提取,既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又降低产物中的化学溶剂残留。已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3)超细粉体的制备:采用超临界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4)热力干燥:主要从事喷雾干燥、喷雾造粒、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多篇,获授权专利1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理事、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5)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中硬质秸秆的气化、生物质超临界水部分氧化制甲烷、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型风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6)工业节水减排技术:针对高耗水行业,采用夹点技术,在对用水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新型设备的开发,通过循环用水和废水处理再生回用而实现节约用水。研究成果获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工业节水案例与技术集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图书二等奖。
第1章 绪论 1
1.1 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1
1.1.1 污泥的来源 1
1.1.2 污泥的分类 2
1.2 污泥的性质 4
1.2.1 污泥的物理性质 4
1.2.2 污泥的化学性质 7
1.2.3 污泥的生化性质 10
1.3 污泥的危害 11
1.3.1 污泥对水环境的影响 11
1.3.2 污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1
1.3.3 污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
1.4 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 13
1.4.1 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 13
1.4.2 污泥处理的方法 14
1.4.3 污泥处置的方法 15
1.5 污泥处理处置政策解读 17
1.5.1 污泥处理政策解读 17
1.5.2 污泥处置政策解读 19
参考文献 22
前处理篇
第2 章 污泥调理 25
2.1 物理调理 25
2.1.1 加热调理 25
2.1.2 冻融调理 27
2.1.3 淘洗调理 28
2.1.4 超声波调理 29
2.1.5 微波调理 29
2.1.6 加骨料调理 29
2.2 化学调理 30
2.2.1 化学调理的机理 30
2.2.2 化学调理剂 30
2.3 生物调理 31
2.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31
2.3.2 微生物絮凝剂的优缺点 32
2.4 联合调理 32
2.4.1 药剂联用调理 32
2.4.2 物化联用调理 33
2.4.3 污泥混合调理 33
参考文献 33
第3 章 污泥浓缩 36
3.1 重力浓缩 36
3.1.1 重力浓缩的基本原理 37
3.1.2 重力浓缩工艺与设备 37
3.1.3 重力浓缩效果的影响因素 45
3.1.4 重力浓缩池的设计计算 46
3.2 气浮浓缩 48
3.2.1 气浮浓缩的基本原理 48
3.2.2 气浮浓缩工艺与设备 48
3.2.3 气浮浓缩效果的影响因素 52
3.2.4 气浮浓缩池的设计计算 54
3.3 机械浓缩 57
3.3.1 离心浓缩机 57
3.3.2 带式浓缩机 59
3.3.3 螺压浓缩机 59
3.3.4 转筒浓缩机 60
3.4 其他浓缩方法 61
3.4.1 生物气浮浓缩 61
3.4.2 涡凹气浮浓缩 61
3.4.3 离心筛网浓缩 62
3.4.4 微孔滤机浓缩 63
参考文献 63
第4 章 污泥机械脱水 65
4.1 基本原理与方式 65
4.1.1 污泥机械脱水的原理 65
4.1.2 污泥机械脱水的方式 67
4.2 真空过滤脱水 68
4.2.1 真空过滤脱水的工艺流程 68
4.2.2 真空过滤脱水设备 68
4.2.3 真空过滤脱水效果的影响因素 70
4.3 加压过滤脱水 71
4.3.1 加压过滤脱水的工艺流程 71
4.3.2 加压过滤脱水设备 71
4.4 离心脱水 75
4.4.1 离心脱水的工艺流程 75
4.4.2 离心脱水设备 76
4.5 电渗透脱水 79
4.5.1 电渗透脱水的工作机理 80
4.5.2 电渗透脱水效果的影响因素 80
参考文献 81
第5 章 污泥石灰稳定 83
5.1 石灰稳定的机理 83
5.2 石灰稳定的工艺流程 84
5.3 石灰稳定技术的应用 86
参考文献 87
第6章 污泥干化 89
6.1 自然干化 89
6.1.1 太阳能干化 89
6.1.2 生物干化 91
6.1.3 芦苇床干化 92
6.2 人工干化 93
6.2.1 污泥干燥原理 93
6.2.2 干燥速率的影响因素 94
6.2.3 污泥干燥技术 95
6.2.4 污泥干燥设备 96
参考文献 105
第7章 污泥输送 108
7.1 污泥的状态与输送量 108
7.1.1 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108
7.1.2 污泥的形态与输送方式 109
7.1.3 污泥的输送量 110
7.2 污泥管道输送 112
7.2.1 污泥管道输送的工艺流程 112
7.2.2 污泥管道输送系统 113
7.2.3 污泥输送管道 114
7.2.4 污泥输送用泵 116
7.2.5 污泥管道输送的问题及对策 119
7.3 胶带输送机 120
7.3.1 输送带 121
7.3.2 托辊 122
7.3.3 驱动装置 124
7.3.4 拉紧装置 124
7.3.5 装料及卸料装置 125
7.3.6 清扫装置 126
7.3.7 制动装置 126
7.4 螺旋输送机 128
7.4.1 有轴螺旋输送机 128
7.4.2 无轴螺旋输送机 131
7.5 链板输送机 132
7.5.1 板式输送机 132
7.5.2 刮板输送机 133
7.5.3 埋刮板输送机 135
7.5.4 FU 链式输送机 135
参考文献 136
能源化利用篇
第8章 污泥焚烧产热 141
8.1 污泥焚烧的原理与过程 141
8.1.1 污泥焚烧的原理 141
8.1.2 污泥焚烧的过程 144
8.1.3 污泥焚烧的影响因素 146
8.2 污泥焚烧工艺 147
8.2.1 污泥单独焚烧工艺 147
8.2.2 污泥混烧工艺 152
8.2.3 污泥焚烧的技术 157
8.3 污泥焚烧设备 159
8.3.1 多膛焚烧炉 159
8.3.2 流化床焚烧炉 160
8.3.3 回转窑式焚烧炉 163
8.3.4 炉排式焚烧炉 164
8.3.5 电加热红外焚烧炉 165
8.3.6 熔融焚烧炉 166
8.3.7 旋风焚烧炉 167
8.4 焚烧炉的设计 168
8.4.1 质量平衡分析 168
8.4.2 能量平衡分析 169
8.4.3 流化床焚烧炉的设计 170
8.4.4 多膛焚烧炉的设计 172
8.4.5 电加热焚烧炉的设计 172
8.5 污泥焚烧实例 173
8.5.1 造纸污泥的焚烧 173
8.5.2 电镀污泥的焚烧 179
8.5.3 制革污泥的焚烧 180
8.5.4 含油污泥的焚烧 181
8.5.5 污染河湖底泥的焚烧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9 章 污泥水热氧化回收热能 186
9.1 水热氧化技术的分类 186
9.1.1 湿式氧化 186
9.1.2 超临界水氧化 189
9.2 污泥湿式氧化 189
9.2.1 湿式氧化的工艺流程 189
9.2.2 湿式氧化效果的影响因素 193
9.2.3 湿式氧化的主要设备 196
9.3 污泥超临界水氧化 197
9.3.1 超临界水氧化的工艺流程 197
9.3.2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 199
参考文献 206
第10 章 污泥热化学液化制液体燃料 209
10.1 污泥热解液化 210
10.1.1 热解的基本原理 210
10.1.2 污泥热解液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11
10.1.3 污泥热解液化的工艺流程 213
10.1.4 污泥热解液化产物的特性 214
10.1.5 污泥热解液化产物的加工 216
10.1.6 污泥微波热解液化 218
10.2 污泥水热液化 220
10.2.1 污泥水热液化的工艺流程 220
10.2.2 污泥水热液化的设备 223
10.2.3 污泥水热液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23
10.2.4 污泥水热液化产物的特性 225
10.3 污泥水热液化与热解液化的比较 226
参考文献 227
第11章 污泥热化学炭化制固体燃料 230
11.1 污泥热解炭化 230
11.1.1 污泥热解炭化的工艺流程 230
11.1.2 污泥热解炭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31
11.1.3 污泥热解炭化产物的特性 232
11.2 污泥水热炭化 232
11.2.1 污泥水热炭化的工艺流程 232
11.2.2 污泥水热炭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34
11.2.3 污泥水热炭化废水的组成 235
11.2.4 污泥水热炭化产物的特性 237
参考文献 238
第12 章 污泥热化学气化制气体燃料 240
12.1 污泥热解气化 241
12.1.1 污泥热解气化的工艺流程 241
12.1.2 污泥热解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41
12.1.3 污泥热解气化产物的特性 243
12.2 污泥微波热解气化 244
12.2.1 污泥微波热解的工艺流程 244
12.2.2 污泥微波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245
12.2.3 污泥微波热解的机理 248
12.2.4 污泥微波热解产气特性的影响因素 249
12.3 污泥气化剂气化 252
12.3.1 污泥气化的工艺流程 252
12.3.2 污泥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54
12.3.3 污泥气化设备 255
12.3.4 污泥气化过程的污染物控制 258
12.3.5 污泥气化产物的特性 258
12.3.6 污泥气化技术的应用 259
12.4 污泥水热气化 261
12.4.1 污泥水热气化的工艺流程 261
12.4.2 水热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61
12.4.3 污泥超临界水气化过程的机理 262
12.4.4 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工艺 263
12.4.5 污泥超临界水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64
参考文献 265
第13 章 污泥生物气化产沼气 267
13.1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 267
13.1.1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机理 267
13.1.2 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 270
13.1.3 厌氧菌群之间的关系及动态平衡 271
13.2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 272
13.2.1 一段式厌氧消化工艺 272
13.2.2 两相式厌氧消化工艺 274
13.2.3 三段式厌氧消化工艺 275
13.2.4 协同厌氧消化工艺 276
13.2.5 热水解 厌氧消化工艺 276
13.2.6 污泥厌氧消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77
13.3 污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