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99.9 7.2折 139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295

出版时间2011-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9元

货号29328512

上书时间2025-01-10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朱光潜是当代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全书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后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专题研究。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他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主要编着有《文艺心理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等作品。



目录

上卷简目


序论


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  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  希腊文化的概况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  赫拉克利特


四  德谟克利特


五  苏格拉底


六  结束语


第二章  柏拉图


一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  文艺的社会功用


……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


 


下卷简目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  德国古典美学


乙  其他流派


丙  结束语


 


朱光潜先生学术年表


中国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奠基之作



内容摘要

朱光潜是当代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全书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后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专题研究。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主编推荐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他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任教。主要编着有《文艺心理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等作品。



精彩内容

谈到这里,康德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对象先使我们感到快感而后我们对它下审美判断呢?还是我们先对它下审美判断而后才感到快感呢?他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审美判断力的批判是一把钥匙,所以值得聚精会神地去探讨”(第九节),他的解答是:快感不能在判断之先,否则它就只能是纯粹的感官满足,只能限于私人的主观感觉,而不能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也就不能使美感和一般快感见出分别。这问题确实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要把这问题弄清楚,就要先了解康德所谓普遍的可传达性之中可传达的是什么。他认为一般只有知识的对象才是客观的,才有可能使一切人对它都有同样的理解(这就是一种客观的普遍可传达性或“普遍有效性”)。审美判断既然只是主观的,不涉及概念,所以普遍可传达的便不能是认识的对象,而只能是审美判断中的心境。这心境有什么特征呢?它就在于对象的形象显现的形式恰好符合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可以引起它们和谐地自由活动,就是这种心境是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它才是普遍可传达的。其所以可普遍传达,是根据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这种“共同感觉力”,一切人对认识功能的和谐自由活动的感觉就会是共同的,所以我对某种形象显现起这种感觉时,这感觉虽然是个人的,主观的,我仍可假定旁人对这同一个形象显现也会引起这种感觉,康德把这种同一感觉的可共享性叫做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就是对这种普遍可传达性的估计或判定才是审美判断中快感的来源。美感之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的正在于它有,而一般快感没有,这种对心境的普遍可传达性的估计,作为怏感的根源。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