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3.16 3.7折 ¥ 62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韩保江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40347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29283896
上书时间2025-01-10
“小康”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阶段性目标。当前,小康社会建设到了后冲刺和收官阶段。抚今追昔,回顾40多年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终胜利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小康”一词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生活非常辛苦,应予民休息安乐。《礼记·礼运》对“小康”一词讲得更详细,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一种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是作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大同社会的初级形式。因此,以“小康”一词来定位一段时间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小康社会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在过去40年,小康社会目标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一)“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新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国情和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通往现代化之路必然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长征之路”,不仅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会面临许多复杂多样的风险和挑战。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党的几代领导人虽然对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实施方案,但目标几乎都是快速追赶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转引自王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陕西日报》2018年2月23日。因此,这“四化”也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虽然通过国家工业化的积累初步建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坚持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长达十年之久“文化大革命”及其极左的思想路线,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无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所以,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很难如愿以偿。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的深刻认识,邓小平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十分务实地修改和调整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称之为“我们开了大口”。进而他又创新性地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就是“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79年12月,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次提出“小康之家”,并将其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到20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在“小康”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并进入“小康”的时间表,即到2000年的时候,在经济上要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相对于1980的水平翻两番。对于小康目标的实现方式,中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康”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小康”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次历史性飞跃。它使中国的发展跳出了以“先生产、后生活”为特征的“赶超型”战略窠臼,走上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渐进式”现代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下,中国按照“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需要,建立了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僵化的微观经营机制,农轻重工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很低。正是在“小康”目标提出之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经济建设逐步调整了偏军偏重的结构,实施了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改革了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应该说,“小康”目标的提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更是20世纪新中国国运的重要转折。
(二)从“温饱”到“小康”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基于对我国“绝大多数实现温饱、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基本现实的判断,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步是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经济增长指标上,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增长指标上,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标国际水平,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个宏伟的战略安排下,小康目标在“三步走”中被列为第二步,由此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党的十三大还提出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后来逐步形成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打下了基础。在全党全国人民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比1978年扩大了2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元,约合945美元,比1978年提高了约4倍。“翻两番”的目标圆满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从温饱到小康水平,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29页。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中国沿着小康生活的目标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沿海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开始充分流动起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中国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有力地诠释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正是十年小康社会建设的初步成果,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打下了强心针,战胜了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空前挑战,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不仅如此,小康中国开始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开始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邓小平同志曾说:“当中国在世纪末实现小康后,将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与世界建立更为紧密的贸易联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在2000年之后,中国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发密切,展现给世界的面貌也日新月异,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蒸蒸日上。
(三)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进入21世纪,完成了“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迈进。由于“三步走”战略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现实条件,根据“远粗近细”的原则设定的,因而对于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如何进一步细分,以及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问题。根据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在党的十五大上,同志代表党中央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细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战略,即步,在21世纪的前十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我国将从新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目标由总体小康转向了全面小康。在党的十六大上,中央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再次强调了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并将2020年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总布局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范畴,形成了“四位一体”总布局。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小康”有水平高低之分,而在世纪之交时中国人所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首先,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约1000美元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还远低于平均水平,仍然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其次,发展很不全面。在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急于摆脱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推动物质财富的积累上,片面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城乡共享方面留下了很多欠账,尤其是对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够。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虽然比过去有所提升,但对社会公平正义、环境健康舒适、生活安定有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再次,发展很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很多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仍然未得到彻底解决,在新的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还比较高,城市中很多下岗职工仍然生活在生活保障线之下,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出现拉大的趋势。因此,总体小康水平必须更进一步,向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要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民生福祉的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它是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发展、目标的提升和追求的升级。
(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之后,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经济指标上,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上,基于新“三步走”的第二步已接近完成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3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从“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变,但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基于30多年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而形成的对如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诺的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大幅度增强,来源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来源于党的建设的决定性进展所带来的执政能力的显著提升,来源于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所带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所带来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带来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等等。另一方面,它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能够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前40年的任务告一段落,未来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未知航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绝不会一帆风顺,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只有有勇气、有能力的执政党才敢于掀起新的历史篇章。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和日益成熟的执政能力。
………………………………………………………………
………………………………………………………………
………………………………………………………………
全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创造”这一主题,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把发展作为要务、快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开发性扶贫、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把对外开放作为“关键一招”、独特的中国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十二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的丰富思想和重大贡献,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
全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创造”这一主题,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把发展作为要务、快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开发性扶贫、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把对外开放作为“关键一招”、独特的中国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十二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的丰富思想和重大贡献,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
韩保江,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
总论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
一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二 40年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节 “小康社会”的构想
第二节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章 以改革激发社会活力
节 用好物质利益原则
第二节 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第四节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章 把发展作为要务
节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第二节 始终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第三节 打好“发展竞标赛”
第四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快速推进工业化
节 实施工业化战略
第二节 兴办乡镇企业
第三节 打造世界工厂
第四节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第五章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节 统筹“两个大局”
第二节 实施“四大板块”战略
第三节 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四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
第五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六章 实施开发性扶贫
节 制度保障扶贫
第二节 农村体制改革扶贫
第三节 开发性扶贫
第四节 精准扶贫
第七章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节 农业始终是一号工程
第二节 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四节 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第八章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保障
节 社会保障制度与小康社会建设
第二节 “老有所养”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第三节 “病有所医”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第四节 “弱有所扶”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九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节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
第二节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第三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四节 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章 把对外开放作为“关键一招”
节 向世界学习
第二节 兴办经济特区
第三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四节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第五节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十一章 独特的中国精神
节 勤劳勇敢
第二节 自强不息
第三节 艰苦奋斗
第四节 团结协作
第十二章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节 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根本保障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的干部保障
第四节 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本领能力
结束语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全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创造”这一主题,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把发展作为要务、快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开发性扶贫、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把对外开放作为“关键一招”、独特的中国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十二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的丰富思想和重大贡献,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
韩保江,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