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60.95 6.7折 ¥ 24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浒 史宗恺 张其锟 张思敬 钮友杰 唐杰 解红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77768
出版时间2021-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40元
货号29243490
上书时间2025-01-09
序言一
我们与共和国共成长共奋斗
彭珮云(清华大学社会系1949届校友,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等职)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在校友总会主持下,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老校友经过数年努力,编写了这本《无悔年华—解放战争时期清华校友足迹》一书,作为向母校的献礼。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代清华人,都出生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民族危亡之际,在学生时代经受了爱国进步学生运动的洗礼,毕业后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与、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七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一代清华人发奋图强、上下求索,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许多人经历了坎坷和磨难,却风雨压不垮,始终矢志不移;“文化大革命”后,又焕发青春,老骥伏枥,全身心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竭尽所能,报效祖国,奉献人民。不少人成长为政界、学界等各界的领军人物,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时期清华校友中,有5位校友成为国家领导人,2位校友荣获国家科技奖,38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位校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30位校友担任省级、部级及以上领导职务,14位校友担任大学校长。
本书编者挑选了169位同志作为这一代清华人的优秀代表,从多方面收集资料,讲述了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虽然职业不同,境遇各异,但是有着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
E:\工作文件\编辑好的文件\序言\彭珮云.jpg彭珮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母校校训。他们既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又能脚踏实地,不断实践,艰苦创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中国精神,才能推动、形成强大无比的中国力量,为祖国创造“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越是艰巨,在前进路上越是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历史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是等不来的,唯有不懈地顽强奋斗,才能继续开辟新天地。
我们这一代清华人除英年早逝或因病离世的同志外,健在的已是九十岁以上高龄。为了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梦想,我们愿意继续努力,做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更加殷切地期望新时代的清华人和广大青年个个都成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接再厉,团结奋斗,在新征程上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本书由160余篇文章组成,75万字,分上下册,是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清华老校友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有老校友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有同学校友撰写的怀念文章,也有新闻媒体记者采写的新闻稿。集中反映了这一代清华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他们为国家民族伟大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他们是那个时代清华人的优秀代表。 本书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1949届社会系校友彭珮云,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1950届航空系校友王浒,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分别作序。 本书是向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的图书之一。
本书由160余篇文章组成,75万字,分上下册,是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清华老校友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有老校友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有同学校友撰写的怀念文章,也有新闻媒体记者采写的新闻稿。集中反映了这一代清华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他们为国家民族伟大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他们是那个时代清华人的优秀代表。 本书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1949届社会系校友彭珮云,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1950届航空系校友王浒,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分别作序。 本书是向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的图书之一。
王浒,1928年生于兰州。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北京团市委工作,曾担任大学工作委员会第二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市团校教育长、青工部长。1962年,任北京师院附中副校长。1978年调北京工业大学,先后担任科研处处长、副校长,1986—1992年任校长。曾任第八、九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一 攻坚克难 建树功勋
不辞夕阳铸“神威”—记超级计算机专家金怡濂 姚昆仑2
郑哲敏院士:爆炸力学家的家国情怀 李舒亚12
焊点棠木 行者无疆—记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 莫梓芫 关 悦18
毕生心血献科教—追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
秦 明 柯昌万25
悼念刘金铎学长 金振东33
用生命,书写一曲“强军之光”的赞歌—追忆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
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赵姝婧35
万哲先:人生几何 情系代数 李福安42
大气科学与遥感技术学家赵柏林 九三学社中央网站44
陪同国家领导人视察长江 魏廷琤47
二 两弹一星 国之重器
周光召:“十万分之一”的科学元勋 张芸学54
黄祖洽:核武大家 筑梦杏坛 王力可 祁雪晶61
我与清华工程物理专业的情缘 刘广均69
“两弹”功臣胡仁宇 徐忠友75
泪飞化作倾盆雨—深切缅怀哥哥李绪鄂 李绪桂79
淡泊名利 笑对人生—回忆父亲徐乃明 徐 红 徐 倩82
参加我国早期核武器研制的片段回忆 余庆昌89
履行谦逊 志在蓝天—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
常 理93
将军校友谢希仁 胡雪琴97
何祚庥对氢弹理论和层子模型研究的贡献 刘 磊 刘 立 任安波101
周文盛:为研制新型雷达不断创新突破107
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李德平 沈 冰112
叶铭汉:用“大机器”探索“小宇宙” 李舒亚119
从事核事业60年 朱永125
我的科研生涯 滕 藤129
我的爷爷王凯 方世宽134
三 上天下海 奠基元勋
我的抗美援朝纪实 魏佑海139
对海军航空兵创建工作的回忆 王尚真144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航空工业—参与苏联援建我国航空工业谈判纪实 任 华150
改装7M亲历记 孙肇卿 李周书158
陆建勋院士:弄潮逐浪七十载 唯愿祖国海疆平 王 健164
程不时:给雄鹰插上“中国翅膀” 赵征南170
航空工业金奖得主、铸造领域的育人大师周尧和院士 黄 辛178
纯粹不凡 脚踏实地—记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老教授黄敦183
杨士莪:倾听大海的声音 曹 曦 唐晓伟188
献身人民海军 陈绍炘195
四 自强不息 行业精英(上)
—经济战线
潘际銮: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 陈 璇199
多舛人生 一力担当—访中国铁路栓焊钢梁奠基人潘际炎 王晓彤204
方秦汉:钢锁苍龙 霸贯九州 郭永玉等211
周干峙:规划春秋 艾江涛 于 涛217
邱大洪:在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勇于创新 王晶华 姜文洲223
桥梁专家程庆国院士 沈惠金230
常印佛院士:野外走出的地质学家 王 申 吕凌峰233
裴荣富:踏遍青山矿业新 韩 露239
永远怀念宣祥鎏学长 储传亨245
电子物理学家吴全德248
梁应辰:他把骨灰撒进海河波涛 矫 阳251
王众托院士: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陈文雪254
化作滴水汇江河—追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谷兆祺
程 曦 吕 婷257
李道增:徜徉在剧场时空的行者 周秀芳267
龙驭球院士:有限元法研究的峥嵘岁月 南秀渊274
怀念班长梁新国学长 李如健278
我搞汽车的一生 张曰骞280
陈秉良:刚毅坚卓写春秋 李 敏284
从气象学员到水文气象预报开拓者—章淹教授访谈录 陈正洪等287
科学攀登55年历程回忆 吕应中口述 郑小惠等整理296
我在坦克工业中的经历 王勤谟305
钢铁夫妻—庄沂、银重华 庄 建311
四 自强不息 行业精英(下)
—理论、文化战线
龚育之:追求科学 追求革命 孙小礼325
英若诚的传奇人生 梁秉堃334
齐怀远 张“中国面孔” 张 朔342
张祖道: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 石 湾344
往复的哲匠之路 钟 涵350
茅沅与《瑶族舞曲》360
清华校训砥砺我前行 戈 泊363
万里云山如画 千秋笔墨惊天—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柏生 李灿灿370
为祖国健康工作62年 过 伟374
深感清华雨露情 曾俊伟378
六十多年来的学习与写作 李光远383
李琮:世界经济的50年探索 李成刚388
五 鞠躬尽瘁 为民造福
心系人民 勤政务实—记彭珮云为民奋斗的一生 陆慧丽396
人民公仆李锡铭 李 湜409
我走过的人生路 朱森林418
严厉的老师 慈祥的医者—缅怀卢世璧院士 彭 江427
谢毓元:本然化成 陈珂珂435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专家何大中442
中国石油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金钟超445
九旬院士林皋:“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吴 琳 杜 佳448
我与城市规划工作结缘一生 储传亨452
怀念老领导陈天戈 李龙吟460
风雨人生的足迹 唐绍明463
艾知生:献给清华和广电事业的一生 艾 平469
回忆六十年前参加农垦工作 孙晓耕478
我参与了新中国部《水法》的制定 柯礼聃481
难忘“清华人”这个称号 郭维敬485
我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 董贻正491
肖秧:承父志守定初心 五十载为国为民 肖 红498
厚德载物 余香人间—怀念我的老伴高原 汤亚美506
潘梁:追求光明 奋斗一生 潘海迅514
六 孜孜不倦 培育英才
丁石孙:从清华园到燕园到全国人大 黄景钧524
一生写得江山绿 夕阳犹映晚霞红—记陈伯时老师清华毕业后的足迹 汤天浩532
中国信息光学专家徐大雄540
以诗人情怀徜徉—记中科院院士唐稚松 肖绮晖542
来世再牵手—痛悼孙执中 蓝蒲珍551
当代女杰孔令仁 乔植英554
他为地质事业奉献一生—追忆曹添 谭钰贞563
张倬元:锲而不舍 声远非藉风 张丹旭 王 潇 何奕楠568
我们的老校长方堃同志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572
一个青年工作者的回忆 王 浒577
我的音乐人生 严宝瑜584
我的清华情结 卢谦口述 郑小惠等整理594
鸿声厚学为人师 俊誉明德作世范—沉痛悼念张宪宏先生 清华大学水利系602
植物生理学家阎隆飞:谦逊为人 严谨做事604
财金泰斗王传纶 李 扬 瞿 强608
七 历尽坎坷 不忘初心
我在《人民日报》写“内参” 金 凤619
白祖诚:生命前行的三轮 藏 柏627
张泽石:母校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632
地覆天翻日 风华正茂时—中共武汉市委青年工作组的战斗历程 杨坤泉638
党啊,我把生命交给你—我们的父亲尚嘉齐 伍 曙 尚 钢 尚 涛645
我和丈夫姚重华 徐 琤655
戴宜生: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徐 琤667
红心向党 红心可鉴—缅怀老伴梁燕 黄竹琴672
张治公:一位堂堂正正的清华人 杨联馥679
天涯赤子情—记吴佑福校友的一生 吴一楠等686
忆我的爱妻刘雅贞 朱定和691
毕业一甲子 杨训仁696
忆父亲吴达志 吴 鹰700
悼念方复学长 许四复 金德濂 齐锡玉703
老大哥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怀念陈英学长 钮友杰706
八 淡泊名利 奉献一生
诗词伴他终身—忆老伴何守智 刘常新711
一颗螺丝钉的自述 王裕昆716
信传,我的良师益友 董贻正718
王笠耘、袁榴庄夫妇的清华情怀 袁榴庄、袁叶口述 杨 帆整理724
张其锟:行胜于言 自强不息 文爱平729
一个清华人的一生—怀念爱妻王余初 许四复737
我们的电力电子追梦记 顾廉楚738
扎实基础 不断学习 努力创新─接待清华机械系同学们访问记 许汉祥747
终身献给党—怀念周际参 周 全751
我的人生之旅 杨勤明754
一生磊落天地宽—怀念胡世德 闫淑珊755
父亲与清华—深切缅怀我的父亲林光 殷晓春758
蔡益鹏学长的传奇经历 蔡 平761
夏志武: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 胡静萍763
离开清华几十年的工作经历 牛竞存766
一介书生投笔行 杨艮源772
九 水木清华 母校情怀
浓浓校友情—记解放战争时期老校友晚年的聚会 王 浒779
致敬:他留给我们不悲观、涉险滩、敢担当的精气神 李璐璐786
我的父亲李传信 李子实792
信仰坚定 历经磨难 不忘初衷—母亲李卓宝的足迹
何晓红(执笔)何晓杲 何晓涛800
永远的大师—悼念吴佑寿院士 宋 健809
72年投身力学教学科研的黄克智院士 韩晓萌814
建筑大师关肇邺 程晓喜817
个人与家国:从西南联大到北大燕园—刘自强教授访谈 刘娟娟等824
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蒙民伟学长830
小裴的清华情缘 张其锟832
大爱无疆 无悔此生—记“身边榜样”、化学系教授郑用熙837
宗璞:什么是小说家的责任 费 祎841
清华百年赋 欧阳鹤844
回忆父亲张三慧 张卫平846
怀念敬爱的萧树铁教授 郑力刚853
追思好友谭钰贞 谭增琳857
忆郭淦老学长 马利国858
我们是新清华批建设者 罗福午860
六十载清华情 张思敬口述 郑小惠整理867
凌瑞骥:创建个计算机专业的非常岁月 华 南875
我的清华三年 翁铭庆879
十 多彩人生 更重晚情
古进:一个客家人的三段历程 李 威886
徐应潮:把一切献给祖国 赵曦荣 傅 强893
过往征程 铭刻于心 傅 897
我的母亲贺文贞 贺 阳905
蓝天白云送葆元 傅 王 浒 陈伯时 张其锟911
追思与我“五同”的老伴魏耀荣 彭静云914
祖龙絮语 陆祖龙918
第二人生小作为 褚律元923
关靖华老人:分享英语单词“助记术”为乐 徐小翔928
桑榆晚景尽彩霞—记吴代法同志的晚年风景 罗 乐931
我的离休生活片段 史 会935
本书由160余篇文章组成,75万字,分上下册,是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清华老校友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有老校友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有同学校友撰写的怀念文章,也有新闻媒体记者采写的新闻稿。集中反映了这一代清华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他们为国家民族伟大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他们是那个时代清华人的优秀代表。 本书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1949届社会系校友彭珮云,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1950届航空系校友王浒,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分别作序。 本书是向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的图书之一。
王浒,1928年生于兰州。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北京团市委工作,曾担任大学工作委员会第二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市团校教育长、青工部长。1962年,任北京师院附中副校长。1978年调北京工业大学,先后担任科研处处长、副校长,1986—1992年任校长。曾任第八、九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