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14.86 3.7折 ¥ 39.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王子居 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26683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9210888
上书时间2025-01-09
古代中国文化有一个的特点就是基础理论比较少,甚至有很多空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典籍往往只有结论,而没有论据和论证,比如《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著作,它们都是给出结论、给出观点、给出方法,但不做论证的。
古代的这种著述方式,导致我们现在比较难以读懂古籍,因为中国古籍中诸多结论,我们无法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用现代治学中比较通用的术语来讲这一现象的话,那就是只有经验,而缺乏基础理论。
中国乃是诗歌大国,从四千多年前的《击壤》《南风》以及《孺子歌》(《沧浪歌》)等开始,中国诗歌的历史有四千多年,而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是多的。
可中国古代的关于诗歌本身的成体系论述的专著却没有,古人对于诗歌的论述如《论语》一样是片段性的,大多散见于各种诗话词话、选集序跋、友朋信札、诗词评语之中。它们的重心在于记载一些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活动,记述一些诗歌本事、奇闻趣事,以及品评古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艺术风格,点评古代的名篇佳作等。虽然他们同时也总结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些经验,也探讨了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却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论述的周密性、完整性,它们的论述因为往往是片段式的,所以也就众说纷纭,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贯通为一体的具理论体系的学说。
无论是钟嵘的《诗品》,还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的诗味说,其实都属于诗歌鉴赏的范畴。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士祯的《渔洋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大约都不脱上面所讲的本质为诗话、评论的主体内容范畴。
我们现在一般人能举出来的古诗理论概念,无非就是风雅颂、赋比兴、诗言志等,诗言志讲的是诗歌的功能,风雅颂讲的是诗歌的体裁,其实这种体裁跟功能是一体的,赋比兴则是讲创作手法。
中国古代文化比较注重实用性,而忽略逻辑性和理论性,以诗论而言,古代诗论很多是讲诗的社会功能的,如孔子讲《诗经》时提到的兴观群怨,也是讲其社会功用的,还有后来的感物吟志、美刺(讽喻)、诗史、言情、唱和等,都是讲诗的社会功能。
又如在创作手法方面,古人讲赋比兴,又讲用典,至于后来发展出的衔头、回环、藏头等诗歌的形式,大多都只是小巧而无关大局。
对于诗歌给诗人和读者带来的精神感觉,也就是审美所得,大体上有兴趣说、神韵说、性灵说、风骨说、滋味说、韵味说、理趣说……
而从诗的风格来讲,则有温柔敦厚、雄浑、冲淡、自然、含蓄、绮丽、疏野……
古代论诗,有诗言志、诗言情,既是诗歌的功能,也是诗歌的内容和目的。但志为上、情为下。为什么志为上、情为下?因为“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志是不需要止乎什么的,因为志本就是高级的情感活动和思想活动。
情志之外,再加一个景,再加一个事,诗歌的大体就具备了。今人有论,情与景是中国诗歌重要的两元。景,古代称象,象的范畴很大,涵盖景和事,所以在本书中,以象的概念代替景的概念。
由于诗和画都可以表达景象,所以就有了诗中有画之说,不过这一个说法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诗和画是描写景象的不同手段,诗的笔法和画的笔法本就有相通之处,强说诗中有画只能算是一个强调的说法。诗和画都有上品和凡品,所描写景物自然皆有上品和凡品,诗中有画这种笼统的说法是不严谨的,不足以作为一种诗论。
有了情和景,于是就有了所谓景语、情语、情景交融。后来又有了情境、景境。
因为有了事,于是就有了叙事诗,于是就有了诗史之说。
由于有志,而古汉语的志既包括情志也包括理性,于是诗歌中就有了论理之语,于是有了理趣说。
以上诸多散碎的诗学理论,构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关于中国古诗的基础理论体系?应该是不够的。
中国诗歌的基础理论在哪呢?我们还需要继续探讨,而本书探讨的,也仅仅是喻诗而已。
按语:王子居对中国诗歌的认知,是难以比拟的,很多学者看似一样的问题,看似一样的水平,到了王子居这里就分出了很多层次:
我们上面所粗列的初唐诗歌开局时的气象、风骨、格局,不要说初宋,就连整个宋朝都没有。
宋诗一起步其格局就很小、格调就很低,既没有学《诗经》的比兴风雅,也没有学《离骚》香草美人的指喻,也没有学汉魏的风骨、盛唐的气象,就连两晋的玄谈清古和山水绮丽也没有学,宋诗学的是什么呢?
据宋末诗人方回所述,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见网络百科)
单看这*的三个流派,就知道宋诗的开局是多么差了。而且其中的白体是为了纠正西昆体、晚唐体的艳丽浮靡而出现的。
比如在宋初立志改正宋诗之浮靡的王禹偁,在宋初诗人中,算是成就颇高的了,他留下的一首词在艺术上也还算不错,他写诗明志“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是白体的旗手般的人物。
但事实上,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到了晚年却多作讽喻诗,据说正与白居易相反。
王禹偁早年过度推崇白居易,晚年则过度推崇杜甫,甚至连“子美集开诗世界”都讲出来了,他主张“句之易道,义之易晓”,这就是直接承自白居易那种要让老妪也能读懂的诗风。
王禹偁的诗放到整个宋代,其实也数得着,至少在我看到的二百首左右的《宋诗名篇赏析》里,就有他两首。这个集子选了82位诗人,照这个比例来讲,王禹偁差不多能算是两宋诗人的前50强了。
下面是我从网上看到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讲的故事:
王禹偁从开封被贬至陕西商州,他家院子里桃李花开,因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但树枝上依然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啼鸣。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结果过了几天,儿子王嘉祐对他说:“父亲大人,你的这首诗,怎么好像是从杜甫诗里抄来的。”王禹偁很吃惊,因为他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于是他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他看。果然,杜甫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结果王禹偁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到这种境界了,与杜甫如此接近了。”据说他因此写下他那有名的“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因为一首诗的相像,王禹偁觉得自己是杜甫转世了。
事实上,杜甫这首《绝句漫兴》,在杜甫的诗集中算不上一流之作,也就是二三流的水准。
王禹偁的诗与杜甫的诗非常相近,无论是题材、次序、具体描写,王禹偁的诗都很像是杜甫诗的翻版,那么两首诗真的差不多吗?事实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杜甫虽然在盛唐排不上队,挤不进盛唐大诗人、名诗人的序列,但他把宋朝诗人依然甩了几条大街远,比如这两首看似差不多的诗句:
王禹偁的“两株桃杏映篱斜”一句,“两株桃杏”显然是极简单的叙述,是小学生造句的水平,而“映篱斜”稍有点描写,勉强算是形态描写不错,小学生造句估计是造不出来的,而杜甫的“手种桃李非无主”,看起来似是一句废话,但“非无主”总还有点趣味,而“手种桃李”也比“两株桃杏”的内容要丰富,它至少说明这桃李是自己亲手种的,多了一丝意味,毕竟你自己种下的树总会比普通的树多带一点感情或感觉的吧?所以杜甫诗里的桃李与人是互动的,它在诗意的层次上要更丰富,比王禹偁的诗多了层次感。
王禹偁“妆点商州副使家”以半拟人的修辞造句,比上句是要好些的,因为多了拟人的修辞格从而多了趣味,但杜甫的“野老墙低还是家”却用反义道出了比王禹偁更多的意味。“我这墙虽然很低显得我很寒酸,但毕竟是个家呀”,杜甫这句诗的另一重意思其实就是“以我杜甫的才华,怎么可以住这么寒酸的屋子呢?”所以他的诗意味较之王禹偁是要浓很多的。而且这种浓关联到下联“恰似春风相欺得”,其反讽的意味很强烈,“我这住着低墙的寒酸野老,竟然还被春风欺负,把我亲手种下的桃李都给吹折了。”“我都这么穷了,你们还来欺我”,诗意自然浓厚。这种诗意的递进,也令得杜甫诗较之王禹偁的诗更富内涵。
下联两人几乎雷同,不过杜甫的“相欺得”确实不如王禹偁“容不得”流畅,“恰似”的直白也不如“何事”的反问更具婉曲的诗意,唯独“和莺”两字看似比“夜来”两字多了一层很美的诗意,但吹折树枝的狂风属于暴戾之物,如何与莺的婉转鸣啼相和呢,称和莺很不相称,称惊莺倒还差不多。
很明显的,王禹偁的末句在诗意的构造上是有毛病的,是病句。
说起来这两首诗还都是喻诗,都带了一点若有若无的喻义,但杜甫的上联完胜王禹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在艺术技巧上运用反义,通过“非无主”表示自己还是有点财产的,至少还拥有自己种下的桃李,通过此反讲自己穷,而“野老墙低”则是在直接表达自己贫穷,有了这桃李和低墙的铺垫,“还是家”那酸酸的诗味就出来了,而这种穷困状态下,还被春风欺负,味道也便更浓了。
而王禹偁的诗呢?先是写艳丽的桃李妆点一个官员的家庭,然后写春风容不得,居然与娇莺一起吹折了数枝花,在意境上就完全没有杜诗那种较为深刻的味道了。
所以事实上,虽然看起来题材、次序、具体描写、指喻等各个方面两首诗都极为相像,但事实上,无论在诗的整体结构上,还是诗的起承转合上,甚至在指喻的自然上,王禹偁的诗作较之杜甫都还差了很多。
而这还只是杜甫诗集中非常普通的一首作品。
王禹偁能讲“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实则是他没有看清自己与杜甫普通诗歌的真实差距,这种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差距很大的诗作,王禹偁都看不出来,整个宋朝其实也都看不出来,如果他们连在盛唐时只算个边缘小弟,根本挤不进大诗人序列,甚至挤不进名诗人序列的杜甫的普通之作的技巧和造诣都看不清楚,那么整个宋朝的诗人虽然能感觉到自己和盛唐的差距有多大,却始终弄不明白差距究竟在哪里(如果他们能弄清楚差距在哪里,他们也就不会望唐诗而兴叹了,因为知道差距在哪里,就能弥补这个差距)。
看起来很相似、很相近,其实还差得远,这种很相似中的不同、很相近中的距离,也许只是一线之隔,但却是很多诗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突破的。比如在两宋能排进前50的王禹偁连杜甫的平常诗作都突破不了,就更别说杜甫诗中的气象、骨力等真正的特质了。
我们以此来看王禹偁的“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其实是对诗歌艺术追求的一种松懈,是一种低标准的要求,这种本来不能作为标准的标准,当它成了一种标准后,像什么梨花体、乌青体等诗作,都比王禹偁的诗还要“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它们是不是比王禹偁的诗更好呢?这个问题如果由王禹偁来回答,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句之易道,义之易晓”是句文言文,如果把它译成白话文,其实就是“我们把诗写得越简单越好”,在白话文的语境下,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初宋时人们对诗歌的追求了。
事实上,既然连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都绝望得认为“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那么走不出一条路来的宋代诗人们,有很多人也只好追求“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能够去追求。
这种追求导致了什么呢?就是导致了宋诗从一开始就是低格局,然后不断地用相对层面更高一点但*层面依然很低的标准来纠正这个低格局,所以从一开始宋诗就是没有希望的。
如果后世诗歌没有更好的发展,那么宋诗还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尴尬的一席之地,但如果后世诗歌得到更好的发展,走出更好的路,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史书或文学史的时间跨度越长,宋诗在后世文学史上的篇幅将会越来越短,甚至*后一笔带过乃至于彻底消失……
元明清,就更不必说了。
在《唐诗小赏》里,对五绝和五律进行了排序,五绝分了二十个序列,五律分了十三个序列,虽然它们不是严格的层次等级,但事实上它们也具有了一种隐含的诗艺高低的层次等级。
如果将中国古诗细分等级层次的话,那它可能至少有几十个层次甚至可能达到一百个层次,假设中国古诗有三十个层次,那宋诗从整体上来讲,只能徘徊在二十五名以后。
世上所有的高度和难度都是相对的,如《唐诗小赏》所选的五绝和五律里,杜甫的诗在十个序列之外,他的五绝和五律在唐朝只是个小土包,但对于宋朝来说却被视为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这就是宋诗的尴尬。
按语:王子居对中国诗歌的认知,是难以比拟的,很多学者看似一样的问题,看似一样的水平,到了王子居这里就分出了很多层次:
我们上面所粗列的初唐诗歌开局时的气象、风骨、格局,不要说初宋,就连整个宋朝都没有。
宋诗一起步其格局就很小、格调就很低,既没有学《诗经》的比兴风雅,也没有学《离骚》香草美人的指喻,也没有学汉魏的风骨、盛唐的气象,就连两晋的玄谈清古和山水绮丽也没有学,宋诗学的是什么呢?
据宋末诗人方回所述,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见网络百科)
单看这*的三个流派,就知道宋诗的开局是多么差了。而且其中的白体是为了纠正西昆体、晚唐体的艳丽浮靡而出现的。
比如在宋初立志改正宋诗之浮靡的王禹偁,在宋初诗人中,算是成就颇高的了,他留下的一首词在艺术上也还算不错,他写诗明志“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是白体的旗手般的人物。
但事实上,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到了晚年却多作讽喻诗,据说正与白居易相反。
王禹偁早年过度推崇白居易,晚年则过度推崇杜甫,甚至连“子美集开诗世界”都讲出来了,他主张“句之易道,义之易晓”,这就是直接承自白居易那种要让老妪也能读懂的诗风。
王禹偁的诗放到整个宋代,其实也数得着,至少在我看到的二百首左右的《宋诗名篇赏析》里,就有他两首。这个集子选了82位诗人,照这个比例来讲,王禹偁差不多能算是两宋诗人的前50强了。
下面是我从网上看到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讲的故事:
王禹偁从开封被贬至陕西商州,他家院子里桃李花开,因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但树枝上依然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啼鸣。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结果过了几天,儿子王嘉祐对他说:“父亲大人,你的这首诗,怎么好像是从杜甫诗里抄来的。”王禹偁很吃惊,因为他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于是他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他看。果然,杜甫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结果王禹偁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到这种境界了,与杜甫如此接近了。”据说他因此写下他那有名的“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因为一首诗的相像,王禹偁觉得自己是杜甫转世了。
事实上,杜甫这首《绝句漫兴》,在杜甫的诗集中算不上一流之作,也就是二三流的水准。
王禹偁的诗与杜甫的诗非常相近,无论是题材、次序、具体描写,王禹偁的诗都很像是杜甫诗的翻版,那么两首诗真的差不多吗?事实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杜甫虽然在盛唐排不上队,挤不进盛唐大诗人、名诗人的序列,但他把宋朝诗人依然甩了几条大街远,比如这两首看似差不多的诗句:
王禹偁的“两株桃杏映篱斜”一句,“两株桃杏”显然是极简单的叙述,是小学生造句的水平,而“映篱斜”稍有点描写,勉强算是形态描写不错,小学生造句估计是造不出来的,而杜甫的“手种桃李非无主”,看起来似是一句废话,但“非无主”总还有点趣味,而“手种桃李”也比“两株桃杏”的内容要丰富,它至少说明这桃李是自己亲手种的,多了一丝意味,毕竟你自己种下的树总会比普通的树多带一点感情或感觉的吧?所以杜甫诗里的桃李与人是互动的,它在诗意的层次上要更丰富,比王禹偁的诗多了层次感。
王禹偁“妆点商州副使家”以半拟人的修辞造句,比上句是要好些的,因为多了拟人的修辞格从而多了趣味,但杜甫的“野老墙低还是家”却用反义道出了比王禹偁更多的意味。“我这墙虽然很低显得我很寒酸,但毕竟是个家呀”,杜甫这句诗的另一重意思其实就是“以我杜甫的才华,怎么可以住这么寒酸的屋子呢?”所以他的诗意味较之王禹偁是要浓很多的。而且这种浓关联到下联“恰似春风相欺得”,其反讽的意味很强烈,“我这住着低墙的寒酸野老,竟然还被春风欺负,把我亲手种下的桃李都给吹折了。”“我都这么穷了,你们还来欺我”,诗意自然浓厚。这种诗意的递进,也令得杜甫诗较之王禹偁的诗更富内涵。
下联两人几乎雷同,不过杜甫的“相欺得”确实不如王禹偁“容不得”流畅,“恰似”的直白也不如“何事”的反问更具婉曲的诗意,唯独“和莺”两字看似比“夜来”两字多了一层很美的诗意,但吹折树枝的狂风属于暴戾之物,如何与莺的婉转鸣啼相和呢,称和莺很不相称,称惊莺倒还差不多。
很明显的,王禹偁的末句在诗意的构造上是有毛病的,是病句。
说起来这两首诗还都是喻诗,都带了一点若有若无的喻义,但杜甫的上联完胜王禹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在艺术技巧上运用反义,通过“非无主”表示自己还是有点财产的,至少还拥有自己种下的桃李,通过此反讲自己穷,而“野老墙低”则是在直接表达自己贫穷,有了这桃李和低墙的铺垫,“还是家”那酸酸的诗味就出来了,而这种穷困状态下,还被春风欺负,味道也便更浓了。
而王禹偁的诗呢?先是写艳丽的桃李妆点一个官员的家庭,然后写春风容不得,居然与娇莺一起吹折了数枝花,在意境上就完全没有杜诗那种较为深刻的味道了。
所以事实上,虽然看起来题材、次序、具体描写、指喻等各个方面两首诗都极为相像,但事实上,无论在诗的整体结构上,还是诗的起承转合上,甚至在指喻的自然上,王禹偁的诗作较之杜甫都还差了很多。
而这还只是杜甫诗集中非常普通的一首作品。
王禹偁能讲“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实则是他没有看清自己与杜甫普通诗歌的真实差距,这种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差距很大的诗作,王禹偁都看不出来,整个宋朝其实也都看不出来,如果他们连在盛唐时只算个边缘小弟,根本挤不进大诗人序列,甚至挤不进名诗人序列的杜甫的普通之作的技巧和造诣都看不清楚,那么整个宋朝的诗人虽然能感觉到自己和盛唐的差距有多大,却始终弄不明白差距究竟在哪里(如果他们能弄清楚差距在哪里,他们也就不会望唐诗而兴叹了,因为知道差距在哪里,就能弥补这个差距)。
看起来很相似、很相近,其实还差得远,这种很相似中的不同、很相近中的距离,也许只是一线之隔,但却是很多诗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突破的。比如在两宋能排进前50的王禹偁连杜甫的平常诗作都突破不了,就更别说杜甫诗中的气象、骨力等真正的特质了。
我们以此来看王禹偁的“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其实是对诗歌艺术追求的一种松懈,是一种低标准的要求,这种本来不能作为标准的标准,当它成了一种标准后,像什么梨花体、乌青体等诗作,都比王禹偁的诗还要“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它们是不是比王禹偁的诗更好呢?这个问题如果由王禹偁来回答,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句之易道,义之易晓”是句文言文,如果把它译成白话文,其实就是“我们把诗写得越简单越好”,在白话文的语境下,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初宋时人们对诗歌的追求了。
事实上,既然连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都绝望得认为“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那么走不出一条路来的宋代诗人们,有很多人也只好追求“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能够去追求。
这种追求导致了什么呢?就是导致了宋诗从一开始就是低格局,然后不断地用相对层面更高一点但*层面依然很低的标准来纠正这个低格局,所以从一开始宋诗就是没有希望的。
如果后世诗歌没有更好的发展,那么宋诗还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尴尬的一席之地,但如果后世诗歌得到更好的发展,走出更好的路,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史书或文学史的时间跨度越长,宋诗在后世文学史上的篇幅将会越来越短,甚至*后一笔带过乃至于彻底消失……
元明清,就更不必说了。
在《唐诗小赏》里,对五绝和五律进行了排序,五绝分了二十个序列,五律分了十三个序列,虽然它们不是严格的层次等级,但事实上它们也具有了一种隐含的诗艺高低的层次等级。
如果将中国古诗细分等级层次的话,那它可能至少有几十个层次甚至可能达到一百个层次,假设中国古诗有三十个层次,那宋诗从整体上来讲,只能徘徊在二十五名以后。
世上所有的高度和难度都是相对的,如《唐诗小赏》所选的五绝和五律里,杜甫的诗在十个序列之外,他的五绝和五律在唐朝只是个小土包,但对于宋朝来说却被视为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这就是宋诗的尴尬。
王子居:曾为跨国企业做管理培训并于国企、出版社等任职,人民网等多家央媒、国媒或采访过他或发布过他的学说。少见个人信息,只有作品信息,算是醉神蜜的、当代中国已知学术著作醉多、涉及范围醉广的33维大学者。
中国独有的喻学和演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博学家、养生学家、医学理论家及科普作家、33维大诗人、文学和诗学理论家、文字学家、修辞学家、管理学者……
在诗歌方面,超越李白王维的单句三两维诗境,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