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中国之美 少年西安行
  • 寻找中国之美 少年西安行
  • 寻找中国之美 少年西安行
  • 寻找中国之美 少年西安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寻找中国之美 少年西安行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21.11 4.4折 48 全新

库存83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58845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38498

上书时间2025-01-0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长安没了,西安还在。

如果要在中国找一座城——曾拥有不可企及的荣耀,后归于长久的落寞,一定是西安。

今天的西安还有什么?

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小雁塔、碑林、明城墙、钟楼、鼓楼、博物馆里周秦汉唐的文物,还有西安事变的痕迹。有这些就够了,还有哪座城能与其相比?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个个王朝在这片土地上荣衰,多少惊心动魄的大剧在此上演,多少人在此成就梦想,又有多少人的梦在此碎成一地渣子。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不能不去西安,哪怕匆匆忙忙,也要亲自用双脚去丈量一番。

去西安游学,童子们都很兴奋,虽然有的童子跟父母去过,但还是期盼着这趟文化之旅。出发前,他们就会背诵杜牧的《阿房宫赋》和白居易的《长恨歌》,还各自选定了顾毓琇的话剧《荆轲》中的角色,选秦王这个角色的就有四五个童子。

2019年7月,全国各地的童子汇聚西安,开始寻找“长安梦”。大家到了西安,心中想的却是长安。好在还有一个大雁塔,可以给人一点念想。诗人流沙河曾经说,大雁塔是造塔工匠的亡魂,大雁塔的窗口就是他们的眼睛,见过唐代长安文明的眼睛。我却想说,大雁塔的一个个窗口,就是唐代长安留下的一双双眼睛。

我们在细雨中来到大雁塔下,塔旁有个亭子正好可以避雨,我们就在这里与长安对话。虽然没有大雁飞过,但见到了燕子;虽然没有听见钟声,却有风铃声。诗人洛夫的《雁塔说》诗中说:“每层有每层不同的景色/每层有每层不同的风声/每层有每层不同的空白/每层有每层不同的寂寞。”而那一刻,大雁塔一点也不寂寞,那么多的童子在塔下读书。一个寻常的夏日,来自21世纪的读书声,要叩开千年前的长安。有童子说大雁塔像一根针,想缝补天空。那天空还是唐时的天空吗?当夜,我批改童子们的习作,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视角,童子们以不同的方式走进各自心中的长安。十二岁的金恬欣的《望长安》这样说:

大雁归来时已然苍老,路旁的宫灯变成日光灯,眼前的青石板还曾给许多马车让路。风铃照样响,铃声中带着老者的呼唤。从雁塔怅然而归的,不仅仅有杜甫。

大雁塔一成不变地立在那儿,时光一丝一痕,从她的墙根悄悄蔓延。

长安城,多好的名字啊!这里叫作长安,却不曾长安,这只不过是个愿望。

十一岁的戴欣然写下了《雁塔啼鸣》:

叮当,叮当

雁塔呼唤着唐帝国的盛景

月光和灯光布满了皇城

姑娘们戴着华丽的首饰

在街道上欢笑

卖花的老汉从早唱到晚

此刻回家

与妻共吃一碗热面

而镶满玉石的车辆

则挤满了宽阔的道路

如一条彩龙

蜿蜒在围棋局中

遥望旧时的长安,他们如话家常,仿佛不是在今天的西安,而是走进了李白、杜甫的长安。母语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可以填平时间的沟壑。华清池,也因为童子们朗朗上口的《长恨歌》而变得分外亲切。这里的草木、石头、空气,以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都被这首诗连接在一起了。

我们一路走来,从兵马俑到明城墙,从兴庆宫遗址公园到西安事变纪念馆,到处都是我们的课堂。童子们始终充满好奇、热情,而且相互激发,相互磨砺,无论阅读、上课,还是写作、排练,都有良好的氛围。我努力避免以知识为中心的讲述方式,而是以审美为中心,将历史、文学、艺术、地理等串在一起进行讲解,旨在启发童子们的想象力。不在已有的现成知识上用力,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给他们读,让他们在人文的现场遇见人,遇见美好的母语便成了重点。

西安之行,又一次践行了我主张的“读出来,背出来,写出来,走出来,演出来”。读、背、写、走、演这五个字,在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中缺一不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次游学,我自编的游学手册,就是童子们的阅读文本,同时还有现场背诵的古诗文名篇。北京游学时,童子们在北大红楼演绎了沙叶新的《幸遇先生蔡》;南京游学时,童子们在石头城下、秦淮河畔演绎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余韵》。此次西安游学,我们选择的是顾毓琇的《荆轲》。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处,童子们自导自演,每个人都尽情投入角色之中,有板有眼。那些精彩的台词被他们发挥得酣畅淋漓。表演是为了提高童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他们找到自信的一种方式。

国语书塾的童子们盼望游学。游学的过程,常常成为童子们自我突破、自我成长的契机,比日常课堂更具有挑战性。尽管只是短短几天,童子们的收获却比平时要多得多。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双城记(北京与南京篇)》问世之后,《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又已编成,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童子们的文章写得更好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正慢慢展开,相信岁月不仅会加给他们身量,还会加给他们知识和智慧。

告别西安时,许多童子在机场或高铁站就完成了此行的总结。刘艺婷让一只燕子、一只大雁和一只乌鸦从母语的天空中飞向西安,跟三个不同的时代对话。她说:“大雁属于唐朝,乌鸦属于民国,而燕子属于未来。但它们都属于西安。”

十一岁的黄若瑜写了一首诗——《西安从一块石头开始》:

一块石头

掂量着人类思想的重量

……

我被筑成华清池

从此成为

荣华富贵的垫脚石

……

那年许下的天长地久

如今只剩生死离别

我只知道这是个意气风发的长安

他还年轻

有的是犯错的机会

 

我看着

这位青年逐渐成熟老练

方知他年少轻狂的岁月已经成为过去

他不再祈盼

成为一国的中心

从此

他的大名是西安

在西安寻找长安之美,童子们在母语中找到了。这种美,不仅在大雁塔中,也在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的书法中,还在李杜的诗篇中。有人说:“语言就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创造中不朽的东西,图书馆比国家更强大,帝国不是依靠军队而是依靠语言来维系的。”有杜甫的“长安水边多丽人”,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个消失的长安分明还活在文字中。诗人布罗茨基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经说:“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的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次少年西安行,我们找到的正是美学意义上的长安。



导语摘要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是在十一朝古都西安的一次文化之旅。傅国涌先生带领学生来到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兴庆宫公园、明城墙等西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景点,现场感受历史、文化与景色之美;并与秦始皇、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等历史人物对话,分享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讲述教材里学不到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从千人千面的兵马俑到长恨绵绵的华清池,从回响盛唐之音的兴庆宫遗址到历经岁月沧桑的明城墙,大先生傅国涌与小童子们游学古都西安,寻觅历史洪流中散落的文化与大美。



商品简介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是在十一朝古都西安的一次文化之旅。傅国涌先生带领学生来到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兴庆宫公园、明城墙等西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景点,现场感受历史、文化与景色之美;并与秦始皇、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等历史人物对话,分享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讲述教材里学不到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从千人千面的兵马俑到长恨绵绵的华清池,从回响盛唐之音的兴庆宫遗址到历经岁月沧桑的明城墙,大先生傅国涌与小童子们游学古都西安,寻觅历史洪流中散落的文化与大美。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民国教育等。著有《叶公超传》《金庸传》《笔底波澜》《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文人的底气》《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史想录》《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美的相遇》等,编有《过去的小学》《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之美》《追寻律师的传统》等。



目录

一、 与兵马俑和秦始皇对话(上)


二、 与兵马俑和秦始皇对话(下)


三、 与华清池和大唐帝国对话(上)


四、 与华清池和大唐帝国对话(下)


五、 与杜甫他们的大雁塔对话


六、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廊上与唐长安对话


七、 在兴庆宫遗址公园沉香亭侧与李白对话


八、 在兴庆宫公园与杜甫对话


九、城墙上与西安对话



内容摘要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是在十一朝古都西安的一次文化之旅。傅国涌先生带领学生来到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兴庆宫公园、明城墙等西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景点,现场感受历史、文化与景色之美;并与秦始皇、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等历史人物对话,分享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讲述教材里学不到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从千人千面的兵马俑到长恨绵绵的华清池,从回响盛唐之音的兴庆宫遗址到历经岁月沧桑的明城墙,大先生傅国涌与小童子们游学古都西安,寻觅历史洪流中散落的文化与大美。



主编推荐

傅国涌,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民国教育等。著有《叶公超传》《金庸传》《笔底波澜》《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文人的底气》《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史想录》《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美的相遇》等,编有《过去的小学》《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之美》《追寻律师的传统》等。



精彩内容

人们从美学的角度对兵马俑进行了概括,有两种说法:种是“千人千面”的写实,第二种是“千篇一律”的群体建构。“千人千面”表示兵马俑是有个性的,“千篇一律”意味着兵马俑千人一面。当你走进兵马俑遗址,仔细观察不同的兵马俑,你会发现它们中许多是有个性的,并不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读一下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先生的《兵马俑的个性》。

当年,汪曾祺来到兵马俑遗址时,他就想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中找到千人千面的个性。今天,你们不仅要看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宏大建构,还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兵马俑的脸部表情,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汪曾祺先生说的那样,它们是有个性的;同时也要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兵马俑,让它成为你心中、你笔下的兵马俑。

下面,大家先一起来读美学家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的这一段:

 

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那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陶俑的身材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李泽厚先生认为兵马俑的壮观场面可以跟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我们知道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兵马俑的发掘比较晚,20 世纪 70 年代才发掘,曾经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说兵马俑可以跟金字塔相媲美,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个伟大创造跟金字塔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即它们都跟墓有关,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美的历程》是一本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著作,书里特别提出兵马俑有“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美学风格呈现出来的呢?就是匡怡蒙《从兵马俑看中国美学风格》一文中所说的“千篇一律”——一种“千篇一律的群体建构”造就的。在千篇一律的后面是千人一面的艺术造型,尽管我们也能从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中看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和千人千面的可能性。

走进兵马俑遗址,去看那些陶俑,它们或站着,或跪着,或保持着手握兵器的姿势;它们或是步兵,或是骑兵,或是弓箭手。放眼看去,它们在整体上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你分辨不出哪一个是哪一个,它们全都是无名氏,只是一个个符号、造型。但当你走近了,仔细辨认,你会发现铸造兵马俑的工匠们赋予了每一个兵马俑不同的面容。

我在游学手册里专门选了一篇英国人迈克尔·伯德写的文章《兵马俑:秦始皇的工匠们》。当这些工匠们塑造、烧制完兵马俑后,你们猜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死。对,他们都得死,他们跟他们亲手做的这些兵马俑一样,被埋在了俑坑里面。迈克尔·伯德虚构了一个故事:其中一个杰出的工匠,由于一个军吏向他透露消息,他赶在被活埋之前逃走了。这个故事非常美好。我们知道,现实中这些工匠们不会有逃生的机会,但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让这个工匠有了逃生的机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悬念”。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可以让我们走进兵马俑遗址的时候多了几分想象的空间。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兵马俑遗址,等你们看完以后,看看你们在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中,能不能感受到前人所说的那种宏大壮丽的审美气象;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觉得很有个性的兵马俑。我们更多地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兵马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