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7.5 6.5折 ¥ 42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刘祥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02003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8976573
上书时间2025-01-09
向经典举杯
一
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注定早已化作头顶上的灿烂星辰;那些穿越了岁月尘埃的文字,却依旧在时光的长河中,酝酿着源自先秦、经由汉魏、裹挟着唐风宋韵的甘甜。那些盛开在风骚词赋以及晨昏更迭的缝隙间的文学奇葩,自从陪伴着曾点在沂水中沐浴、随同曹操在碣石山高歌、与陶渊明一起远眺过南山、随李太白共同梦游过天姥之后,早已幻化为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微风,在每一个晨曦初绽的清晨,或是每一个夕阳斜照的傍晚,抑或是每一个繁星满天的深夜,轻轻拂过书桌、拂过鬓角、拂过河山,融入大千世界,成为养分,成为花朵,成为热血。它们,浸染出张中丞的一腔忠诚,奏响着辛弃疾的铁马金戈。它们的每一个花瓣上,都镌刻着一份道义的担当和历史的使命。它们的花香,飘过凄神寒骨的小石潭,划过万顷茫然的赤壁水,越过奇伟瑰怪的褒禅山,穿过气象万千的岳阳楼,一头扑入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中,从此,不但醉了那个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而且醉了三千年的文化,以及三千年的秋月春风。
这便是文学,这便是至今仍让我们沉醉痴迷的心灵绝响。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抒写着一个虔诚的信念;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支撑起一颗不朽的灵魂。白日里吟哦它,便是和先贤圣哲倾心交谈;静夜里亲近它,便是听崇高精神孤独吟唱。它的声音,时而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而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而亲切如父兄叮嘱,时而严厉如雷霆万钧。它总是从我们难以预想的方向突然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那些带着酒香、花香与墨香的气息,吹散心头的浮躁与世俗。
我乐于沉浸在这三千年的文字世界中。我愿意像柳子厚那样访山问水,以自然造化涤心中烦忧;我愿意像范仲淹那样忧乐天下,为社稷苍生求生命福祉;我愿意像欧阳修那样醉于山水与人民之间,虽苍颜白发却怡然自乐;我愿意像苏子瞻那样驾扁舟逐明月,外求天人合一,内求气定神闲。这样的世界,每一缕风都飘荡起几许的诗情与豪气。无须举酒属客,先醉倒的,只会是纯净的心。
在这样的文字世界中,理想、胸襟、抱负,是生命的定义,忠诚、坦荡、执着,是人性的完美诠释。这些大写的灵魂,以坚贞的人格操守和九死未悔的坚强信念,把并不鲜亮的生活经营得如火如荼。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花谢花开,跌倒了成为长河,站起来就是高山。
我渴望与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灵魂永久同行;我渴望沉醉在这醉过岁月的酒中,听任它流过我的每一根血管;我渴望我的躯体能随时随地散发这样的馥郁酒香,让我继承了这浓浓的醉意,再将它挥洒到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里。那样,我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它的生命的脉动,并且和着它的旋律翩然起舞。
今夜,我双手捧起这杯醉倒岁月的美酒,不敬天地,不敬神灵,只敬那一缕起自诗词歌赋文的清风。我相信,这些不朽的文字、不朽的灵魂,都不会在意这杯中物的尘俗价值。它们的心中,早已填满了锦绣的河山、灿烂的文明和伟大的追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不是醉翁,却愿意是醉翁们文化精神的衣钵传人。
二
我是教师,一名终日与文学为伴的语文教师。我的物质世界或许并不繁花锦簇,精神世界却无限丰盈。我渴望借助我的引领,能帮助更多的人热爱文学、亲近经典。我幻想用文化的良币驱逐恶俗的劣币,让每一个灵魂都远离尘俗的污泥浊水的侵害。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我继七年前编辑出版《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之后,再一次对现行的多版本语文教科书进行筛选,挑选出为数代人熟悉的作者和作品进行个性化品读。我的品读,没有考据家的寻根问底,没有理论家的严谨剖析,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阅读者,从人之常情出发,从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同入选至语文教科书中的这些作者、经典课文进行完全私人化的对话。这些对话,有时从人情人性出发,有时从意义探知出发,有时则是从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出发。我的所有品读,绝不代表这些经典课文的正解。它的价值,只在于多开一扇窗,帮助我的语文同行以及其他阅读者换一个视角观赏世间万象。
三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部分侧重于介绍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几位作者。对孔子的介绍,以教科书中节选的24则《论语》语段为依托,围绕着学习和修身两大主题展开,避开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主张。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中学生的理解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庄子的介绍,则是以《逍遥游》这一篇课文为根本,从《逍遥游》中挖掘一些足以滋养终身的成长养分。这些养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会主动关注。另外四位作者中,苏轼是我喜欢的古人。之所以无比欣赏苏轼,是因为他在功名富贵面前的“拿得起,放得下”。苏轼的豁达通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独特思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儒家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而对佛禅思想的影响关注较少。所以,我特意从佛禅视角进行分析,意在为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多搭一座桥。其余三位,主要依凭具体的课文或具体的故事进行宏观介绍,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多元解读的路径或背景知识。
第二部分侧重于换一个角度品读古诗文的主题。所谓“换一个角度”,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是从常识出发,努力还原真实场景下的真实生命的存在形式。比如对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情感的剖析,就是为了修正语文教科书中的意义强加,以人之常情而探测刘禹锡彼时彼地的真实心态。其余古诗文的品读,重点放在诗文重要词句的赏析之上,试图借助一个点而拉动一个整体。比如对《扬州慢》的品读,就围绕一个“自”字而展开。这些品读,收获的感悟或许并不具备新鲜性,但品读中的着力点总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开启。
第三部分侧重于“人”的视角。“人”的视角是我多年以来解读各类文本的武器。人与人之间固然存在着身份、地位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但前提必然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都存在七情六欲,都存在一定的思维缺陷甚至人格缺陷。只有把文学作品中的人以及作者视作正常的“人”,才能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跳出阶级论的框子,把形象分析放到更广阔的人情人性的世界中进行探究。立足于这样的思考,我以八篇经典课文的品读为例,试图分析出每一篇课文背后独特的情感。
第四部分侧重于课文的章法结构的分析。这一部分完全属于语文学科教学层面的知识,旨在以写法分析为抓手,带动文本意义的理解。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缺乏对文本章法结构的深度探究,读写悟难以形成统一体。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典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完善结合的代表。品读这些文本,不但要知道它们“写了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写”以及“怎么样写”。
上述四个部分中,前三个部分均依照作者或作品的时代顺序进行编排,第四部分则依照先国内再国外的宏观顺序和时代先后的微观顺序编排。此种安排,仅为了写作的方便,并不存在意义上的递进。
四
我不知道,我折腾出的这些文字,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您——我亲爱的读者朋友带来阅读的欣喜与感喟。我只能说,我在用心做这件事,并努力把它做得好。今天,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郊野一片洁白。瑞雪兆丰年,但愿我和您都拥有未来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丰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雪已降,让我们一同举杯,敬天地,敬前贤,敬语文,敬岁月,敬苍生!
是为序。
刘 祥
于古镇真州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特级教师刘祥从“人”的视角出发,精选了孔子等六位作者、《兵车行》等二十四篇课文,从作者、主题、情感、表达等四个角度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剖析了文本解读的技巧与密码,并提出富有针对性、实操性的教学建议,助力一线教师精准把握文本,提高文本解读与教学能力。
刘祥,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等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八百余篇,应邀在浙江、广西、陕西、黑龙江等地开设展示课、主题讲座百余场。出版有《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与优秀教师同行》等作品。
密码一 作者:有血有肉的“这一个”
圣人本色是教师 / 3
像庄子一样逍遥游 / 12
司马迁的潜意识 / 19
柳宗元的牢骚怪话 / 25
苏轼诗文中的禅意人生 / 32
侠骨丹心辛稼轩 / 41
密码二 主题:不一样的意义认知
《兵车行》:悲伤着你的悲伤 / 4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何处觅豪情 / 57
《蝶恋花》:帘幕后的那一个“我” / 64
《定风波》:得大境界者有大人生 / 69
《扬州慢》:一“自”立魂,神韵尽出 / 74
《苏幕遮》:此景果真有深意 / 78
《临江仙》:失意人生的价值转型 / 82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悲情盛妆”折射出了什么 / 88
密码三 情感:基于“人”的立场
明明白白我的心
——《赤壁赋》中的人生密码 / 93
溢美,为了理想和道义
——《寄欧阳舍人书》写作目的探微 / 99
在毁灭中建构真正的悲悯
——解读《祝福》中的三种死亡 / 106
识“渐”、守恒与正心
——丰子恺《渐》主题意蕴探微 / 111
做一个真实而有价值的人
——我读《人生的境界》 / 116
民俗背后的生存哲学
——《北京的春节》主题意义浅析 / 121
给热爱搭建一副支架
——刘白羽《长江三日》创作意旨解读 / 126
从没有无法抵达的港口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主题解读 / 131
密码四 表达:别有神韵的章法结构
由《离骚(节选)》看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 / 141
由《阿房宫赋》看“赋”的铺陈夸张 / 146
其实我懂你的心
——《踏莎行•候馆梅残》抒情方式解析 / 151
史家笔法,智者情怀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法解析 / 157
巧用对立,彰显意义
——简评《拿来主义》中的三组对立概念 / 164
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
——《雷雨(节选)》中的戏剧冲突 / 169
每一道斑纹,都有存在的理由
——周晓枫散文《斑纹》赏析与解读 / 177
爱,就是灵魂的倾诉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抒情方式赏析 / 181
后 记 / 187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特级教师刘祥从“人”的视角出发,精选了孔子等六位作者、《兵车行》等二十四篇课文,从作者、主题、情感、表达等四个角度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剖析了文本解读的技巧与密码,并提出富有针对性、实操性的教学建议,助力一线教师精准把握文本,提高文本解读与教学能力。
刘祥,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等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八百余篇,应邀在浙江、广西、陕西、黑龙江等地开设展示课、主题讲座百余场。出版有《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与优秀教师同行》等作品。
圣人本色是教师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七年级辑录有《〈论语〉十二章》,高中一年级辑录有《〈论语〉十二则》。其中,七年级的选文侧重于阐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高中一年级的选文侧重于阐释修身、理想、责任、使命等相对宏观的人生价值。
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语段时,教师在传授基本的古汉语知识之后,还需要借助具体的语段内容,引领学生和孔子进行对话,品味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丰厚信息,使其转换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必要养分。
和孔子对话的关键,是剥离时代政治附加在孔子身上的各种溢美辞藻,把孔子从高居庙堂之上、接受万千人朝拜的千古一圣,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一位个性教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极高评价,对于作为教师的孔子而言,不是一种崇高荣誉,而是一种捧杀。它将孔子僵化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至圣先师,也彻底割断了孔子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应有的那份亲和与可爱。
其实,《论语》中以教师身份出现的孔子,原本十分可爱。
一
让我们先把目光转向七年级教科书中的《〈论语〉十二章》,且看其中的章和第七章的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需要进行调整。中学生该如何对待学习呢?这两段文字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对待学习,孔子的主张很明确:从兴趣出发。孔子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更不逼迫着学生为了功利目标而读书。他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为学之道,把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育人的首要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会根据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将一干弟子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大类型。孔子督促子路、冉有这类热心政事的人积极研究治国之道,也鼓励颜回等热衷个性修为的人勤修心灵。
孔子的学习兴趣注定是超越常人的,在常人感觉不到快乐的地方,孔子可以轻松地获取学习的快乐。比如,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先生把永不停歇地复习、实习当作学习的快乐境界来追求。我想,他自己觉得这样很快乐,也会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获取快乐。
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孔老师曾向师襄子学弹琴,学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如今您已学会弹琴了,可以弹另一首曲子了。孔老师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弹另一首曲子了。孔老师说:我还没有掌握乐曲的旨趣。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您已经掌握了乐曲的旨趣,可以弹另一首曲子了。孔老师说:我还没有弄清楚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老师陷入沉思,表现出志向高远的样子,眺望远方,说:我大体明白作者的为人了。他面色较黑,身材高大,志向远广,使地方同归于一,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孔子硬是能从乐曲中弹奏出周文王的具体形象,当然离不开他的“温故而知新”的目标追求和“学而时习之”的为学态度,但倘若没有“乐之”作支撑,还真无法解读。
孔子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孔子强调做学问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倡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思精神,这些确实都值得后来者认真领悟、消化,并融入血液中。
二
再看七年级教科书中的《〈论语〉十二章》中的第六章——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中,“一箪食”的前面,原本还有一个“贤哉回也”。教材或许是为了避免重复而把这四个字刻意删除,这实在是煞风景的行为。
前一个“贤哉回也”的价值是什么?它是一种无法遏止的、喷薄而出的赞叹,是作为教师的孔子对喜爱的学生的由衷欣赏。孔子评价自己的学生时,不以学生读书时的成绩论英雄,即使在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也不以他们取得的功业成绩论英雄。孔子评价学生,有他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在孔子的评价体系中,财富、地位永远臣服于品德。孔子永远不会以某某诸侯、某某款爷曾经听过自己的课为自豪。老先生倾心赞赏的,是颜回那样虽清贫却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的学生。故而,前一个“贤哉回也”的慨叹,实在是将他老人家对颜回这个学生无法掩饰的欣赏和钟爱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比较而言,后一个“贤哉回也”则理性得多,属于由充分的事实陈述中提炼出的相对冷静的结论。
这个语段中呈现出的评价标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似乎已成绝响。当下的教育中,还有多少人会为一个无权、无势、无钱的学生发出这样的赞叹?我们早已习惯了宣扬自己教出了多少个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习惯了炫耀某某学生做了局长、厅长,某某学生成了千万、亿万富翁……更要命的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成绩,是来自我们对学生灵魂的健康塑造,是素质教育的辉煌成果。跟孔子相比,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着实应该羞愧万分。
孔子的这种“评优”标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当孔子要求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想追求时,面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鸿鹄之志”,孔子并没有盲目欣赏,而是看到了壮志背后的性格缺陷。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的话,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先批评子路说话不知道谦虚,再批评冉有和公西华过分谦逊而缺乏自信。孔子尊重学生的理想,却不容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缺陷。
曾皙描绘的那幅其乐融融的理想国画面,显然比较切合孔子的理想价值诉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图景,无论是理解成王道礼制之下的太平盛世景象,还是解读成步入老年之后的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彰显的都是内在情感与外在生活方式的高度和谐。只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个体的生命,才能体会到情感、精神、思想以及心灵的快乐,才能超越于无休止的战争之外,另外构建一份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王道乐土。因此,孔子对曾皙的话很是赞同,不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用对待子路的“哂之”、对待冉有与公西华的不置可否跟对待曾皙的“喟然叹曰”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意无意间,将自身的价值诉求化作了学生的评价准则。
《论语•公冶长》第26章记述了另一场有关理想追求的讨论。其中,孔子对自身理想的描述,同曾皙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作孔子对曾皙描绘的画面的理论提炼: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中,“我”是一个拥有的人格道德力量的长者。只有这样的长者,才有能力让老老少少乐意于追随在自己的身旁。曾皙描绘的图景中,也同样有这样一位长者。而这两个长者,其实又高度重合在孔子身上。试想,孔子将三千弟子聚集在自己身边,让这些学生安安心心、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不正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好注释吗!
三
七年级教科书《〈论语〉十二章》的第九章,辑录了这样一段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深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意,不但乐于向正面形象学习,而且善于从反面形象中发现人情人性的弱点,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警戒。孔子不像后世的有些人,对于不同于自己的人或言行,总喜好采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手段。孔子追求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跟高中语文课文《〈论语〉十二则》中的第四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异曲同工。
作为教师,孔子还时刻注意更新自己的“桶中之水”,将自身的“业务进修”推演到了极致。孔子乐意于向一切人学习,从有特长的人身上学习其特长,从无特长的人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孔子学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学弹琴而“未得其为人也”绝不停歇。如果没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又如何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成就,如何能够赢得三千弟子的信服。
近几年,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多少可以阅读的书籍,老人家凭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连带着,又一个问题紧随而出:现当代的中国,各种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汗牛塞屋,为什么却产生不了孔子这样的人了?
我想,当下社会的学者们,或许并不缺乏孔子的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但却不见得具备孔子的兼容并包,更不见得能像孔子这样,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或事学习,并在学习中随时感悟出全新的意义。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