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41.71 6.3折 66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增宝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6277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23825734

上书时间2025-01-09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观的发生,与小说理念基 础从“道”到“公性情”的变迁互为表里。晚清小说 的基础即作为“公理”的普遍人性论。“小说界革命 ”试图以“阴性”力量来干预社会变革,这意味着晚 清道德秩序、社会结构与人格理想的多重变革。重“ 情”,是晚清小说论、传统“乐教”及现代“美学” 的内在相通之处。而在显性的知识分类层面,晚清小 说的*录形态经历了从古典目录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 过渡,其背后则是“经学”向“美学”的知识型转换 。王国维、黄人、徐念慈、周氏兄弟等人的小说论述 皆“以美为归”,但*非与现实政治*缘;成之视小 说为“近世的文学”——这些视小说为“艺术”声音 与当时主流的小说功用论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关系,也 构成了“五四”新文学的先声。而《狂人日记》作为 公认的现代小说的开篇和典范,一方面是讨论晚清民 初小说观念的惯常终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现代性 ”叙述模式之有效性与盲区的双重隐喻。王增宝编* 的《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从艺术角度探讨 清末民初小说,论述视角比较新颖,多有创见。

作者简介
王增宝,吉林松原人。一九八○年生,二○○七年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二○一一年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晚清小说,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目录
“文昌论丛”序言

章  引言

  节  小说为什么要有“艺术”价值?

  第二节  作为理论预设的小说“艺术”观

  第三节  方法:晚清政治文化语境中的“美学”

第二章  小说界革命:“公性情”基础上的“新政治”

  节  从“道”到“公性情”:晚清小说观理念基础的变化

  第二节  小说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小说立国”

    一  从“一言可采”到“新政治”

    二  “用情之道”:以民族国家为正轨

  第三节  另一种小说功用观:“坚人自信力”与审美共通感

    一  “小说界革命”与“阴性的干预”

    二  “小说界革命”与中国“乐教”传统

第三章  图书分类法变迁与小说“艺术”观的孕育

  节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结构性位置的变迁

  第二节  传统目录学中的“小说”:从四部到七科

    一  结构性位置与“校雠之义”

    二  “七略”与“四部”体系中的“小说”

  第三节  近代图书馆学与《四库》藩篱的冲决

    一  “小说”对“四部”体系的破坏

    二  近代图书馆学与小说“艺术”观的发生

第四章  小说“艺术”与现代中国审美领域的发生

  节  艺术性/政治性二元思维的历史建构

  第二节  小说“艺术”观的美学语境——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的发生

    一  中国“浪漫范式”的缺失?

    二  美学:超越现代“时间”

  第三节  现代审美领域中的“小说”——以王国维为例

    一  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的发生

    二  《红楼梦评论》:“通常之人”的“美术”

    三  “美术”与“去毒”:以“古雅”为“津梁”

第五章  反思新小说:“以美为归”

  节  黄人与徐念慈的美学观念

    一  “消遣”论、传统与现代“美学”

    二  黄人:“文学史”意识与小说之“美”

    三  黑格尔与徐念慈的小说“美学”论

  第二节  “心声”——《新生》时期周氏兄弟的小说观

    一  鲁迅:“纯文学”的“无用之用”

    二  周作人:“夫小说者,文章也,亦艺术也”

  第三节  管达如和成之:小说作为“近世文学”

第六章  小说与“修辞之公例”

  节  “议论”与小说的“无我”

    一  “讲述”、“展示”与小说艺术

    二  “议论”:八股余波与人情之大例

    三  “议论多而事实少,不合小说体裁”

    四  小说的“雅化”:“诗意”及“含蓄”

  第二节  细节  与“内面”的意义

    一  作为正史之余的“细故”与“庸常”

    二  作为“内面”的个人经验

  第三节  结构:“神龙掉尾”还是“连篇话柄”?

第七章  尾声

  节  “新文学”对“新小说”的偏见

  第二节  小说“艺术”观:从晚清到“五四”

  第三节  小说“艺术”观的传承与“现代性”视野

    一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

    二  《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小说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观的发生,与小说理念基 础从“道”到“公性情”的变迁互为表里。晚清小说 的基础即作为“公理”的普遍人性论。“小说界革命 ”试图以“阴性”力量来干预社会变革,这意味着晚 清道德秩序、社会结构与人格理想的多重变革。重“ 情”,是晚清小说论、传统“乐教”及现代“美学” 的内在相通之处。而在显性的知识分类层面,晚清小 说的*录形态经历了从古典目录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 过渡,其背后则是“经学”向“美学”的知识型转换 。王国维、黄人、徐念慈、周氏兄弟等人的小说论述 皆“以美为归”,但*非与现实政治*缘;成之视小 说为“近世的文学”——这些视小说为“艺术”声音 与当时主流的小说功用论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关系,也 构成了“五四”新文学的先声。而《狂人日记》作为 公认的现代小说的开篇和典范,一方面是讨论晚清民 初小说观念的惯常终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现代性 ”叙述模式之有效性与盲区的双重隐喻。王增宝编* 的《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从艺术角度探讨 清末民初小说,论述视角比较新颖,多有创见。

主编推荐
王增宝,吉林松原人。一九八○年生,二○○七年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二○一一年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晚清小说,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