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65.55 4.2折 ¥ 156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王昕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48842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6元
货号27869814
上书时间2024-12-28
自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艾滋病以来,人类社会在面对这一挑战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四种不良倾向。
第1种倾向是把艾滋病“道德化”了,认为艾滋病是对于“性混乱”的惩罚,艾滋病感染者是“咎由自取”。这种倾向在艾滋病传播的早期非常盛行,到21世纪开始衰亡,目前已经没有多大的市场。
第二种倾向是把艾滋病“社会性别化”,片面地强调男男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渠道。自21世纪以来,这种倾向在发达国家日渐式微,但是在我国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第三种倾向是把艾滋病“灾难化”,过度夸大艾滋病传播的速度与规模,因而错误地宣扬:艾滋病传播必定会给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灭顶之灾。这种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曾经流行,到2010年才逐渐淡化。
第四种倾向是“唯医学化”,认为艾滋病只是一种传染病,仅仅依靠医学和公共卫生手段就足以遏制其传播。这种倾向在防治艾滋病的各个领域中一直表现得很明显。
正是为了消除上述四种倾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社会学者才获得了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历史机遇。
早在20世纪末,国际学者、国际组织和具体工作者就发现了这样两个问题。其一,上述的前三种倾向危害较大,但是纯粹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与工作者由于学科所限很难与之抗衡,急需更加专业的人员参与进来。其二,艾滋病传播者和感染者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的,医疗与预防的各种工作也开展于其中;但是,同样由于学科所限,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员也很难解决这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
于是,国际上开始呼吁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积极参与到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与工作中来。在我国,这一进程开始于2000年,当时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合作开展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当时艾滋病防治领域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而且在我国也是第1次大规模地引进社会科学家参与这样的工作,还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与具体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本丛书的主编之一景军教授牵头,2003年召开了第1次社会科学家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学术研讨会,其中的主力就是社会学家。
此后,在长期实践中,社会学为防治艾滋病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的相关论文与出版的书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本丛书仅仅是万紫千红之一抹,志在创立“艾滋病社会学”这个新的综合学科。
艾滋病社会学不仅是把社会学简单地运用于防治艾滋病,而且向着跨学科研究的光明前景前进。目前已经获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公共卫生学与社会学的不同世界观与方法论开始擦出了火花,“人”的概念得以拓展,“人的主体性”意识得以推进,出现了发展数据收集方法的可能性。这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1,艾滋病社会学已经创建出不同于原学科的世界观。因此,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员才能深入各种不同的高风险人群,了解他们的知识、态度、信念与行为,而不仅仅是“看病治病”。同样,社会学研究者基于新的世界观,开始积极参与艾滋病毒感染者治疗的实践,而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二,在思维逻辑上,双方也找到了具有相通之处的元命题:生理状况与行为特征是互相建构的。正是由于双方都接受了这个命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员才会努力去探讨感染者与高风险人群的求医行为,而社会学研究者也才会不断主张把预防和治疗妇科病纳入“性工作者”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之中。
第三,在价值取向的层次上,公共卫生学与社会学双方已经超越了“关爱生命”这一原生的共同点,深入到新的元命题:生命在于存在,也在于质量。因此,很多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员已经“越界”去帮助感染者解决医保或低保问题,而社会学家则深入到感染者用药和治疗情况的探讨。
由此可见,艾滋病社会学这个新的学科正在形成之中,本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为它增添新的动力。
潘绥铭
2017年6月29日
章
导论/1
节
问题的源起/6
一、疾病的多重建构/6
二、艾滋病的社会控制/9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11
第二节
理论与视角/20
一、主体建构/20
二、日常生活/35
三、“主位”与“客位”/44
第三节
方法选择与具体策略/52
一、方法论/52
二、研究方法/56
三、研究策略/68
第四节
篇章布局与结构/77
第二章
回顾:“客位”视角下的疾病建构及预防干预/81
节
“客位”视角下的疾病建构/84
一、疾病建构与隐喻/84
二、本土文化与疾病建构/94
三、医疗模式及求医行为/97
第二节
艾滋病及艾滋病风险人群的建构/108
一、艾滋病的社会建构/108
二、艾滋病风险人群的社会标定/116
三、女性艾滋病风险人群/122
第三节
“公权力”实践中的公共卫生/134
一、“公权力”与“私权利”/134
二、公共卫生:“客位”视角下的“公权力”实践/136
三、“客位”视角下的公共卫生系统:基于国情/139
第四节
从“疾病”到“健康”:一种整体思维/142
第三章
呈现:“疾病”的主体建构及其实践/149
节
污名与抵抗:主位视角下的“艾滋病”/152
一、“行业感”:疾病与风险/152
二、实践中的艾滋病建构/165
三、艾滋病的主体建构:知识与信息/169
四、变动中的艾滋病建构/174
第二节
被隐匿的其他常见疾病/178
一、多发的妇科疾病/178
二、其他传染性疾病/184
三、胃肠道疾病/186
第三节
主体实践中的安全性行为/188
一、主体建构视角下的“安全性行为”/188
二、“主位”视角下的安全套及其使用/196
第四节
疾病自我感知与求医行为/210
一、求医行为与“自我感知”/211
二、经济原则影响下的求医行为/214
三、“远近”影响下的求医行为/217
四、关系网影响下的求医行为/220
第四章
拓展: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建构及实践/223
节
健康的主体建构:“单维”走向“多维”/226
一、健康的主体建构:多元性/227
二、健康的主体建构:情境性/231
三、健康的主体建构:实践性/234
第二节
健康的主体建构:一种“在场”的实践观点/238
一、“入行”及流动中的健康实践/238
二、具体“场所”内的健康实践/244
三、暴力风险伤害/250
四、吸毒与性服务的危险交叉/259
第三节
“私在生活”与健康的主体建构/262
一、家庭与情感/263
二、女人生命历程中的“生育实践”/270
三、饮食与居住/275
四、生活感悟与生命信仰/277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实践/286
一、健康投入:愿意为“健康”花多少钱/286
二、“干净”与“脏”:从卫生到社会秩序/289
三、保健与保养:“美”的实践/296
第五章
反思及结论:“主、客位”视角割裂下的艾滋病/303
节
“客位”视角下的艾滋病建构和实践/307
一、“程序目的性”:面向“疾病”/307
二、“客位”视角下干预工作的理论预设/309
三、“客位”视角下的干预内容和方法/317
四、“客位”视角下的干预效果评估/323
第二节
“主位”视角下的艾滋病建构和实践/326
一、“内在目的性”:面向“健康”/326
二、“主位”视角下的知识与行动/330
三、“主位”视角下的信任与同伴教育/335
四、“主位”视角下的干预工作评估/342
第三节
从“割裂”到“融合”:疾病控制与健康促成/344
一、由内向外的知识生产/344
二、从客到主的疾病认知/348
三、由点及面的健康融合/351
第四节
结语/356
参考文献/364
后记/4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