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58.68 6.7折 ¥ 87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杨春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5662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7元
货号24197704
上书时间2024-12-28
绪 论
散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与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并称。散文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可叙事、抒情、也可议论。它主要撷取生活的浪花与片断,以表达作者的情思,从而揭示其社会意义,体现审美主体的情感。少数民族散文涵盖文体有书表、碑铭、历史文学、传记文学、随笔、游记、小品、杂文、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特写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具有多重价值。我国少数民族散文作品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西北地区的书表和碑铭,它们不但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至明清,逐渐出现了游记、随笔、杂文等。现当代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小品、特写、通讯、报告文学等散文样式,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可观的成就,并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散文作家。19世纪下半叶新疆曾有一时将长诗改写成散文的风气,如维吾尔族的默罕默德·胡都伯克将自己的诗作《真理的涵义》改写成散文,佚名的叙事长诗《萨迪尔·伊斯堪德尔》被改写成散文,艾利希尔·纳瓦依的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和《莱莉与麦吉侬》被乌买尔·巴克改写为散文,等等。这种平静的改写很快就被硝烟打破,有感于社会的矛盾激化,哈萨克族诗人阿拜·库南拜依的散文集《阿克利亚》提出新的兴邦治国的主张,其散文作品大多为犀利的杂文。1919年以后的现代少数民族散文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与古代散文迥然不同,面貌一新。五四文学革命、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抗战文学运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内解放战争,使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杂论、政论、小品文崛起,在内容上充满了硝烟,在风格上如匕首般锋利,如冲锋中的呐喊,弥漫着战斗的气息。各民族作家充分发挥散文灵活自由的特长,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各民族的生活,抒发情感。1949年以后的当代少数民族散文,报告文学、历史文学、随笔、通讯、政论、游记、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大量涌现,作者队伍逐渐壮大,如百花争艳,目不暇接。各民族作家致力于模山范水,从民俗风情、地理物产等方面表现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生活。故都之风物,草原之壮美,亚热带风光,南国奇观,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画卷,体现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浓郁民族特色。历代少数民族散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风云,社会的变革,以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成为中华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散文具有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多样,手法灵活多变,功能与时嬗变等风格特点。
1、题材广泛。少数民族散文取材较之小说等体裁要广泛得多,集中体现出三个突破:一是突破本民族题材的局限,在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中取材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壮族作家凌渡的散文,就涉及到了广西的所有原住少数民族;白族作家马子华的散文,就涉及云南傣、佤、拉祜等民族。二是突破少数民族题材的范围,取材于包括汉族地区的全国。苗族作家沈从文,满族作家老舍、端木蕻良、黄裳,蒙古族作家萧乾,回族作家穆青、郭风,壮族作家华山等的散文、通讯、报告文学,许多就取材于汉族地区等全国区域。三是突破国内题材范围,取材于其他国家,萧乾二战时期在欧洲写的通讯、报告文学就具有代表性。表明了少数民族散文家视野开阔,胸襟博大。
2、形式活泼多样。少数民族散文既有书表、碑铭、游记、随笔、小品、特写、速写等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篇幅,也有历史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长篇特写和革命回忆录那样的鸿篇巨制。其风格或深沉,或思辩,或幽默风趣,或感情真切,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又由于这些散文中有的是用民族文字创作的,其形式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故而深受各民族民间作品格式的影响,有的作品为散韵结合的形式,活泼风趣,引人入胜。
3、手法灵活多变。少数民族古代散文作品中的历史文学、传记文学,叙事和议论相结合,抒情和思辩相补充,史实与夸饰相映衬,显得既有历史感,又富文采。少数民族现当代散文吸收了中外写作技法,有的以白描为主,有的以细致入微取胜,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新奇浪漫。而叙事、抒情、议论、夸张、浪漫、虚构、讽刺、顺叙、倒叙、插叙等交叉使用及简洁优美的语言,使这些散文作品异彩纷呈。
4、功能与时嬗变。文学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审美实现的,不同的美感产生不同的功能,而美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这便是功能嬗变的客观基础。古代少数民族的散文,如藏族、蒙古族的历史文学和传记文学,其审美理想多与藏传佛教教义密切相关,以遵佛法为美,以善为美,以修行为美,以慈悲为美。到了近代,壮族的散文有一种强劲的警世功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主流的善恶观,其审美理想在于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现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则有着多层次、多棱面、多角度的审美要求,其共性则是“文以载道”。抨击时弊、呼唤独立、争取自由、欢呼解放、赞美新风、批评陋习、倡导文明、追求理想、振兴中华,都是散文中的“道”,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要求,发挥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功能。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散文既体现出壮美、豪美和崇高美,也体现出柔美、优美和纤柔美。
本书章节的设置以年代为序,上编为古代部分,下编为现代部分。考虑到书名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散文卷》,应广泛容纳各民族作家的创作,打破以往各类少数民族文学史仅限于作家众多的民族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个人的撰写惯例,在下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部分增设了八、九、十章,阐述那些文学创作滞后、作家数量较少民族的散文。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识别的,故这三章的起始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样的设置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后 记
此书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一直得到
杨春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散文卷
目 录
绪论
上编
古代少数民族散文(222~1919)
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散文
(222~589)
节
古羌人书表
第二节
姚兴 姚嵩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散文
(589~960)
节
靺鞨人表书牒笺状志铭
第二节 吐蕃碑铭
第三节 突厥文碑铭
第三章 宋元辽金时期散文
(960~1368)
节 羌人书表
第二节 羌人碑铭
第三节
女真散文
第四节
藏族历史文学《巴协》
第五节
蒙古族历史文学《蒙古秘史》
第六节 维吾尔族历史文学《喀什噶尔史》和《加尼别克的遭遇》
第七节 羌人散文
第四章 明清时期散文
(1368~1911)
节 藏族历史文学
第二节 蒙古族历史文学
第三节
维吾尔族历史文学
第四节
藏族传记文学
第五节
蒙古族传记文学
第六节
维吾尔族传记文学
第七节
回族散文
第八节
维吾尔族散文
第九节
满族散文
第十节
蒙古族散文
第十一节
壮族散文
第十二节
哈萨克族锡伯族散文
第十三节
纳西族彝族侗族散文
下编 现代少数民族散文(1919~2008)
第五章 民国时期散文
(1919~1949)
节
现代少数民族散文概述
第二节 萧乾 赛春嘎等蒙古族散文
第三节 满族作家黄裳 老舍 端木蕻良散文
第四节 穆青 郭风等回族散文
第五节 壮族作家华山
万里云
第六节 沈从文《湘行散记》和《湘西》
第七节 马子华《滇南散记》
第八节 赵银棠《玉龙旧话》
第九节 舒守恂 苗延秀等侗族散文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一)
(1949~1976)
节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少数民族散文概述
第二节 萧乾散文特写
第三节 满族作家散文
第四节
回族作家散文
第五节 壮族作家散文
第六节 那家伦 张长
第七节
乌·白辛《从昆仑到喜马拉雅》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二)
(1976~2008)
节
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概述
第二节
特·赛音巴雅尔 鲍尔吉·原野等蒙古族散文
第三节
舒乙 赵玫等满族散文
第四节
柯岩 理由报告文学
第五节
张承志 马瑞芳等回族散文
第六节
凌渡 苏长仙
冯艺等壮族散文
第七节
杨明渊等苗族散文
第八节
晓雪等白族散文
第九节
杨苏 景宜传记报告文学
第十节
杨世光等纳西族散文
第十一节
黄永玉 杨盛龙等土家族散文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三)
(1949~2008)
节
土族散文
第二节
仫佬族散文
第三节 布依族散文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四)
(1949~2008)
节 藏族散文
第二节
彝族散文
第三节 哈尼族散文
第四节 傈僳族散文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五)
(1949~2008)
节 布朗族散文
第二节 佤族散文
第三节 独龙族散文
第四节 阿昌族普米族散文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散文卷
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散文
(222~58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界通常将古代各民族书表归为散文的范畴,据此,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由古羌人用汉文创作的书表。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少数民族散文的起始期。虽然体裁单一,数量不多,而且仅限于个别民族,内容和形式单薄、稚嫩,但它开启了少数民族散文的先河,为此后少数民族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节 古羌人书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书表,就目前研究资料显示,只见于古羌人。三国时,古羌人出现了一批汉文化程度较高的军事将领,如马腾、马超、姜炯、姜维等,他们不仅通晓汉文书简,而且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三国时期的古羌人书表作品主要有:马超的《临没上皇帝书》,姜维的《表后主》、《密书通后主》,以及无名氏的《姜女书简》等。其中,马超的《临没上皇帝书》是目前见到的早的一篇古羌人书表作品,大约作于公元222年。这一时期的古羌人书表,篇幅比较短小,文采亦略显不足。
两晋南北朝时期,能用汉文写作的古羌人越来越多,书表创作的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个别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特别是东晋刘裕在攻灭后秦后,抄杀焚烧,“建康百里之内,草木皆燋死焉”[1],使得这一时期产生的古羌人书表作品,大多在战火中散失了。如据史书记载,后秦末主姚泓曾与后秦儒生胡义周、夏侯稚等“以文章游集”[2],但今查姚泓的作品,除一道简短的“下书”外,其余均荡然无存。这一时期古羌人的书表,就其内容和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招贤求士而作的诏文,如姚兴的《与桓、标二公劝罢道书》、《与僧迁等书》等。这类作品,内容深邃,情感真挚,骈散相间,文采流溢。二为以谈论佛教理义为主的撰述,如姚兴的《通三世论》、姚嵩的《上后秦主姚兴佛义表》等。这类作品,内容玄虚,文字苍奥,但一些比喻却较为生动,并富有文学意味。三为处理军政国事而作的文书,如姚弋仲的《上石勒书》、姚苌的《下书禁复私仇》、姚兴的《敕关尉》、姚泓的《下书复死事士卒》等。这类作品,内容多比较单薄,文字也很简短,史学价值较高,文学意味稍嫌不足。
第二节 姚兴 姚嵩
姚兴(366~416),字子略。建初九年(394)继其父姚苌位为后秦国王,改元皇初。姚兴虽属古羌人,但自幼跟随姚苌,转战秦陇,逐鹿中原,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他不仅知晓尧舜之史,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汉文进行写作。现存姚兴作品,几乎全为诏表书信,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诏贤参政的文书和谈论佛教理义的书表两类。
诏贤参政的文书。如《与桓、标二公劝罢道书》、《诏桓、标二公》、《再诏桓、标二公》、《与鸠摩罗耆婆书》、《与僧迁等书》等。这类作品,集中抒发了作者“思得群才,共康至治”[3]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政教关系的一些见解。如《与桓、标二公劝罢道书》:
卿等乐道体闲,服膺法门,皦然之操义,诚在可嘉。但朕临四海,治必须才。方欲招肥遁于山林,搜陆沈于屠肆。况卿等周旋笃旧,朕所知尽。各挹干时之能,而潜独善之地,此岂朕求贤之至情,卿等兼弘深趣邪?昔人有言:“国有骥而不乘,方惶惶而更索。”是之谓也。今敕尚书令(姚)显便夺卿等二乘之福心,由卿清名之容室,赞时益世,岂不大哉!?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
——《弘明集》卷十一
诏文以饱满的笔墨,抒发了作者“倾万事之殷,须才以理之”[4]的思想。言辞肯切,情感真挚。其中昔人之言“国有骥而不乘,方惶惶而更索”的妙引,更将自己“求贤之至情”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篇幅虽不长,结构却较为严谨,谋篇布局,遣词用语亦颇为考究。如诏文以“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作全文结语,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可见在写这篇诏文时,姚兴已预感到了桓、标二人将不肯还俗从政。与《与桓、标二公劝罢道书》内容相连的《与僧迁等书》,是姚兴书表中的上乘之作。为了网络后秦政权所需要的人才,姚兴曾三次下书,敕令桓、标二人还俗参政,但均遭婉拒。后不得不求担任悦众之职的僧迁帮助劝说:
省疏所引,一二具之。朕以谓独善之美,不如兼济之功;自守之节,未若拯物之大。虽子陵颉颃于光武,君平傲岸于蜀肆,周党辞禄于汉朝,杜微称聋于诸葛,此皆偏尚耿介之士耳,何足关嘿语之要,领高胜之趣哉!今九有未乂,黔黎荼蓼,朕以寡德,独当其弊,思得群才,共康至治。法师等虽潜心法门,亦毗世宣教,纵不能导物化时,勉人为治;而远美辞世之许由,近高散发于谢敷。若九河横流,人尽为鱼,法师等虽毗世宣教,亦安施乎?而道桓等伏膺法训,为日久矣,然其才用,足以成务,故欲枉夺其志,以辅暗政耳!若福报有征,佛不虚言;拯世急病之功,济时宁治之勋。功福在此,而不在彼。可相诲喻,时副所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