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软精装 珍藏版(买中文版送英文版)
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5.26
1.8折
¥
29.8
全新
库存45件
作者(美) 海明威 著,孙致礼 译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9257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23710307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树园镇。他父亲是医生,酷爱钓鱼、打猎,母亲则爱好音乐、美术。由于受父母亲的影响,海明威从小就兴趣广泛,尤其喜欢摆弄枪支,常到密执安州北部的树林地带打猎、钓鱼。上高中时,海明威热衷于参加学校的拳击、足球等体育运动,同时还参加学校的演讲协会和乐队,并向校报、校刊积极投稿,很早就显示出他在体育和写作方面的才华。17岁中学毕业后,海明威没有顺从父母要他上大学的愿望,跑到堪萨斯城应征入伍,因年龄问题遭到拒绝后,他到该市的《星报》当记者,并把自己的年龄增加了一岁。当记者期间,海明威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还学会了怎样撰写简洁有力的新闻报道,为他以后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8年5月,海明威报名参加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队,6月随救护队开赴欧洲战场,来到意大利当救护车司机,7月8日被炮弹炸伤双腿,住进米兰一家医院。经过十多次手术,他的腿伤终于治愈,便带着一只铝膝盖和意大利政府授予他的两枚勋章,加入了意大利陆军。然而,战争给他心灵造成的创伤是永远难以愈合的,加上他在意大利疗养期间爱上了一位美国护士,可这位护士战后却嫁给了他人,使海明威越发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
1919年初返回家乡,海明威只好重操旧业,到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当记者。1921年,他与哈德莉?理查森结婚后,一同赴巴黎担任该报驻法特派记者。在此期间,海明威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特别是许多旅居巴黎的美国作家,如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埃兹拉?庞德等。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青年,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目睹了人类一场空前的大屠杀,经历了种种苦难,因而对社会、人生大为失望,便通过创作小说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斯泰因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的文学创作之路,是从短篇小说和诗歌开始的。1923年,他在巴黎发表了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但却没有引起反响。两年后,他又发表了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组成,描写主人公尼克?亚当斯从孩提时代到战后带着战争创伤退伍还乡的成长经历,初步显示了海明威凝练、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作风格,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不过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还是他于1926年发表的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小说描写次世界大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情景,反映战争给青年一代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以及他们对生活和前途的失落感和幻灭感。因此,该书发表后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海明威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1927年,海明威辞去报社工作,潜心写作,同年发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在收入其中的《杀人者》、《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等著名短篇中,海明威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的人物,对此后美国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海明威着手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部战争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年,《永别了,武器》终于问世,成为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涌现出来的众多反战小说中为著名的一部。海明威返美后,先在佛罗里达居住,后侨居古巴,并曾到西班牙看斗牛,到非洲猎狮子,其间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著名的包括《死在午后》(1932)、《非洲的青山》(1935)、《乞力马扎罗的雪》(1936)。1937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有钱的和没钱的》,但不是很成功。同年,海明威再次以记者身份奔赴欧洲,采访西班牙内战,积极支持年轻的共和政府,创作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剧本《第五纵队》(1938)。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哈瓦那,于1940年发表了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叙述了美国人乔丹奉命在一支游击队配合下炸桥的故事。跟《永别了,武器》中失去信念、没有理想的悲剧人物亨利不同,乔丹是一个具有坚强信念,并甘愿为之而献身的英雄。由此可见,《丧钟为谁而鸣》反映了海明威在创作思想上的转变,从消极反战到积极投身到正义的战争中去。小说出版后大受欢迎,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真正的英雄史诗”。不过,该书也遭到了评论界的批评,有人指责海明威抛弃了他原先那种凝练、白描、纯净的艺术风格和“冰山”原则,取代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因此《丧钟为谁而鸣》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海明威在创作上走下坡路的开始。
40年代初,海明威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富有寓意和诗化之美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小说发表后为海明威赢来了巨大的荣誉。1953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瑞典皇家文学院以“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自杀身亡。
《老人与海》的基本素材,来自作者1936年4月在《乡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蓝海上:海湾来信”的通讯,其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古巴老渔夫出海捕到一条马林鱼,那条鱼极大,“把小船拖到很远的海上”,两天两夜后,老人才把它钩住。后来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与之展开搏斗,后“累得他筋疲力尽”,鲨鱼却把能吃到的鱼肉全吃掉了。当渔民们找到老人时,他都“快气疯了”,“正在船上哭”。
经过十多年的酝酿,海明威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提炼,写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渔夫,接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他有生以来见到的的马林鱼。他竭尽全力,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将大鱼捕获,绑在船边。但是在归途中,遭到鲨鱼的疯狂袭击,老人在疲惫不堪中,与鲨鱼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杀死了好多鲨鱼,但却失去了鱼叉、船桨和舵柄,自己也受了伤。后,虽然总算击退了鲨鱼群,可是回到海港时,绑在船边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老人回到棚屋便倒头睡着了,梦中见到了狮子。
小说中的圣地亚哥是一个在重压下仍能保持优雅风度的老人,一个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硬汉。他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特点。在长期令人难以忍受的失败中,他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刚强与坚毅;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他显示了超凡的体力、技艺和斗志。他是明知要失败而不怕失败的英雄,他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人尽可被毁灭,但是不会被打败。”他不畏失败的顽强拼搏,昭示了人类那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虽然海明威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含有什么寓意,但是文学界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老人与海》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达到了寓言和象征的高度。正是由于这一特色,《老人与海》很可能成为海明威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海明威是个文体家,一个独一无二的文体家,而《老人与海》又是能集中体现海明威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在这部思想深邃、风格纯净的小说中,海明威恢复了他在《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优雅、紧凑、凝练的写作风格,将他的叙事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成两大特征:一是“冰山”原则,二是“电报式”文体。
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作飘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的占冰山的“八分之七”。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要以简洁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绘出意蕴深厚的生活画面,唤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去开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对现实生活作出自己的判断。海明威说,他本来可以将《老人与海》写成一部一千多页的巨著,把渔村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过程都写进去,但实际上他献给读者的却是不到六十页的一个中篇,有关人物的背景、身世及其相互关系,仅作极其简约的交代,而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尽量突出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借以彰显他那种历尽千难万险却能屹立不倒的英雄气概。
对于海明威的行文风格,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有一个精辟之见:自19世纪亨利?詹姆斯以来一派冗繁芜杂的文风,像是附在“文学身上的乱毛”,被海明威“剪得一干二净”。他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海明威的“电报式”文体,采用结构简单的句子,常是短句,或并列句,用常见的连接词联结起来。他讨厌大字眼,总是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他总是保持冷静而克制的笔调,尽量用动作词汇来写,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能用一字则不用两字。
阅读《尤利西斯》那种“天书”般的意识流小说,固然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极大挑战,阅读《老人与海》这种简洁凝炼的文字,读者也不见得有多么轻松,因为你要从那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八分之一”的描写中,领悟那深藏不露的“八分之七”的深厚意蕴,同样不会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孙致礼
导语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电影简介:
重现了海明威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精彩情节。圣地亚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与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是忘年交。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之后,一日,两人相约出海。那天运气极好的两人很快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原以为能就此返航的两人没想到捕获的大鱼却引来了鲨鱼的围攻,猛烈的进攻似乎咄咄逼人般胁迫圣地亚哥放弃到手的大鱼。而老渔夫也并没有示弱。即便一条肥美的大鱼*后只被鲨鱼啃食得只剩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本片由俄罗斯动画导演亚历山大·彼得洛夫执导,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以令人惊讶的流畅性荣获2000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动画节、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的各项大奖。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迷途一代”标杆人物。他开创的“冰山理论”和极简文风,深深影响了马尔克斯、塞林格等文学家的创作理念。他单脚站立写作,迫使自己保持紧张状态,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思想。*之作《老人与海》先后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文坛硬汉,更是反法西斯斗士。二战中,他在加勒比海上搜索德国潜艇,并与妻子来到中国报道日本侵华战争。1961年,他用猎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孙致礼教授,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席教授(将军级)、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导师组组长,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曾荣获总参谋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教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40余载,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之余,孙教授笔耕不辍,一直从事英汉文学翻译及翻译研究活动。迄今为止,孙教授已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等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目录
...
内容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电影简介:
重现了海明威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精彩情节。圣地亚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与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是忘年交。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之后,一日,两人相约出海。那天运气极好的两人很快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原以为能就此返航的两人没想到捕获的大鱼却引来了鲨鱼的围攻,猛烈的进攻似乎咄咄逼人般胁迫圣地亚哥放弃到手的大鱼。而老渔夫也并没有示弱。即便一条肥美的大鱼*后只被鲨鱼啃食得只剩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本片由俄罗斯动画导演亚历山大·彼得洛夫执导,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以令人惊讶的流畅性荣获2000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动画节、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的各项大奖。
主编推荐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迷途一代”标杆人物。他开创的“冰山理论”和极简文风,深深影响了马尔克斯、塞林格等文学家的创作理念。他单脚站立写作,迫使自己保持紧张状态,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思想。*之作《老人与海》先后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文坛硬汉,更是反法西斯斗士。二战中,他在加勒比海上搜索德国潜艇,并与妻子来到中国报道日本侵华战争。1961年,他用猎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孙致礼教授,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席教授(将军级)、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导师组组长,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曾荣获总参谋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教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40余载,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之余,孙教授笔耕不辍,一直从事英汉文学翻译及翻译研究活动。迄今为止,孙教授已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等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精彩内容
……
媒体评论
由于他精湛的小说艺术——这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中有充分表现——同时还由于他对当代文体的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语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美国作家索尔?贝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台湾学者陈人孝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
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挚爱的一本,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个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张爱玲
奖励其大师级的叙事艺术,新近体现在《老人与海》中,以及其对当代文体的影响。
--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